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童话的开始和结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可乐无限 发表于 04-3-16 13:27:34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话的开始和结束
风端/南方周末

十七年前,我们小学有了自己的图书馆,是香港一位富婆捐的,三层小楼,估计能装很多书。每天下午,上我们倒数第二节课的老师一定感到很难受,因为后半节课可能都没多少人在留意听,大家都攥着借书卡,等着下课钟一响,就飞奔图书馆———图书馆每天最后一节课开始借书。这在很大一段时间里都是我们学校最流行的运动,直到另外一位富婆给我们捐了一个小型滚轴溜冰场。 

我每天在奔跑时都能遇到从其他教室里冲出的同学,时间长了,大家就在奔跑中认识了,会一边跑一边打个招呼,所以后来看《阿甘正传》时感到特别亲切。我一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跑得这么积极,反正我是发现图书馆里每样书只有一本,第一个去借书的就能在所有的书里面进行选择,能够借到童话,后去的就只能借到那些前苏联的斯基或者维奇写的书。这不是说斯基和维奇们的书写得不好,就算真的不好,我们那些小屁孩怎么知道?主要是在他们的书里面,满是绕口的名字,一边看故事,还得一边吃力地记下那些名字,才能明白谁干了什么事情。而童话就不同了,像什么没头脑、不高兴、小铃铛、豌豆公主、丑小鸭什么的,实在太容易记了,只需要专心看故事就行,名字一定忘不了。 

但前苏联的作家写的书,也有名字不难记的。当时,有个叫尼蒙·诺索夫(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的前苏联作家写了套《全不知三部曲》,是图书馆里最抢手的书。这套书是讲一群小矮人到处历险的故事,分别是《全不知游绿城》、《全不知游太阳城》和《全不知游月球》。书里都是像全不知、万事通、小唠叨、小面包之类的名字,他们也有自己正式的名字,譬如全不知的名字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是“不知道·不知道维奇·全不知”。 

我的奔跑经历就中断在《全不知三部曲》,因为后来父母为我买到了游绿城和游月球,但游太阳城的那本怎么也找不到,我把找不到的那本留在手里,整整捂了两年多,直到小学毕业才依依不舍地还给图书馆。还书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显得很惊讶:“这套书一直没人来还,怎么今天三本书都还齐了?”

在中国作家的童话书中,被我捂得最久的是张天翼的《金鸭帝国》。当时,有个同学经常唱一首歌,我一直以为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佩服得一塌糊涂。后来借到《金鸭帝国》,才知道那首歌至少作词是张天翼。那是这本没有写完的书最后一段,歌词好像是:“我们的皇帝是万岁,是万岁!八千岁?那不行!九千岁?也不行!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是万岁!”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周星驰是无厘头鼻祖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在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争抢一本小杂志,我好不容易把这本杂志抢到手,原来这本杂志叫《童话大王》。当时,是带着抗拒的心理读这本杂志的———什么童话没读过呀,还真不知道有敢这么大口气,自称童话大王的。但不读则已,一读就没法停手了。首先,那名字就非常与众不同。作为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我当时已经能够区分中国名字和外国名字了,但皮皮鲁、鲁西西这样的名字立刻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他们的名字抓人,但经历更加抓人。他们看来真的是和我们一样的学生,一样想睡懒觉、一样想逃课、一样想干些古灵精怪的事情出来,但下场都一样———被老师 。在那一期的杂志上,有一则启事,说皮皮鲁和鲁西西可以到我们身边跟我们一起学习、生活,只要小朋友写信去邀请他们。我当晚回去就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们这边在改革开放的南大门,生活特别有意思,我很希望跟他们做朋友,我的同学也都这样,所以希望他们能来到我们班。这封信寄出去之后,我从此开始看《童话大王》,希望看到某一期突然登出一个启事,说皮皮鲁要去广州某间小学生活。但这事从此再无音信,当初《童话大王》这个启事到底是真是假,我到今天为止还是非常想知道。 

上了中学之后,我依然坚持订阅《童话大王》,但总觉得作为一个中学生还看童话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只在家里自己偷偷看,直到后来发现几乎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童话大王》或是其他郑渊洁的童话。但我看童话的经历也是终结在《童话大王》上。那段时间,发现郑渊洁的东西越来越不好玩,写字开始不加标点,自己也开始办公司,而且动不动就提钱怎么怎么着,所以看《童话大王》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踊跃了。有一天,无意看到中央台的一个少儿节目,郑大侠和一群幼儿园年级的小孩子在抽奖,抽出一个信封,那群小孩子就拖着长长的尾音,奶腔奶调地喊:“×××,幸————运————!”从此,我就不再看《童话大王》,也不再看童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