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说,这是一部烂片。
不管你们如何唾弃我,嘲笑我的无知及狂妄,我还是要说,这是
一部烂片。
一部相当做作的片子。却被许多的人叫好。我真没看出好在哪里
。
或者客观点说吧,这类片子不符合我的口味。
我不喜欢这样的讲故事方法,弄到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讲一个
玄乎乎的什么哲理。
顺便说一句,像那个什么《樱桃的滋味》,是我眼中的超级大烂
片。不管他得了多少奖,导演有多有名。就烦这种摆开架式讲人生哲
理的片子,貌似深刻,实则空洞贫乏。
《海上钢琴师》也这毛病,想玩深刻,又想不显得空洞贫乏,就
只好往玄了弄。妄图以这样的东西来抓人,来推进。
这个导演听说是《西西里美丽传说》的导演。所以真是不过如此
。听说他还导过《天堂影院》,没看,就先不谈了。他的这部西西里,
几年前看的时候,觉得,嗯,真不错,从一个很特殊的视角,一个小
孩子的眼中,来反映时代的变迁。但过了两年,我觉得这种手法真的
太小儿科,一点也不高明。
比如那个获过奥斯卡的《美丽人生》,初看也觉得不错,但细想
不得。这种视角独特,还歌颂真善美的东西,讨巧,但不讨我喜欢了,
太甜,味太重,重得让人受不了。
还有那个阿甘,我知道,说这个肯定会招人骂。以前有人说这片
子不好的时候,我也跟人急过。那时真是觉得多好一部片子啊。但现
在回过头再看,真的不过如此。
假如要用做菜来比,这种玩法就像蹩脚厨师弄的川菜,手艺实在
不行,味就往重了弄。弄得你又麻又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早就没
了判断力。
奇思妙想也出大师。但更多的庸才是因为无法在平中出奇出戏,
才去挖空心思弄奇的玄的。就像写文章,于坚是大师,而我写的那些
个标新立异的东西全是狗屁。这事我清楚。所以,谁要一上来就把故
事置于极端环境之中的,要玩玄的,我首先就会提高警惕。
我喜欢的是那种平中出戏的。说得通俗点,就是大历史背景之下
的小人物命运的普通故事。这是我所喜欢的。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
事件》《日瓦戈医生》《布拉格之恋》,《小武》,伊朗的《后父》,
北欧的《狗脸的岁月》。
我现在发现一个特大的问题,就是许多所谓的电影爱好者,从众、
从名意识特别严重。这种症状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皇
帝的新衣那种情景。所以有些导演就愿意学学那俩骗子裁缝,先把牛B
吹大。就像这部《海上钢琴师》,说好了,我们玩深刻的,你丫要是
不感动、不说好,你他吗的真是没水平。
看不懂不要紧,真的。关键是要忠实于自己。别还没弄明白就稀
里糊涂感动一把。你瞎感动什么感动?有些人片子还没开始,就已经
把感动的情绪酝酿好了。因为听人说过这片子不错。可真逗。
这种从众从名的结果,就是丧失了判断力,没有了自信。
中国电影的令人失望是全方位的,不仅那些评电影的,观众也让
人失望。这种从众现象泛滥的后果就是集体自信的缺失。有人先说了
啥,把调子定好了,你们丫的就都不敢说不了。这种现象,有把烂片
说好的,也有把好片子说烂的。后者如陈凯歌的《刺秦》,挺好一片
子,怎么就被他们众口一词地说成烂片。
再说回到这部片子,导演成心一开始就把1900弄成了一神,我就
觉得这片子没看头了。这年头,都提倡走下神坛了。我更喜欢看人,
看普通的人性中所显现出的力与美。而不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神。所以,
与之比起来,我倒觉得《特洛伊》其实不错,编剧处理得很好,把那
帮神都从坛子上拉了下来。但这片子,有人说不好,就大伙跟着喊不
好。真的有那么不好吗?
集体自信缺失的另一症状就是,只知道瞎JB仰视那些故作深沉的
烂片,还容不得别人说。谁要站出来说了,他们就会冲你吼一嗓子:
你丫别在这儿瞎喷,有种你也拍一部。
我把这话说出来了,他们又会说:这傻B,真是又无知又狂妄,
还他吗的自作聪明。
其实,中国电影的水平有多高,中国电影观众的水平就多高。所
以,没关系,大家其实都挺傻B的。嗯,这样一说我心里平衡了。你
们可以开始骂我了。
好,借用几句中央五台的破鞋广告词来与广大的电影爱好者们共
勉吧:
不走寻常路(别他吗的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你就说什么,长个
脑子,忠实于自己的感觉)
穿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你就老老实实说什么)
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凭什么要自甘人后,老子就拍不出比
那些烂片更好的烂片,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