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特辑很系统,而且有不少新东西,所以转过来。
皮皮鲁鲁西西30岁啦
2月10日,童话大王郑渊洁为自己的“儿女”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生日庆典,这对“儿女”没有照片,但每个人都很熟悉,他们的名字叫皮皮鲁和鲁西西。
30年前,当郑渊洁在稿纸上创作出“皮皮鲁”和“鲁西西”时,没人想得到,这对兄妹会成为最著名的中国童话明星。30年过去了,皮皮鲁和鲁西西,我们就是喜欢你。
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读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也许这些故事本身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我们心里永远不会忘记那份快乐的感觉。皮皮鲁和鲁西西,我们要感谢
你。
在那个向往冒险、向往奇迹、相信小动物会说话的年代里,是你们的故事带我们飞离了狭小的房间,遨游在想象力的世界。如今,当我们疲于应对成年世界的种种规则时,皮
皮鲁和鲁西西,我们更加怀念你。
皮皮鲁和鲁西西,30岁生日快乐。
●导读
A18 创始人郑渊洁:
笔下坏孩子 迷倒全国小读者
A19 经营者郑亚旗:
劝说父亲创业 做大皮皮鲁品牌
A20 创刊人赵岩平:
创办《童话大王》 讲述新故事
A21 动员方21世纪出版社:
获独家授权 丛书发行两千万册
A22 绘画者温泉源:
全家总动员 皮皮鲁成连环画
A23 大粉丝赵知博:
微博再重逢 追随童话十五年
A24 小粉丝黄玮辰:
人小“鬼大” 欲接班续写童话
文/记者 邵靖 制图/毛京东
A18 我写皮皮鲁
刊物小编辑郑渊洁 趁着春节创作童话 连续5天日夜伏案
假期突击 “皮皮鲁”蹦出来
人物档案
姓名:郑渊洁
身份:皮皮鲁之“父”
简介:1955年生于河北,长于北京。1981年创作出童话人物皮皮鲁和鲁西西。1985年创写《童话大王》至今。代表作《皮皮鲁总动员》、《皮皮鲁大讲堂》。
相信正在看报的您,一定知道皮皮鲁这个名字。
2月10日,皮皮鲁度过了30岁生日。关于他的故事,连作者郑渊洁都数不清究竟讲了多少,有300多期《童话大王》和70本《皮皮鲁总动员》记载着他的奇妙历程。
郑渊洁告诉记者,他作为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却成功创作出了影响几代人的皮皮鲁,这完全是“想象力的胜利”。过去的30年里,皮皮鲁主要通过纸媒体与读者交流,在
不久的将来,皮皮鲁也将通过网络游戏、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绽放魅力。
从皮皮鲁的诞生、成长,再到广阔未来,郑渊洁滔滔不绝,这既是皮皮鲁的故事,也是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诞生瞬间
1981年春节突击
“皮皮鲁”降临
1981年2 月10日,正值大年初六,太原市中医研究院对面的一栋居民楼里,一个26岁的年轻人正闷在房间里,绞尽脑汁地为一篇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起名字。
年轻人当时是某刊物的编辑,既定计划是春节期间写出一部中篇童话,眼看假期就要结束,却还未动笔。上午11点,年轻人为作品里的主人公起好了名字——皮皮鲁。按照他
的解释,姓氏绝对要是中国的,但名字又最好与众不同,让人过目不忘。
为了让故事有戏看,郑渊洁给皮皮鲁“配备”了孪生妹妹——鲁西西,随后这兄妹俩又有了好朋友舒克、贝塔。
有了主角,年轻人终于开始动笔了,5天日夜伏案,一部3万字的中篇童话《皮皮鲁外传》完成。
年轻人活动着酸软无力的四肢,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醒目位置贴张“警示便笺”,改掉自己突击写作的坏毛病。这时他还不知道,在自己日后的写作生涯里,类似的便笺在桌
前、厕所贴了无数,毛病愣是没改掉。
他更不知道的是, 在30年前的春节搞突击创作的自己,如今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作家,皮皮鲁的故事他用了30年还没有写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大胆“独立”
不满稿费可怜 开创《童话大王》
《皮皮鲁外传》的出版十分顺利,虽然这本小册子只是一个3万字的中篇,但一年多的时间印了五六次,每次开印最高五六万册。
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开始约郑渊洁写连载。1982至1983年间,郑渊洁最多同时为16家期刊撰写以皮皮鲁为主题的连载故事,每个月都要创作十几万字。
一位杂志编辑私下告诉他,自从有了皮皮鲁的连载,该杂志的发行量增加了几十万份,可郑渊洁数数口袋里少得可怜的稿费,感觉有点不平衡。他给杂志的总编打电话说:“
为什么我拿的钱和别人一样多?”总编一句话就把郑渊洁噎回去了:“你怎么证明是因为你的作品,我们的发行量才上去的?”
