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月以前,白岩松曾被出手阔绰的学校以及学校阔绰的出手邀请来开个讲座。虽然票很不好搞,但当了四年校园记者的我想要进入会场应该不成太大的难题。可我没有去,因为724之后我便立誓:不见名人,除非我也成了名。
现在看来,当初的这个选择实在是太英明了。
昨天听一个学生讲,他当时去听了讲座,听到耳中的,却是这位名嘴的狂妄之语。什么“我就是中国新闻评论的最高水平”“没有任何人能超越得过我”,有人提问“您感觉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哪些地方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位名嘴回答:“没有任何事情是我没做好的”。这还是名嘴吗?整一个牛皮哄哄、狂妄至极的新闻沙皇。
想象白岩松在电视屏幕上游刃有余的解说,再想想两年前在大学生面前的这番话,我的心忽得就凉透了。白岩松在我心中算不上当年郑渊洁那种级别的偶像,但“喜欢”总是有的。现在,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落千丈。
似乎不可相信,但是,自从724之后,我就相信“作家和作品是两码事”,以此类推,名人和他们的名声也压根是两码事。
2004年6月9号,我参加央视“童年”栏目的录制时,看到屏幕上一贯温文尔雅、幽默亲切的主持人,当着那么一大群小朋友的面,在演播大厅里大声呵斥没有及时把题板送上来的剧务人员时,我就应该能联想到白岩松,以及电视上所有我们所熟悉的面孔。
再早些,2003年元旦,学校邀请一个挺著名的电台主持人开个人专场,当时我由于也是元旦晚会的演员所以有机会见到后台的她。她在舞台上是那样的热情,笑容从未离开嘴角;可在后台,却是冷冰冰的一张脸,她看到后台的椅子似乎有些脏,很不乐意坐下。
现在,每每看到那么多人狂妄地“追星”,我就为他们可惜和可笑。他们一掷千金去争抢来之不易的门票,我就纳了闷了,又不是去动物园,看个大活人干吗还要卖票?
“让每个人都作为他自己而受到尊重,让每个人都只去崇拜他自己。”这是我尚未完成的长篇童话《星期猫的图腾》的中心思想。这是我用生命中最黄金的十年多的时间(1993.10.3-2004.7.24)所领悟到的教训。
最近,学校又在请余秋雨来开讲座,我们宣传部门肯定是要派人过去采访的。我早已下定主意,说什么也不去。不过,我对余秋雨原本就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前不久看到他对国人汉奸式学习英语热的悲惨现状竟麻木不仁毫无危机感的言论之后。只不过看了半本他的书,觉得还是那么回事罢了。
2005.12.15,白岩松在徐师大讲学。(图片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新纪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