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对此,《孔子》导演胡玫说:“如果《阿凡达》真是因为《孔子》下线,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我感到非常温暖,为国家保护国产电影的措施感到温暖。”中国电影对民族产业保护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更多的是中国电影体制的国有企业强势地位所带来的。事实上,这样靠强势垄断给予的病态“温室”,其实给不了中国电影温暖。
中国特色的电影保护
上周开始对《阿凡达》做出的停止放映决定,是中国长期以来限制外国影片的一个缩影:每年进口20部分账大片,在重要档期里(例如新年和国庆),影院中难寻外国电影踪迹。阿凡达继续在中国总计约800块屏幕的3D和IMAX影院放映,但在大多数影院都将下线,这些影院都将假日档期留给了国产片——《孔子》。
国内电影市场,国企一家独大
1994年是“中国分账大片元年”,电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每年进口10部大片在国内上映,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就中影对国外影片的独家进口权问题,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于是1994年,也是中影的重要一年。
伴随着独家进口权,中影对国内市场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进口片为中影投资影片档期让路的可能”和“对下游院线的巨大影响力”。中影可以通过决定进口片的整体档期,来避开或影响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也可以通过对进口片源的把控来影响下游院线的选择。
用行政手段为“国企”国产片保驾护航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事实上,《阿凡达》2D版的原定下线日期应该是2月11日,而不是1月22日。由于《阿凡达》2D版下档的日期正好与《孔子》的上映期重合,一位圈内知情人士透露,《阿凡达》2D版下档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给《孔子》让道。
据报道,中影集团对《孔子》投入了大量资金。所以中影集团对《阿凡达》下绊,最大的动机或许并不是保护国产影片,也不是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而是“商业利益”四个大字。业内人士分析,中影集团作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的电影《孔子》让路。即使让影院继续卖2D的票,票房也要比国产电影强,只是一直卖下去,国产影片必然受到影响。可以预料,因为各家影院的3D厅数量有限,所以将《阿凡达》撤离2D厅,无疑会给《孔子》让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民营国产片也饱受排挤
在胡玫和《孔子》感觉温暖的时候,部分国产片却感受不到这种政策保护带来的温暖。2009年11月底,进口大片《2012》国内票房突破4亿,而和《2012》同档期的国产电影纷纷成为炮灰。《我的唐朝兄弟》票房220万,制作成本1000万。《火星没事》票房660万,制作成本1000万。《熊猫大侠》票房2000万,按照800万的制作成本,勉强持平。《恐怖出租车》1300万元,而《大有前途》则票房则不足100万元。
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在2009年12月18日炮轰中影--“这是多少年存在的事实,如果得罪了中影,在档期上的安排就会让你难受。如果得罪了中影一些人,他们会在这个档期里放两部进口大片跟你火拼。《三枪》这次选择和华夏合作,所以在档期遭到《2012》、《第九区》两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我们民营公司没有特权,在没有任何保护下,能把电影做到今天,可谓举步维艰” 中影对此回应档期是原先安排的,和集团没有关系。但张伟平对电影市场垄断的炮轰,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大家的疑惑。
越保护,中国电影越虚弱
国内电影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体制内的电影,丧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人本主义,没有了五六十年代的真诚、激情,忽略了八十年代的反思和探索……另外,从产业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在美国,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则为电视等版权和后电影产品的收益,这就是海外电影投入产出的所谓"三三制"。而在我国,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资无法回笼,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国电影就只能惨对冷清。
于是,在"一家独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怪象。一方面,电影市场一年的总票房达到60亿元,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大国"。另一方,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和艺术水准却每况愈下,"国产片"的口碑越来越差,离"电影强国"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不久前,美国已就中国只允许国营公司引进国外影片一事向WTO申诉,WTO要求中国取消对美国电影进口的限制,这个判决将在2010年12月生效。到时候,中影集团将失去国内市场的垄断权力。届时,中国电影业将失去体制庇护,一个充满未知与多元的电影发行市场的战国时代将要来临。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最终将被推到大风大浪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