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源代码》:熄灭灯光点亮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我又喝多了
时间:
11-9-18 10:38
标题:
《源代码》:熄灭灯光点亮未来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给了自己一个虚拟假想,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去感受自然,品味真实。而电影《源代码》中,同样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在面对终结的同时,却点亮了未来。
好莱坞也有硬科幻
一般而言,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与软科幻的情节和题材都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作品不同(比如《沙丘》和《星球大战》),硬科幻往往强调了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并且其故事情节依靠科学技术和原理来推动和解决(比如《太阳计划》、《海底两万里》)。
只不过如今很多科幻电影都丧失了软硬部分,在如今的好莱坞中,大量假借以科幻名义的电影层出不穷,包括《2012》、《变形金刚》诸如此类的科幻电影只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科幻的躯壳,其本质还是以视觉效果为卖点的主流商业电影。不过今年有一部《源代码》却让人看到了好莱坞科幻电影也有春天的潜质。
《源代码》就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片中又对科幻理论和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的解释,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而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电影,片中并没有典型的动作场面,却以强烈的剧情张力和快节奏的情节发展使得整部电影观赏性大大提高,这在突出视觉效果的好莱坞中,并不多见。而且本片的故事情节是以惊悚和悬疑为基础,不过电影在这方面在这方面做到深入浅出,也就是说本片的悬疑故事并非曲折复杂,而是娱乐性十足。起码电影没有像多数商业电影那样令人感觉极为肤浅,而且在传达给观众科幻味道很浓的深邃主题时,也没有犹如学术论文一般晦涩和枯燥。
“源代码”的功效
什么是“源代码”?如果用空间学与量子力学的方法来解释估计能出一本专著了。而本片给出我们一个复杂但又符合逻辑的解释,并且加以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电影中有一个例证:一个灯泡熄灭其周围会有一圈光晕环绕,以此证明在灯泡这种发光介质在停止产生光源后,并非瞬间带来黑暗,而是会造成一段时间“余光尚在”的视觉假象。电影用这个列子来解释了“源代码”的工作原理,当人死后一瞬间,其大脑中产生的意识并未完全消亡,而会保留其生前8分钟的记忆。以此为基础,片中那位身有残疾的科学家便制造出一个“源代码”程序,用来模拟一个过去――在列车爆炸案发前8分钟的虚拟现实。
本片并没有给出是如何收集到列车乘客的8分钟意识的,而把重点放在了这8分钟的虚拟循环。让一个现实中的军人史蒂文斯的意识进入到了与其思维方式,脑电波最为符合的列车乘客肖恩的大脑中,在这有限的8分钟里去找到炸弹的位置和炸弹客。形象的来说,史蒂文斯在“源代码”程序中就像一个安全密钥,当程序开启时,他被送到肖恩的意识中进行调查,但8分钟的循环结束后,史蒂文斯会再次回到现实的身体里。
本片刻意强化了“源代码”虚拟机的功效,其功能只在于一个模拟过去,并非真正的回到过去,这与另一部类似题材的好莱坞电影《时空线索》是不同的。《时空线索》是采用技术手段去与过去某个时段进行同步,利用了平行宇宙的原理,让片中人物回到过去干预事件的发生,即便在现实中无法改变结局,但在无数个平行宇宙中却扭转了历史。而《源代码》则是一次集体意识的模拟,不存在十分扭转改写结局的问题。所以本片在主人公那8分钟里,其任务是“找出炸弹”而不是“阻止爆炸”。
现实与人文主义的博弈
英国新锐导演邓肯?琼斯是著名摇滚歌手大卫?鲍伊的儿子,不过前者身上并没有继承父亲一丁点的音乐细胞,而是充满了对结构学和人工智能的狂想,这一点从的上一部作品,处女作《月球》中就能看出来。
