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回来了!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们集体怀旧热潮,剧情如何且不说吧,至少蓝精灵很萌很可爱、格格巫很无奈、阿兹猫很神很搞怪、夫妻俩很勇很相爱……不过更多网友找到了一个最大的潜力点:蓝精灵主题曲。简单易学、脍炙人口,绝对是“借题发挥”的好载体,于是声势浩大的“蓝精灵体”在网上开始了。
最早的经典段子比如女记者版:“在事故这边灾难那边总有群新闻女,她们采访到深夜,她们写稿到天明。她们灰头土脸奔波在各种坑爹的事发地,她们没有时间去相亲!哦悲催的新闻女,噢悲催的新闻女,她们时而被打时而被抓时而被禁令,她们没房没车一身病痛渐渐老去。”
再比如博士版:“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老博士,他们博学又呆子,他们死宅又费纸,他们呕心沥血不分昼夜都在research,他们年复一年盼着出头日。噢悲催的老博士,噢悲催的老博士,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各导师,他们毕业以后只拿低工资。”
女记者们苦,博士们也不容易,没想到这样诙谐的抱怨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于是一场“蓝精灵体”被各行各业的网友们改编成了吐槽专用体,短短几天下来,微博上总结了护士版、浦发版、博士版、研究院版、投行版、会计版、IT人版等16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
有的行业还“组团”来“合唱”,比如媒体,在分为“男编辑版”“女记者版”“电视台版”“电台版”等多个分支外还继续细化,比如电台版就还分成了各地区电台区,“在那中山东路、西祠堂巷有群电台小精灵,他们悲催又聪明,他们加班到天明……(南京)”“在那黄土岭上、芙蓉路旁有群电台小精灵,他们悲催又聪明,他们加班到天明……(湖南)”“在那天鹅湖路、大剧院旁有群电台小精灵,他们悲催又聪明,他们加班到天明……(合肥)”……
于是有网友总结:“看下来感觉新闻、金融、IT三个行业都挺惨的”。
心理专家解读:
“蓝精灵是一群活泼的,善良的群体,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的寄托。”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刘小林教授分析,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而蓝精灵“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其生活状态令人向往。各种版本《蓝精灵之歌》走红网络,投射着人们的内心愿望。
一位在微博上转发自己行业《蓝精灵之歌》的网友说,改写的歌“既有儿时温暖的回忆,又共鸣了当下的心情”。
记者查找了数十个行业版《蓝精灵之歌》,发现最常见的苦水就是加班多、薪酬低,而这恰与近年的多项调查结果吻合。今年4月的一份报告显示,86.6%的被调查者感觉在城市生活有压力,其中46.4%认为压力很大。此前还有一份调查显示,78%的职场人对目前薪酬不满。“曲调容易上口,歌词带点自嘲,既倾吐了心中的郁闷,又无伤大雅。”
刘小林认为,各版《蓝精灵之歌》的风行,说明社会给予人的压力出口还不够,人们只能努力找机会自我减压。研究发现,长期积攒压力,不仅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懒散倦怠,也会导致不良情绪传染,“只要压力能够释放,不管释放了多少,都比郁结在心里强。”刘小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