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rl=]郑洪峨:剪纸生出“影响力”(图)[/url] | | | 郑洪峨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
郑洪峨绘画
2008年 年初,我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郑洪峨成功入选 “和谐中国·2007年度 影 响 力 人物”。 紧接着,由文化部、奥组委指导,国家民族事务管理委员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人文奥运中国行”又发出通知,将此次活动的中部会场设在浮山县,具体由郑洪峨负责筹备。
66岁的郑洪峨,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是怎样凭着看似普通的民间剪纸,造就穿越时空的影响力的?
2008年2月1日,在冰雪中的二峰山脚下,在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东方艺术博览馆内,郑洪峨向记者谈起了他这些年投身剪纸艺术的酸甜苦辣。
盛世剪纸歌盛世
2008年2月1日,雪后初晴,踩着没过脚面的积雪,记者来到了浮山县二峰山脚下的东方艺术博览馆。
这是一座二层楼房格局的现代建筑,一进大厅,正面照壁上,一个打磨得油光铮亮的根雕“福”字,透射着主人别样的艺术情怀。“开馆一年多,先后来参观的有2万多人次。”冬寒中,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的郑洪峨一见记者,便欣喜地介绍着。
沿着曲折的走廊向右拐,进入侧门,便是郑洪峨的书房,房间的四壁挂满了主人创作的各种书画,有青竹,有鸳鸯,更有独具国画特色的上山、下山虎。
博物馆一层的主大厅里,飘逸灵动的仕女、八仙,惟妙惟肖的宠物、图腾,寓意深刻的民风、民俗……丰富的馆藏剪纸,立即将记者的目光引入了深邃、博大的民间艺术殿堂。
二楼展厅内,门边挂着一本挂历,首页是几幅农忙、求学剪纸图。图两边的几行大字分外醒目:农民种田不纳税,学生上学不掏钱,两免一补三帮扶,惠民亲民富家园。“这是几年来,我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浮山县的情况,创作系列剪纸,特意做成的艺术挂历。”郑洪峨说。
山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大师、世界铜奖艺术家、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看着眼前的一幅幅作品,记者明白了眼前这位双耳有些失聪的花甲老人为什么赢得如此多的光环。
母亲是最好的老师
郑洪峨出生于浮山县北王乡史壁村一个耕读世家,他的曾祖父为清宣统年间的恩科进士,祖父、父亲受家庭影响,也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家庭,年轻时代的他两次高考,成绩不错,却均被大学拒之门外。
幸运的是,郑洪峨有一位贤淑文静、心灵手巧的母亲。从小,母亲李康便将积累下来的民间剪纸技巧不断地传授给他。
母亲没有艺术概念,也从不给儿子讲剪纸技法。她所做的,就是拿出前辈手把手传承下来的剪纸样板,带着孩子一次次实际操作。夜幕降临,母亲常会把郑洪峨叫到身边,一边裁剪,一边给他讲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小孩过“十二”,是我国的乡俗。那时候,农村过“十二”神秘而又隆重。妇女们凭着她们剪纸的本领,把她们塑造出来的观母娘娘请来,封为保护孩子成长的女神。谁家孩子过十二,观母娘娘就到谁家过生日。
人与神“共度吉祥之日”,当然非同寻常。母亲们往往用“会说话”的剪刀,剪出十二方大红桥花,包括观母形象、吉祥如意、状元及第等。前来帮忙的姐妹们把这些剪纸贴在黄纸上连接成花桥,母亲则领着孩子举行钻桥仪式,然后把花桥烧掉,扔到河里,叫做“丢灾”。
婚事上的“莲生贵子”、“鸳鸯戏水”,丧事时的“告门剪纸”、“头枕牡丹脚蹬莲”……母亲常常是讲着这些好听的故事、习俗,把废旧的书本拆开,或重置、或折叠起来,拿起磨得发亮的剪刀开始创作。年幼的郑洪峨,则依偎在母亲身边,慢慢顺着母亲的指引,剪出一个个可爱的形象。
凭着这些幼年的积累,高中毕业后的郑洪峨,被浮山县高中破格录用为美术教师。此后,他又被抽调到当地的工艺美术厂。
受命参加年画展创作
1976年,随着“文革”的结束,曾经属于“四旧”的年画、门画等重新被人们认可。就在这一年,国家文化部门要求恢复地方年画的创作和生产。由此,中国美协在国家美术馆举办全国年画展览。
剪纸作品已经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郑洪峨,被抽到了当时的临汾地区受命创作参展年画作品。接受任务后,一直随意创作的他反倒有些紧张,不知该创作什么作品。一次回家,看着他忧心忡忡的样子,父亲提醒:“跟你娘学的剪纸,那就是很好的艺术!”
