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着做一个父亲
[打印本页]
作者:
DNA
时间:
09-12-24 01:11
标题:
学着做一个父亲
午夜的时分,不知道什么原因,三岁的儿子忽然无缘无故啼哭起来。我赶紧把他抱起来,一边在他的后背上轻轻地拍着,一边在房间里慢慢地来回走一走。他很快地重新又入睡过去,幼小的身体软软地搭在我的肩头,小胳膊轻轻地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耳边发出一点舒适而均匀的呼吸声。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反倒是从睡眠状态清醒过来,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看着小家伙熟睡中可爱的模样,头脑里不知不觉想了很多很多。成为一个父亲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简单事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但会影响你自己,更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其中很多的道理,只有经历过才能开始有所领悟。
很久以前看过武汉作家池莉的一部作品,至今还记得一些片段。其中有一段一个母亲和她的牌友之间的对白,大意是说,穷人家出身的她就是用“两个奶袋”,也养大了一堆孩子,还不是一个个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那个时候,我除了觉得这种语言虽然有些好笑,但也直白明了,还留下了一点印象,感觉似乎真的养活一个孩子,就是像老话里说的,锅里加一瓢水那么简单。虽然也经常听见别人唠叨,养孩子多么不易,但对于一个正在享受单身快乐的小青年,也都是耳旁之风,从来也未曾上过心。
上中学的时候,曾有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班主任,人称“前门狼”,因为他每次从教室前门进来,总是要站在门旁,时常目露凶光,学生无人不怕。对应的有另一位“后门虎”,因为教研室在另一个方向,总是从后门进教室,也是人见人怕的角色。然而无论“狼”还是“虎”,学生私下里也都知道,个个都有一肚子苦水:就是他们的孩子。这两位老师都是以严厉著称,不但对学生,也对自己的孩子。虽然学生都很怕他们,但谁都知道,他们拿自己的孩子一点办法也没有,打骂早就无效了,而且孩子每每和他们大打出手,远近闻名。那时我总是很不解,何以把自家孩子教成这样,这样的父亲也太无能了吧。
等到自己的儿子出世,我自以为有一点明白身为父母的辛苦。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数字,说第一年婴儿的父母平均睡眠时间只有正常时间的三分之一。那时我总是以为,过了这一段时间,一切就会不那么劳累了。然而事实上,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我终于清醒过来,以前体力上的辛苦根本算不得什么,真正具有挑战意义的时候还在后面。请注意,在这里我并不是指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如何如何的人物。事实上,对父母最大的挑战,不是去费尽心机给孩子设计一个虚幻的锦绣前程,或者能否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们,而在于能否有效地和他们交流沟通,并真正了解他们。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开始很仔细地观察他的变化。他还很小,但这并不妨碍他有自己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抗议。刚开始的时候,有时候我会很烦躁,甚至会向小家伙发一点脾气,大声教训他太不懂事。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每次当他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时候,其实正是父子相互沟通的好机会,简单的强迫命令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而最令我欣慰的是,小家伙非常喜欢和我沟通,并很愿意似懂非懂地接受我的任何建议。在这种平等交流机制的作用下,父与子都处于一种相互学习状态。我会试着去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儿子也开始学习基本的生活常识。ABC电视台有一款著名的《超级保姆》节目,都是一些父母对于子女管理完全失控的状态。我看了很多,直觉就是父母如果不从一开始就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对抗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后果真的很可怕。
小家伙性格非常开朗,走到哪里都喜欢和人打招呼,不管是否认识,一点也不害羞。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在现代开放型社会里,与人沟通的能力太重要了。必要的时候,我还会提醒他,要不要打招呼、说谢谢。有时候儿子也会很不讲道理,但我已经完全了解他的底线在哪里,所以总是可以很快轻松地一切搞掂。这就是父子对等交流的结果。另外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尊重孩子的选择也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即便是小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以前在学校里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亨利?张(Henry Zhang)。凭着他的名字,我直觉判断他是一个华裔的学生,从他的笔迹看,很明显,他是那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亨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不是因为他是班上少有的亚洲面孔,而是因为他的性格与周围其他学生完全不同。有一次,我曾经试图跟他讲几句中文,结果他似乎很不知所措,一边不知道嘴里嘟囔着什么,一边像受了惊吓似的躲开了。我见过一些不会讲中文的华人小孩子,但起码英文都是极其流利的,而亨利的英文表达能力也是很黏黏糊糊,完全不像那些口若悬河的美国学生。每次上课之前,他都是坐在角落里,要么拿着笔记本电脑上网,要么就是在玩拼字游戏,但从不和别人说话,总是看起来郁郁寡欢的样子。
后来接触的多了,慢慢才了解一些他的情况。他的父母都是80年代的留美学生,现在都是教职。从5、6岁起,他的父母就开始对他和他的哥哥实施特别的训练,也就是每天若干小时的强化超前教育。从小到大,他们兄弟两个从不参加任何学校的课外活动,一切课外时间都是由父母安排,他的哥哥更是从16岁起,就开始参与癌症研究的实验。亨利出生在这个国家,但没有任何朋友。他对于外界的知识也甚为有限,和别人相处时总是有一种焦虑不安的感觉。
在我看来,无论将来职业的前途看起来会有多么辉煌,这注定是一个即没有无忧童年,也没有快乐少年时代的悲剧故事。亨利对于父母安排的学习完全没有兴趣,一切都是被动进行的。他的父母亲,虽然都有着博士学位,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对于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似乎完全没有了解,也不在乎,只是简单地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来强加在亨利和他的哥哥身上。我无法相信,一个小孩子对试管、切片的兴趣会超过对泰迪熊的喜爱。另外我也不相信,成功的事业是可以填鸭出来的。
也许是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人父母对孩子往往都会寄予极高的希望,大概就是所谓望子成龙的由来,但看来这种期望往往也会造成对父母、子女关系的伤害。我不希望在儿子还不懂事的时候,给他任何不应有的压力。以前孩子把饭撒在地上,或者把水杯打翻了,我还会罗嗦几句,而现在根本不会,这是他的权利,我不想看到他畏惧的表情。当孩子对父母面露惧怕之色时,就是父母该反省的时候。童年就是应该有一个童年的样子,我会拒绝任何所谓“智力”“开发”有关的建议。他的未来在他自己的手里,而我只想学着做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给他一个有安全感并且温暖而舒适的家。
来源:/ 柏蔚林
欢迎光临 (http://tonghua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