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27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军:郑渊洁童话中的动物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皮皮鲁 发表于 09-9-30 18:39:3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何 军 发表于:《中国学术研究》 2008年第02期

  郑渊洁,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童话作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迄今,发表了大量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十二生肖系列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他的童话受到许多少年儿童以及成人读者的热烈欢迎。

  郑渊洁的童话以其独有的特色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他抛弃了以往童话创作的生硬和幼稚,同时也放弃了那种狭隘的教育主义原则。"郑渊洁的童话显出了完全的开放和自由,创作者为娱乐读者而作,阅读者为娱乐自我而读。他以娱乐主义为出发点,以一个深谙儿童心理的作家的眼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观照儿童以及儿童生活中的成人世界。"(《儿童文学研究》)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他就完全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而放弃了教育功能,而是在娱乐读者之余,也渗透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孩子们,更包括孩子周围的成年人,即尝试探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共同性和边缘性"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绪论)同时,他还超出了童话"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之间的约束,很少考虑童话中"物性"与"人性"相统一的常规。郑渊洁的童话"正是以其显示的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以其充满童真和哲理的蕴味,牢牢地抓住了当代少年读者的心,也吸引并教育了部分成人读者。"(《儿童文学研究》)

  目前,从童话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超人体、常人体和拟人体童话三类。拟人体童话即通常被称之为"鸟言兽语"的。这是童话中最常见的形式了。把鸟兽及其他生物甚至非生物,都当成人来写,这在我国古代寓言中,早就出现了。如《战国策》中《狐假虎威》和《中山狼传》中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都是拟人化的。当然那时的寓言是写给成人看的,跟今天的童话有一定区别,但其中继承的痕迹是很明显的。到了"五四"时期,近代童话产生后,各种动物就更加活跃地出现于诸多儿童作家的笔下。叶圣陶、张天翼、陈伯吹等都描绘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动物,塑造了众多的蕴含深刻思想的动物形象。到了新时期,在郑渊洁的笔下,更是呈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他所描绘的动物,跟以往作家笔下的动物相比,颇有不同。前面我们已说过,郑渊洁的童话创作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因而,它就决定了其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独具特色。下面仅选取作者的几篇童话,从动物形象的塑造、动物活动的范围、突破"物性"常规等方面,来观照一下郑渊洁笔下的动物世界。

  郑渊洁所塑造的动物形象,相对而言,抛弃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家人物塑造方面生硬、概念化的倾向,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从当代少年儿童以及生活于其间的成人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正因为这些动物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所以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作家们,尤其是"许多中青年作家尝试用童话来直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探索人生哲理,针砭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而加强了童话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意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绪论)在这方面,郑渊洁做得尤其彻底。他采用动物做题材,其内容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中某一部分,某一角落的反映。只不过利用幻想的动物世界的生活场景,以便按自己的意图,处理得更清晰、更突出,更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因此,郑渊洁笔下的动物形象,更具思想蕴含。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塑造,突出其个性。

  按照惯例,我们将这些形象分为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儿童文学作家们笔下的一对自古以来便是"冤家"的动物--猫和老鼠。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及习惯思维,老鼠是不受欢迎的。而郑渊洁却大胆地突破了人们的这种"爱憎习惯",大量地将老鼠塑造成正面形象,而将猫写成了反面"人物"。作者的这种新的创作观点乃是渊源于五十年代的关于老鼠等"害物"可不可以塑造成正面形象的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关系到童话的拟人化与人们的习惯的如何统一,拟人化的动物与生活中动物的真实的如何统一等一系列问题。"(《童话学》302页)作者基于自己的创作观点,童话乃是为娱乐读者而作,故认为这些所谓的"害物"是可以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的。当它们一写入童话,就成为童话中的人物,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读者也不会因此而憎恨它们,反而觉得它们很可爱。