一语点醒梦中人,顺着父亲的思路,郑洪峨又联想到,既然是民间的艺术,就要体现民间的内容:一个用剪纸的形式,反映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创作思路,在郑洪峨的脑海中迅速成型。
与以往剪纸不同,郑洪峨把传统的剪纸技巧进行了改造,在原有的方法中又用上了刀刻。把白头巾、蓝中山装的农民形象,与麦子、锄头、立春、谷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两个多月后,郑洪峨将24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农事图》创作成功。1976年的春节前,该年画顺利入选全国年画展,《中国建设》杂志更用5种文字将《农事图》印刷发行到了世界各国,故宫博物院则将此画的原作永久收藏。
全国大展上的成功,改变了郑洪峨的生活。第二年,他调入浮山县文化馆,成了一名专业的文化工作者。
以后的几十年,郑洪峨不断发掘散落于民间剪纸技艺,先后创作了《中国古代科学家》《花瓶》《仕女图》《神话人物》《水浒》等500多件稀世之作。
1993年,郑洪峨也获得了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为剪纸竭尽全力
那时的郑洪峨,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宏论,但他却默默地深入乡村,遍访像母亲一样的民间艺人,收集故事,总结技巧。
1985年寒冬腊月,郑洪峨又一次走进了大山中的乡村,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当郑洪峨满脸胡子、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时,才意外得知,自己仅仅9个多月的小女儿已经抽风一个多星期,生命垂危。听着妻子的埋怨,郑洪峨落下了泪水。
女儿的早逝,对他又何尝不是永久的伤痛,但郑洪峨还是忍受着妻子的哀怨、村人的不解,继续跋涉。十几年的艰辛,他收集、整理了全县民间剪纸的新作和传统作品达千余件,并在普查百余村落、遍访数百位老艺人后,组织编印了《浮山民俗与剪纸》等多部书籍。
1995年腊月的一天,已经是浮山县文化局局长的郑洪峨刚刚下乡采风回来,妻子说,一位陌生的男子多次打来电话,非见他不行,说要拜师。听说人家还在汽车站等着他,郑洪峨来不及擦把脸,就赶了过去。
来到汽车站的电话亭前,他四面环顾,除了看电话的女孩,亭子周边只有一位蜷缩着身子,双腿残疾、一脸灰黑的青年。“是不是人家等不上我,已经离开了?”
他不死心,试着问电话亭的女孩。女孩还没有回答,一边的青年立即挣扎着要往起站:“郑老师吧,我是张成明,来向您拜师的。”张成明来自襄汾县农村,从小下肢瘫痪,但他酷爱剪纸艺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郑洪峨的事迹后,他便一一将郑洪峨的作品剪辑下来,不断临摹,期待着有一天能成为像郑洪峨一样的民间艺术家。“说实话,我本以为,躺在一边的青年是乞讨族呢。”看着眼前蓬头垢面的孩子,郑洪峨鼻子一酸,赶紧上前扶住了青年。接下来的几天,郑洪峨推开了手头的琐事,把自己关在了家中,全心辅导张成明。
张成明之外,郑洪峨还对大批剪纸爱好者给予过指导。浮山县的上百名农妇,外省前来求教的青年,郑洪峨凡问必教,为培养民间艺术人才、传承剪纸艺术竭尽全力。
伴随着郑洪峨的努力,浮山剪纸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法中友协全国执行局委员兼艺术事务代表让·皮埃尔·吉莱姆和夫人娜迪拉得知后,来到浮山考察,“浮山剪纸外形清晰,装饰性强,富有表现力。希望法国人民都能知道它”。
年度影响力人物
2002年,郑洪峨从文化局长的位置上提前退休。
自此,在浮山建一家影响全国的剪纸博物馆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郑洪峨做了一个简单预算,建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最少也得200多万元。这么多的经费,对于常年痴情于民间艺术的他,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和儿女商量,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力。
半个多月后,博物馆的建馆位置选好。此时,郑洪峨在山西大学退休的姐姐了解到他的情况,打电话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让他们为郑洪峨分忧。
“姐姐的两个孩子都是刚刚研究生毕业成家,分别在大连、北京高价按揭买了住房。但得知我的困境,还是多方借款,给他凑来了20多万元。”说起当时的资金筹备,郑洪峨难掩心中的感动。
退休的姐姐也没有闲着,一下子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了6万元,让他救急。童话大王郑渊洁是郑洪峨的侄子,得知郑洪峨的想法后,他一下子备下了50万元现金,送到了郑洪峨手头。
亲友们的资助,加上自己四处借贷,2004年夏天,筹备一年多的博物馆奠基开工。历时两年零六个月,2006年10月27日,东方艺术博览馆建成迎客。
2008年1月19日,全国政协礼堂内,“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颁奖大会隆重召开。郑洪峨凭借多年来对民间艺术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
颁奖典礼的间歇,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在看望他时谈道,他们正在文化部等的指导下,筹办“人文奥运中国行——2008第三届剪纸艺术博览会”活动。这次活动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他希望郑洪峨能够在浮山县将这次活动的中部区承办起来。
2月1日,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打来电话,正式通知郑洪峨,人文奥运中国行中部区的活动已经定在了浮山县举行。
如果您认为今天的特稿可读性强、有警示意义,请拨打0351-4286666,或编辑文尾数字编号发送短信推荐好稿。联通和小灵通用户发送至03513884888,移动用户发送至10603513884888,您将有机会获得本报热心读者奖,奖金100元。
本报记者 任俊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