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到的另一个电影是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的作品《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很多人都提到《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如何像一位心理咨询师一样,打开孩子们封闭已久的心灵;但是在我看来克莱门特的教育更像是发乎内心的人性表现,任何人来到“池塘之底”都会被孩子们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而感到愤怒。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用音乐拯救了童心,从主题和内容的结合上显得非常完美。结尾时克莱门特带走了最小的那个孤儿,也了结了观众的一桩心愿。总而言之,《放牛班的春天》仍然是俯视的视角来看来师生的关系,它提供了一个类似“心灵鸡汤式”的、纯粹的爱的故事。而这部《心灵捕手》则更具有一个平视的视角,并且对于教育方式来说更具参考性。
这部影片“Good Will Hunting”有两个译名,一个是《骄阳似我》,这是纯粹年轻人的视角,反映威尔的高傲不羁;而《心灵捕手》这个片名则站在肖恩老师这边,反映他的沟通能力。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琢磨对方的心思的,所以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搞不懂现在的孩子”。“搞不懂”,是我们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心灵捕手”。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更不能一味地以“老师-学生”、“家长-子女”的模式来对待,肖恩对威尔的谈话是以“如果你愿意请我来认识你自己,我会乐意一起参与”这句话开始的。这是一位“心灵捕手”的秘诀:遇到问题,共同参与。而不是我在帮你解决,我在为你解决。于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