  《舒克与贝塔历险记》中的主人公舒克和贝塔,乃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正面形象。这两只小老鼠完全是正义的化身。他们善良、勇敢,极富冒险精神,敢同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包括自己的天敌--猫),帮助一切应该帮助的动物,往往又以德报怨 。两只老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救过许多动物:小麻雀、蚂蚁、蜜蜂,甚至于自己的仇敌--猫。最终,所有的动物都结成了好朋友。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而又平和的世界。在小读者眼里,舒克和贝塔活脱脱就是两只蹦跳的"小精灵",极富儿童情趣,难道我们不觉得这样的老鼠是可爱而又善良的吗?正因如此,它们才吸引了众多小读者的兴趣。同样,在其他童话作品中, 许多老鼠亦是善良、可爱的。《老鼠打电话》中的莫达,《明星求药记》中的米克,《糖力、果力和丁丁》中的糖力和果力,这些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教育孩子们要同情爱护小动物,以一颗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既然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既有光彩的一面,亦有阴暗的一面。因此,作家进行创作时,亦不能忽视对现实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揭露,即童话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塑造。故在郑渊洁的笔下,有的老鼠是很"坏"的。《鼠王做寿》中的众老鼠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尔虞我诈;《老鼠转笔刀》中尖嘴鼠和长尾鼠的相互嫉妒;《真假木老鼠》中老鼠的好吃懒做。这些老鼠只能令人憎恶,丝毫得不到众多小读者及成人朋友的喜爱的。

  猫,它聪明,伶俐,乖巧,颇逗人喜爱,历来受到作家们的青睐。但到了郑渊洁的笔下,这些猫却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作者让这些身体强壮、凶恶的猫大都败在了老鼠的爪下,吃尽了"苦头",读来颇觉有趣,大大地调动了众多少年儿童的阅读积极性。咪丽被贝塔打得落花流水;三只野猫亦被舒克和贝塔狠揍了一顿(《舒克与贝塔历险记》);白利和黑利被逼得无家可归(《猫过鼠年》);丽娜被四只小老鼠逗引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四只老鼠和一只猫》) 。通过这些猫的形象的描绘,作者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欺辱弱小者终究得不到好下场。

  除了猫和老鼠这一对冤家之外,作者还塑造了其他许多动人的"人物形象" 。《小老虎进城》《亚旗进山》中的小老虎胖墩儿丝毫没有人们想象中所应该具有的虎王之威严,它善良、温顺,以一颗"真心"换得了小朋友们的"爱心" 。亚旗进山去看胖墩儿时,碰到了一大群动物:鹿、兔、猴、狼、豹……。它们举行蟠桃大会热烈地欢迎亚旗的到来。在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和平而又安详的人、物和谐共处美好的世界。少年儿童读了这样的童话,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保护弱小的动物。整个人类和自然界均应结成一种朋友关系。

  纵观这些动物形象的塑造,郑渊洁一反常规,突破了人们对某些动物的传统心理和定性思维,按照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在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更大程度上拉开了现实中的动物和童话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之间的距离,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童真而又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正、反人物形象。少年儿童在阅读这类童话作品时,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作品中的动物和现实中的动物不一样。舒克和贝塔是可爱的,而现实中的老鼠并不可爱。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想象力的缘故。当代少年儿童读者阅读群体显得成熟而又较为睿智,虽善于从中得到快乐,但亦能清晰地区分幻想和现实。儿童是充满幻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就知道了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性的区别。因此,就谈不上这些动物形象会对少年儿童产生某些不良影响。更何况,作者亦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思想底蕴,乃是对现实生活较为直接地概括和反映,同样也无损于童话所应该反映的主题。
  
  郑渊洁的整个童话创作都是呈现一种开放、自由的气质,出于娱乐儿童的需要才创作童话的。"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儿童文学作者应该给他们写一些基调明快的作品,使他们在上了一天的课后,捧起作家叔叔、阿姨们给他们写的书就笑,既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又得到了美的陶冶。"(《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89)》 因此,为了达到这种创作目的,郑渊洁更加大胆而又充分地运用了夸张这一艺术手法,使他笔下的动物活动范围更加自由,更加广泛,从而加强了这些动物童话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使作品内容更为深广。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作者就让舒克和贝塔借助直升飞机和坦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番神奇而又激动人心的历险。首先是二"人"相继出逃,接着联手大战老鹰,解救克里斯王国国王;结交皮皮鲁,参加航模比赛;大战野猫救出咪丽。最终,所有动物相聚,遂成朋友,欢聚一堂。在这里,作者是极尽夸张、幻想之能事,让两只老鼠天上、地下、水中,尽情"表演",真可谓酣畅淋漓。少年儿童读着这篇童话,无异于也跟着舒克和贝塔来了一番畅快的"历险"。

