《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读书笔记摘录
郑渊洁的公开发表的每一个文字,都不知道被我读了多少遍了。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能给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阅读次数下带来不同的新鲜不断的层层深入的感受的作品是伟大的作品。
我看书一般不做笔记,不做笔记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做笔记,而是因为我昨完笔记后不喜欢重翻笔记,这样再好的笔记也无非是进入废品收购站的上好货。我喜欢从原作中汲取力量,曲里拐弯地从缺斤短两的笔记中触摸作者思想实在有隔靴搔痒之嫌。遇到精彩之处,我一般用笔直接在书上画下来,有时候还真舍不得弄脏了珍贵的书,可书不就是用来为我服务的吗?保持一尘不染束之高阁是集邮的方法而不是读书的方法。我看书容易随着作者的思路胡思乱想,这些胡思乱想的内容一般也都填补了书上的空白处,或者对作者鼎力相助,或者与原文针锋相对。
最近正在第不知多少遍地看郑渊洁的一些作品,突然有了做笔记的想法。把郑渊洁作品中的精彩之处,连同我自己的想法,整齐划一地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查阅,也便于大家像看“郑渊洁精彩语句”一样吸收郑渊洁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说不定还能出本书,就叫《可乐点评郑渊洁》。
白日梦少做,先找来一本《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全集》看吧。
《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1)》(1988年9月)读书笔记摘录
感悟:席勒说:“只有当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在做游戏,只有当人在做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埃里克森说:“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
赫因加说:“文化是以游戏的方式产生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游戏。”
也夫说:“功利人生,游戏人生,求道人生,是三种‘理想型’。”
鲁迅:“大人们有足够的玩具,鸦片烟、麻将牌、姨太太,而孩子们什么玩具都没有。”
马丁·海德格:“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
我没得说了。
咱们国家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咱们的孩子受到的束缚也就多一些。我的儿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他说在幼儿园老师不让说话。我还经常碰到家长领着孩子见了熟人,家长就对孩子说:“叫叔叔”,“叫阿姨”。其实,孩子如果想叫,他(她)自己就叫了。不想叫,你强迫他(她)叫,有什么意思呢?显得你教子有方?无非是三个人在一起就要论资排辈,就要宣布孩子在这里是老末,是倒数第一。再说,你命令他叫,也抢了他的戏,给孩子造成难堪。要依我,你愿意叫自己叫好了,不要折磨自己的骨肉。
……最近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采访北京一位中学校长,这位校长呼吁全社会都来当孩子的老师。其实已经是孩子的老师了,还呼吁呢!
感悟:如果有人问我是内向还是外向,我很难回答。我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内向还是外向。至少初中以前的我是个完全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认生。和家长在一起最怵的事情就是遇到爸爸妈妈的熟人,因为家长总是让我喊这位“叔叔”,喊那位“阿姨”。我连他是谁都不认识,凭什么这么亲热地喊他这喊他那?谁知道他昨天晚上又没有私下说我坏话没有。而且被动的叫“叔叔”“阿姨”,对于反叛意识的孩子来讲,我总是不甘情愿。喊完之后被“叔叔”或者“阿姨”夸一句“真乖”,无异于宣告我只是他们接受顶礼膜拜随意评判过皇帝瘾的玩物。
看到这篇评论的时候,正是我开始具备外向性格的时期。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贴切我内心的文字,也许这正是郑渊洁令我疯狂迷恋的根本原因吧。
哈哈
说得好
我从来不喊地
所以都以为我特孤僻
你是不想喊就不喊了
我也是
好多人其实都不想喊
但喊得多了以后就觉得顺理成章了
然后变得无所谓
难道他们真的那么爱叫吗
答案是:不是
其实叫叔叔阿姨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人自古就讲长幼有序,当然,不喜欢也可以不叫。就像老郑,他不让他的儿子叫他爸爸,而是可以直呼他的名字。
什么事情都不必强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一把标尺来衡量。
还是痛恨这个制度
让我难受
最恨强迫
欢迎光临 (http://tonghua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