郑渊洁无奈地放下电话,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在他脑中冒了出来:我干脆办本只登我一个人作品的期刊得了!
但郑渊洁翻遍辞海、问遍同行,发现一个人写一本期刊这种事,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一个人写杂志,他开始用手抄本做“实验”。鼓弄出两本后,郑渊洁
看到出版社的人就问:“想发财吗?出本我一个人写的杂志吧。”
直到1985年春节,山西某出版社为郑渊洁出版了一本32开的期刊。《童话大王》就此诞生,很快发行量接近了100万册,出版社首次以和作者抽成的方式支付稿费。
一炮而红
为见皮皮鲁 小朋友离家出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皮皮鲁系列故事为主体的《童话大王》已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儿童期刊。
郑渊洁的人气有多旺,邮局的分拣工、邮递员最清楚。当时只要在信封上注明“北京郑渊洁收”,就一定能准确投递到位,因为邮局的人都知道该往哪儿投。
郑渊洁在北京邮局开设的7801信箱至今还在,接收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一开始他还每封必读,后来每天都能收到一麻袋信件,只好雇一些大学生专门帮他看信。“每天挑出
十封寻死觅活的,我亲自回信开导,剩下的一并用铅印好的统一回信。”郑渊洁说,那时候起,他发现很多小学生都认为皮皮鲁这个人真实存在,并透露出想和皮皮鲁见面的强烈
欲望。
整个90年代,郑家隔三差五就要“收容”为见皮皮鲁一面而离家出走的小学生,因害怕家庭住址公开后会有更多孩子找上门来,郑渊洁只好安排孩子们住在他父母家。为了消
除影响,《童话大王》中《郑渊洁皮皮鲁对话录》这一经典栏目也不敢继续刊登了,以免孩子们误以为皮皮鲁真实存在。
艰难成长
被批“少儿不宜” 几度遭禁
在1999年以前,郑渊洁创作皮皮鲁故事时,主要考虑的是上小学的读者。随着小读者长大,他们纷纷提到了皮皮鲁长大的问题。为了“够得着”大读者,郑渊洁开始逐渐让皮
皮鲁从“小孩”变成“青少年”。没想到,皮皮鲁的“成长”非常困难,甚至数度成了“禁区”。
2001年,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时,主持人撒贝宁拿着一期《童话大王》出场,批评郑渊洁创作“少儿不宜”的作品。原来,那一期《童话大王》里,皮皮鲁遗精了。
郑渊洁坦言,自己确实有“搂草打兔子”的意思,他至今不能忘记自己在部队第一次遗精,误以为是生病,还向指导员请假去医院,结果传为笑谈。“既然不少读者希望皮皮
鲁长大,我就想顺便在这些作品中给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性教育,仅仅是告诉他们月经、遗精是怎么回事,从未出格。”郑渊洁说。
但是,来自中央媒体的批评,令童话大王杂志社大为紧张,彻底停掉了所有涉及相关内容的连载文章。此后发生的抵制郑渊洁事件,也都是翻了这篇旧账。
转型求变
受打击后放慢创作
放手儿子“经营”
遭遇几次“抵制”风波后,从2001开始,郑渊洁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停写作品,而是将20年来积累的旧故事重新发表在《童话大王》上。
“以前写得够多,足够我跟他们生回气了。这对孩子们也没影响,因为总有新的一代,对他们来说我的作品就是新的。”郑渊洁告诉记者。
他坦言自己因为受到了“被禁”风波的打击,所以少写了很多作品,而恰恰这十年才是他最有创作灵感的十年。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十年里,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开始成为他新的合作伙伴,为皮皮鲁注入了新的血液。
爷俩合力创办了《皮皮鲁》杂志,开办了皮皮鲁大讲堂。对于皮皮鲁的未来操办权,郑渊洁全部放手交给了儿子郑亚旗来规划打理。
从创作压力中解放出来的老郑,身份不再只是“童话大王”,他还是“皮皮鲁大讲堂”里一位受欢迎的作文老师;一个精力充沛、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发布言论的网民;一个受
群众关注的评论家……
而“大儿子”皮皮鲁也随之开始在网络游戏、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的平台上寻求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版文/记者 邵靖