《月球》中克隆人的现实问题把一个道德的问题摆在前台,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克隆机体去永无休止的在冰冷孤独的月球表面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而关于回家的承诺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月球》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控诉了未来现实主义的悲凉,极具人文主义关怀,而主人公,一个个克隆人查明真相后则要面对的是无尽绝望与悲凉。
相比于《月球》,《源代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电影的开场给出观众一个假象,现实中的史蒂文斯被困在一个类似于太空舱的封闭环境,通过一个小屏幕与外面一位眼大无神的女军官进行交流。进入到“源代码”程序后,虚拟的肖恩就在一次一次的在列车中疲于奔命,一次一次的被无情的火光炸飞。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发现在现实中的史蒂文斯也好不到哪去,一名只有躯干的已死军人,仅有意识存活,那个封闭的太空舱则是生命维持箱的在主角意识中的一个形象投影,而与女军官在进行的一次次语言交流在后者面前却转化为电脑显示器上一串串冰冷的字符。这样一来,本片的主题就浮出水面,无论是现实与虚拟的角色,都面临着始终如一的结局,要么在虚拟中灰飞烟灭,要么在现实中真正脑死。所以本片和《月球》类似,都是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前提下,去把未来现实主义的无情与道德进行一次歇斯底里的揭露,而自身则在一连串的悲剧中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
就像《月球》中利用反讽的态度将克隆人身边的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戈蒂赋予人性化色彩一样,《源代码》中这个类似角色则是那位最后对主人公“网开一面”的女军官。
二元论的结局
英国导演的电影都是像狄更斯的小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庞杂,并非以商业目的为追求。而作为好莱坞而言,健全的商业体制强迫着一些外来导演不得不“入乡随俗”。所以当邓肯?琼斯进入好莱坞时,在片商的压力之下,可以从电影里看出导演在商业面前的妥协,以《源代码》这个结尾说明一切。
既然电影把未来现实主义拖入泥潭,那么结尾之处必将出现闪现着人性因素的点睛之处。所以电影的最后史蒂文斯大胆的挑战了“源代码”的循环程序,阻止了列车爆炸,而现实中女军官也结束史蒂文斯的苟延残喘的生命。这样一来,“源代码”程序就像电脑死机一样,虚拟中定格在一个欢声笑语的画面,这无疑是整部悲观电影中最为明亮的一幕,但此时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现实中的意识进入到了虚拟的程序中,打破了原有的循环,那么电影最终呈现了在完全数据化的虚拟世界中,意识无法返回现实中已死的躯壳,而进入了一个无法返回的世界这种答案。用空间学举例来说,空间具有终极无限性和方向性,即是说空间本身是一个终极无限,构成空间的维具有方向性,维向不可逆转,一直处于生长前进状态。所以《源代码》在原本可以结束的定格画面上继续前进,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从而创造出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一点上,电影有体现了二元论的思想。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强调意识离开物质是独立存在的,跟中国的“灵魂出窍”有的一拼。而电影在此方面的利用了二元论,把“源代码”程序的一次无心插柳之举上升到哲学主义的层次。尽管这个结尾有些画蛇添足,因为电影之前都在讨论虚拟的问题而刻意避开平行宇宙的观点,以便和好莱坞类似电影划分界限。不过本片最终处于商业目的的考虑,巧立名目的把所有问题都推到二元论的身上,源代码创造了一个虚拟过去的世界,而进入其中的意识则创造出一个平行世界。
《源代码》在解释这方面逻辑的时候有些含糊不清,由此看出,这是导演出于商业目的考虑而为之,也可以说是其利用商业目的而钻了二元论的空子。
结语
《源代码》作为2011年口碑很高的一部科幻电影,也许不会取得像《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那样的划时代成就,但本片凭借高质量的成分必将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作者:
茶水粉晶
时间:
11-9-18 16:35
楼主分析的好详细啊,真的是太详细啦
作者:
肖大笑
时间:
13-2-2 04:33
我也来顶一下..
作者:
高飞
时间:
13-5-16 22:21
真好。。。。。。。。。
欢迎光临 (http://tonghua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