  不仅如此。在其他童话作品中,那些动物也同样进行了一番尽情的"表演"。《老鼠打电话》中的莫达闯进了总督办公室,以总督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命令,结果造成了老鼠王国的一片混乱;《鼠王做寿》中完完全全描绘了一个老鼠的世界。它们或当国王,或当宰相,而更多的只能成为鼠民,构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鼠国";而在《小老虎进城》中,胖墩儿在城中与小朋友共同玩耍,乘地铁、公车,尽情游览整座城市。同时,《舒克与贝塔历险记》中人、鼠、猫之间可以自由的对话,亦可自由地交朋友。这些动物的活动不可谓不自由,不可谓不开放。

  郑渊洁之所以能够描绘出这多姿多彩、自由自在的动物世界,那是因为他具有作想象性描述方面的出色才能。正是作家的这种创作主体意识的充分介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郑渊洁曾说过:"童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喜欢凭自己的想象来解释这个世界。能产生许多连成人都为之赞叹的幻想。"(《儿童文学研究》第九辑)因此,这些极富想象力的童话就会把少年儿童带入那神奇而诱人的动物王国,跟随舒克、贝塔、胖墩儿去尽情地历险、游览。

  那么,少年儿童跟着那些活泼可爱的动物去畅游一番后,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痛苦,还是欢乐?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欢乐。这就很明显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为娱乐读者而作。舒克和贝塔的历险,紧张刺激的情节一环扣一环。主人公刚刚脱离危险,马上又陷入新的危境,使你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心情随之一张一弛。而最终的喜剧性结局,让你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经过如此的情感体验,你会获得一种别样的美的享受。而《小老虎进城》却使你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随着小老虎去观赏城市,结交朋友。在这平淡的情节之中,穿插某些紧张的场面,使整个阅读过程不急不徐,舒缓有致,别有一番韵味。正如作者自己所言:"童话本身是美的,她的故事是美的……她给儿童以美的陶冶,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儿童文学研究》)由此可见,郑渊洁创作这些童话是为了给生活单调而缺乏色彩的当代少年儿童送去愉快和温暖。这样,让自己笔下的动物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自由地活动,构成更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小读者的兴趣,从而达到娱乐儿童这一目的。

  当然,童话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儿童而作。它必定"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少年儿童欣赏了这类童话作品,便会从那些"好"或者"坏"的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舒克和贝塔的历险让他们知道应该富于冒险精神,乐于帮助他人;大花猫让他们明白不应该欺侮弱小,要爱护小动物;黑利和白利教育他们凡事都需动脑筋,不能混淆是非。然而,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他们也不可能很快地完全领悟到作品的深刻教育意义和思想底蕴。作者自己曾明确表示他的创作态度:希望小读者能将这些系列动物童话保留下来,待长大成人后再读一遍,会获得新的感觉。无疑,作者是想说明,其童话的深刻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在娱乐读者之余,也渗透了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教育的对象不单是孩子们,更包括孩子周围的成年人。《老鼠整容》很明显地讽刺了拉丝之流的人物爱慕虚荣的社会心态。这种深刻的教育意义也只有成年人才能领悟到。

  在新时期以前,童话作家们进行创作均要遵循"人性"与"物性"相统一的创作规律,即作家笔下的那些动物讲话与所做一切都跟人有同样感情,但同时也要保持动物原来的特点,符合它们所特有的生活习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当代,随着思想禁锢的解除,要求少年儿童读物应具有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富有趣味性。这就使得作家们必须拓宽自己的创作道路,以更丰富的题材,以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来创作为少年儿童喜爱的童话作品。这样,郑渊洁在其童话创作中,便显示出了另一鲜明特色:大胆突破童话中"人性"与"物性"相统一的常规。独创新意。

