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畏庐先生年谱》中记载 林纾(林琴南)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讲到:“余至八岁至十一岁之间,每积母所赐买饼饵之钱,一市残破《汉书》读之,已而,又得《小仓山房尺牍》,则大喜。舅母怜之,始以其《康熙字典》贶我。时吾攻读甚勤,尝画棺于壁,而挈其盖,立人于棺前,署曰:‘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若张座右铭者。‘”
上面话的大概意思是:我在八岁到十一岁之间,母亲给的买饼和糕饼的钱舍不得用,积攒起来,买了一本破旧的《汉书》读。后来,又得到一本《小仓山房尺牍》,高兴的不得了。舅母可怜我,把她的《康熙字典》送给我。我读书非常刻骨,在墙上画了一口棺材,一个人站在棺材前,打开棺材盖,题了字:“读书就活下去,不读书就进棺材!” 这是我的座右铭。
(飞雪注: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他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康有为尊之为“译才并世数严(严复)林(琴南)”。有意思的是林琴南连一个外国字母都不认识,翻译时一个人先把外文说给他听,他再写出来,这种译法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了。林纾的解读能力非常强,他翻译出来的小说有的甚至比原著还精彩!简直是匪夷所思!
林纾一生著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
林纾认为自己的才华古文第一,诗词第二,绘画第三,最后才是翻译。由于他翻译的小说风靡天下,大家宁可封他“译坛泰斗”。
胡适对林纾的评价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古文里有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鲁迅说过:“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郭沫若也说过:“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在文学的倾向有一个决定的影响。”
钱钟书曾有专作《林纾的翻译》一文,认为古文风格的“林译小说”比其所译的西洋文学原著还好,诙谑者留之,罗嗦者去之,既传达原著风格韵味,又以古文义法来解构西洋小说,对原著中之弱笔处加工、改造和润色,把语感和文体分开,融会贯通,使古文“不古、不纯、不雅”,因势因境因时而变,扩展了桐城派古文之空间。
林纾说过,除了明朝的归有光就是我了。你说他狂不狂,六百年出这么一个人物,如果再来的话还要等六百年。还真得有点耐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