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梵高,特别喜欢他画里那鲜艳的色彩和炽热的激情
[转贴]评<<向日葵>> 凡·高(1853—1890)作画是“为了表现人的炽热的感情”。在生活中,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是个有宗教牺牲精神的人。年轻时,他曾自愿去比利时的一个矿区当传教士,对矿工们的苦难生活有所了解并充满了同情心。凡·高希望能“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这种思想,自然与冷酷、不平的现实无法合拍。由于性格内向,又有些神经质,再加上艺术的探索也不被人理解等原因,使他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悲愤之中不能自拔,以致有时犯起精神分裂症来。在艺术上,他曾受到米勒,杜米埃的影响,喜欢描绘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调子低沉。后来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画家,色彩变得明亮起来。但他不像印象派那样忠实于大自然客观的光色变幻,而是用热烈的色彩,用颤动般的长线条和笔触,抒发他难以抑制的激情。仿佛要用他明亮热烈的色彩给苦难的人生以慰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特别喜欢画向日葵,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一幅。 此画仿佛沐浴在强烈的阳光中,但又排除了暗调子和投影,因此,画中眩目的明亮感,不是靠悬殊的明暗反差取得的,也不是依赖色彩强烈的冷暖对比造成的,而是来自色彩本身的明亮度和感情力量。当然,这些黄色有着丰富微妙的变化,桌面、花瓶上部,盛开的花盘与成熟的果实,使用的黄色都不相同,但火热,炽烈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激情带动凡·高的画笔,把花瓣画得尖尖的,配上发红的花心,仿佛是一个个发光的烈日。盛开的葵花有的面向观众,有的侧向或半侧向,有的卷曲着,它们似乎向着四面八方在舞动,绝无一般花卉作品的宁静温雅之意。连那桌面的水平线和罐子的造型,也是错位和不对称的,似乎难以放稳。凡·高似乎是在亢奋的心情下,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他觉得非如此无法表达他的激情,因此,这里没有丝毫的故意安排或造作痕迹。艺术贵在发自灵魂深处,“自然天成,不假调饰”凡·高的作品当之无愧。这也是他的模仿者无法企及之处。 凡.高和当时的不少画家一样,迷恋东方的艺术。画中二维平面感和明暗投影的排除,就是接受了日本“浮世绘”影响的结果。 凡.高曾在一次精神错乱中割掉自己的耳朵,他有一幅头部缠着纱布的自画像记录了这一悲剧。他在37岁时因经济困顿,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又不堪疾病的折磨而自杀身亡。80年代,当他的一幅《向日葵》以四千多万美元的高价被日本人买走后,有人感慨地说,倘若凡·高九泉得知,恐怕会再次失常的。
欢迎光临 (http://tonghua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