  童话作家们把这种拟人体童话中动物的性格特征称为"物性"。事实上,它就是一种共性。在一般情况下,人的共性是和阶段性相联系的。那么,鸟兽们的物性则是指它们应该属于什么种类,与它们本身的生活状况分不开。"在童话创作中,当然最好能够照顾到这一物性……但如囿于这种物性,就会出现使童话中的拟人化的物类,形成概念和公式,缺少新意。"(《儿童文学研究》第九辑)因此,郑渊洁就让他笔下的猫向老鼠学"鼠语",并且可以自由地出入老鼠王国,以至于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在《舒克与贝塔历险记》与《猫老鼠叛逃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童话本身所具有的幻想性和夸张手法这一特点来看,猫和老鼠是可以自由地对话。"要知道动物之间能够相互攀谈,进行会话,这原是童话创作中刻画人物思想性格,表现童话人物相互关系,阐明主题思想的一种手段。"(《儿童文学研究》第十二辑)但是,动物与动物在童话中是否可以直接对话,还是通过翻译或者学会对方的语言才能直接交谈,这要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和阐明主题思想上的必要性来考虑,不一定要拘泥于这类动物与那类动物在童话中可以直接交谈的成法。在这一点上,前人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了郑渊洁《舒克与贝塔历险记》中,猫便"大胆"地违背了其生理机能而向老鼠贝塔学"鼠语"。小猫咪丽为了自己能够在主人家中长久地呆下去,继续得到主人的"宠爱",只得接受贝塔绝妙的建议:学老鼠叫。因为主人深信:不抓老鼠的猫是无用的。于是,片刻之间,咪丽便学会了"吱,吱--"的叫声。在这里,作者为了完成咪丽的性格塑造,让她能够得以"善终",只好让她通过学鼠语这一途径,以骗取主人的欢心,最终与老鼠及其他动物结成了朋友,从而构成作者为这篇童话所设计的完美结局:一个和平、友善的动物世界的存在。如果作者沿用传统的写作方法,不让咪丽学鼠语,那么咪丽就只有逃亡,不可能会成为这和平的动物王国中的一员,如此,就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展示给少年儿童以真、善、美的世界,一个完美的世界。

  而在另一篇童话《猫老鼠叛逃记》中,作者干脆就让"猫老鼠"舒丽生活在老鼠世界中。这样,猫彻底地违背了其生活属性,成为"猫老鼠"鼠八。本来鼠兄弟们是为了报复自己的天敌,才将舒丽捡回家中,让她尝尝当老鼠的滋味。不料,日久生情,老鼠们的复仇焰火逐渐熄灭,舒丽真的成了一只"鼠"。她只是徒具猫的外形,其他所有生活属性都已改变。跟老鼠没什么区别,是只名副其实的"鼠"。当舒丽终于发现自己是只"猫"时,她叛逃了。这样,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但又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她遭到了自己同类---猫的凶狠的攻击。她已经为同类所不容。到此,她才终于明白,自己只是一只"鼠"。最后,只能回到家,去当真正的"鼠八"。而鼠兄弟们为了救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者在这篇童话中塑造了一只具有老鼠生活习性的"猫",彻底地打破了以往作家所遵循的"人性"与"物性"相统一的常规,描绘舒丽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永远的敌人。猫不但要学鼠语,还与老鼠成了真正的兄弟,生活在一起。作者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动物本身的生活属性,赋予了这些鼠猫们更多的人的思想情感,赞颂了它们之间兄弟情深的"亲情"。同时,向我们昭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的性格已定型时,要想改变,谈何容易。从而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育少年儿童,把他们置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成长。

  综观郑渊洁童话中的动物世界,他所进行的几个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作家创作的终极指向和归宿:禀承前期作家一如既往坚持的以教育为根本目的的原则,加以发展,表现出完全开放和自由的创作气质,强调童话的娱乐功能。由此观之,我们深感整个时代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为了与当代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相契合,作家们不得不从各个方面对童话创作进行创新,从而在更大范围内,真正地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描绘出更加美妙、富于时代气息的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沙发 2#
zzzuz 发表于 09-10-3 06:36:2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看来,小日本的动漫,乱马1/2,也有同样的功能阿。。。
板凳 3#
LKVV 发表于 09-10-5 00:43:3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还不错。
马扎 4#
双汇王中王 发表于 10-8-16 16:58:42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就是这样凑的,没办法,小动物——那个童话作家不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