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杨宏英:《科幻世界》危也
[打印本页]
作者:
可乐无限
时间:
10-3-30 13:46
标题:
杨宏英:《科幻世界》危也
以下内容转自杨老师的博客。
《科幻世界》危也
作者:杨宏英
链接
《科幻世界》的公开信
列举了许多地方对现任社长的不满,都不是要害,足以让《科幻世界》走向灭亡的就一条
:“让文字编辑写稿,让外文编辑译文”。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最经济、最实惠的举措。“文字编辑”写稿,意味着
杂志社可以不再组稿
,不组稿就可以省去稿费;“外文编辑译文”可以
省去译文的稿费。
公开信说得没错,《科幻世界》将变成一个小作坊,《科幻世界》危也。
说到科幻作品,我想起了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底
对我的一个专访
,那是一个电话采访,他们是就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前景采访我的,当中讲到科幻作品的现状和前景。
那张报纸我手头找不见了,但大体的内容我还记得,我总体的表达是中国的科幻作品落后于国外,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科幻作品与外国相比,缺乏想象力,原因是
中国的禁忌太多
,作家的创作空间有限;
2,中国的科幻作品科技含量低,原因有二:一是
科技落后于人
,二是我国
科技的神秘化。
在国外,一个新技术的诞生,很快就可以见诸于媒体,然后见诸于文学,而我国的科技始终处于保密状态
,“密级”太低
使一般的普通作者根本接触不到;
3,中国的科幻作品用“
魔幻
”似乎更恰当。因为科技含量低,又缺乏一定的科技知识支撑,难免进入“
魔
”的状态,有的作品甚至可以称作是童话式的科幻作品。
4,中国的科幻作品模仿的痕迹重,缺乏
空想主义精神
。《海底两万里》里的“船”,作家凡尔纳在1870年就空想了出来,而潜水艇的诞生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科幻世界》假如真的实行
“让文字编辑写稿,让外文编辑译文”,
那他们就离灭亡没多远了,要不了两年,一定死翘翘——我们的作品已经不如人,如果我们的编辑再被摆一道,我们还拿什么立足于世?
编辑就是编辑,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甚至不能把作者语言变成编辑语言,何况编辑变成作者?编辑变成作者相当于战场上的
炮弹制造者
,而不是
看瞄准镜开炮
的那名战士,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真正的脑残!
这篇文字前两天就要写,无奈琐事缠身,一拖再拖。作为曾经编辑过科幻作品的文字编辑,现在写出来,也算是对同行的一个支持吧。
附:科幻世界的公开信
http://bbs.tonghuar.com/thread-30236-1-1.html
作者:
蝈蝈先生
时间:
10-10-5 11:33
让文字编辑写稿,让外文编辑译文
可事实恰恰是,许多杂志都是采取近似的模式在运作,只不过程度不一而已。许多杂志已经成了编辑部的内部交流论坛,而不是写作者的展示平台。把一本杂志变成一个自产自销的工作室,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版面,这大概就是当今杂志的运营模式吧
欢迎光临 (http://tonghua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