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从未感动过,从未放弃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Cell 发表于 11-8-14 16:05:12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昨夜西风凋碧树

十年之前,当那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第一次出现时,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他和他的伙伴会成为一代人的牵挂。我从来不是哈迷,我甚至不是任何人或事的迷,但是也莫名其妙身不由己地跟着哈利波特们走过了我的十年。《哈利波特》从来没有带给我任何感动,我在哈利波特们身上找不到任何能与我产生共鸣的情感元素,能吸引我的只有那个光怪陆离的魔法世界。相对于有些人情感上的难舍难分,哈利波特系列这些年给我的就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异质世界。我想这种看法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非哈迷影迷的心理,而能够将很多成分芜杂思想各异的影迷团结起来,在十年之间围观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的成长,不论你喜欢不喜欢,都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成功的文化现象。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追逐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当代商业电影中,能够在十年间把主要演员和电影合为一体,从未分开的,唯有《哈利波特》。几个少年的成长暴露在全世界观众的眼前,很多人也把自己的白日梦倾注于主人公的身上。华纳公司看中了这一点也抓住了这一点,影迷们接受这一切也陶醉于这一切。于是,在拍电影的和看电影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双赢的局面形成,一个电影神话成为了现实。

我无法切身体会哈迷们的“离愁别绪”,我想这其中唯一能够相通的情感就是:我生命中的十年又交给了上帝,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对于自身生命无情流逝的自怨自艾或许是能让我在想起这个电影时产生感喟的缘由,而这一点足以为哈利波特电影的成功又增添一个注脚。当情绪被点燃之后,当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当怀旧和告别成为一代影迷在这个夏天的情感主题时,《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究竟是否精彩和是否让大多数人满意,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尽管追逐利益的人把一个结局分成上下两集来勾引观众,显得多么的目的不纯,但谁又会在乎这一点呢?

但是,我依然愿意谈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一些具体情况。

我一直无法理解的是“魔法三人组”中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之间的关系,我曾经以为哈利和赫敏一定会成为最后的伴侣,即使是在哈利波特有了一个女朋友之后——我认为那不过是为了使情感曲折而特意安排的一段并不真实的恋情。所以当罗恩和赫敏突然接吻,确定终身之后,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我阴暗的心理来揣度,似乎这是罗恩和赫敏看到身边的年轻人都心有所属之后的一种无奈选择。别跟我提原著,如果你真的看过所有的哈利波特电影之后,你会有如此感觉的。而且我的想法,也和现实世界中催生爱情的某些特定情境相一致。所有人都可以给哈利波特选择一个恋人,所有人也可以为哈利波特设定一个结局,所以这十年来,我们看的不是哈利波特,而是我们自己。

关于斯内普这个角色似乎是这个结局中最大的亮点,也仅仅是亮点而已。最后的结局表明:这是哈利波特电影中一个性格最复杂的人物,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能感受到。然而,在十年之间,这个人物一直被隐藏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只是在最后一刻通过闪回来表现他的“卧底”身份和背后的情感故事,怎么也显得有些仓促,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特别是对于非哈迷观众而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旁观者清,也许只有非哈迷才能真切地看到影片的真正缺憾。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马尔福一家身上,他们的反叛、倒戈和被宽恕都被“避而不谈”地处理掉了。

就结构而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倒是比上部更紧凑一些。令人费解的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决战中间灵魂出窍和死去的邓布利多谈话的戏份,打破了情节的连贯性,其实毫无必要,因为斯内普临终交代已经说明了一切。让我欣赏的是影片最后对于哈利波特们未来的一个交代,十九年后,新一代哈利波特们跟随父辈的足迹,加入了魔法师的行列。画龙点睛而又意味深长的一幕,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的“哈利波特”结束了,一些人的青春也渐渐远去,但是生活仍将继续,不会为任何人做单独的停留,又一个十年即将开始,挥一挥手,留不住时间,请留住回忆。

我从未被感动过,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是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的真实感情,因为不知不觉中,我也失去了十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