摄/记者 付丁
我决定通过我的童话鼓励中国所有孩子,特别是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我设计了两个形象,皮皮鲁是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的代表,鲁西西是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的代表。
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图书销售三十年还依然在销售,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这是根本原因。
在皮皮鲁和鲁西西三十岁生日时,我最想说的话是:鼓励万岁。
——郑渊洁
30年前,身为编辑的郑渊洁趁着假期连续5天日夜伏案,为中国的孩子写出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
A19 我做皮皮鲁
郑渊洁之子郑亚旗 尝试“私塾教育”成才 “签”下老爸发展产业
子“扬”父业 做大童话品牌
人物档案
姓名:郑亚旗
身份: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
简介:1983年生于北京,郑渊洁之子。小学毕业。18岁前在家接受郑渊洁私塾教育,18岁后离家创业。
郑亚旗比皮皮鲁小两岁。小时候,亚旗在不按常理出牌的老爸郑渊洁的教导下,想玩什么玩什么,连学校也说不去就不去了,无比自由。对普通人来说,他和皮皮鲁一样有着
令人艳羡不已的童年奇遇。
但是当郑渊洁的儿子也很辛苦,不仅十二三岁就得开始想办法挣钱,还要为摆脱父亲夺目的光环进行持久的战斗。郑亚旗从不叫郑渊洁“爸爸”,而是直呼其名。他说,没有
距离就没有崇拜,郑渊洁就是个普通人,皮皮鲁也是。
如今,郑亚旗雇老爸讲课,签老爸写稿,发老爸薪水,已成为郑渊洁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当下的身份更像个商人,只不过他的目标不仅是金钱,而是把皮皮鲁这个和他一同
长大的童话品牌做到最好。
郑渊洁赋予了皮皮鲁生命,郑亚旗则赋予了皮皮鲁更广阔的未来。
童话童年
从小不愁听故事
只上过一周幼儿园
1983年郑亚旗出生时,郑渊洁已经是颇有名气的童话作家。每天上午,郑渊洁必须伏案写作,他就把儿子放在一个竹车里,一边写字,一边哄儿子。
郑亚旗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自己常在竹车上帮爸爸编页码,家喻户晓的《旗旗号巡洋舰》的手稿上,至今还留着郑亚旗稚嫩的笔迹。
再大一点学会涂涂画画了,正好郑渊洁在尝试创作一个人的期刊,于是手抄本上也留下了郑亚旗的“涂鸦”。郑渊洁看了以后不仅不生气,还觉得特别好,拿着手抄本到处找
出版社“推广”。1985年这本小册子正式发行,就是《童话大王》。
郑亚旗只上过一星期幼儿园,后来因为他上课总和小朋友说话,被老师关了小黑屋,吓得回家直哭,郑渊洁就再也没让儿子去。但除了教儿子编页码、写阿拉伯数字,郑渊洁
从没教过他写汉字,所以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郑亚旗还写不全名字——“旗”这个字太难了。
虽然不认字,但守着一个写童话的爹,郑亚旗从小不愁听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皮皮鲁和罐头小人》。
在他三岁的时候,曾经得过一次水痘,脸上的痘痘都被他挠破了,紫药水涂得东一块西一块,晚上还是痒痒得睡不着觉。“那几天晚上,郑渊洁天天给我讲《皮皮鲁和罐头小
人》,当时觉得那故事特吸引我,都不想痒痒的事了。”郑亚旗说。
言传身教
爸爸鼓励儿子“玩” 儿子让爸灵感不断
在对郑亚旗的教育中,郑渊洁更多的是用“身教”的方式。
有一次,郑亚旗跟父亲一起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面,可过了约定时间对方还没有到。在电话里,郑亚旗听到父亲这样说:“让我等你半小时?不行。我等了你这半小时,我
孩子就白教育了。我要告诉你,不守时就办不了事!”
从此,守信、守时的观念深深植入到了郑亚旗的心里。
郑亚旗在小学时代,除了星期天,每周还会请一天假,不干别的,就是玩。这事当然是郑渊洁“策划”的,由他负责给老师写病假条,然后让儿子自由自在地玩,接触的新鲜
事物越多越好。
郑亚旗也没白玩,从小跟爸爸一块租录像带看电影,通过《异形》、《终结者》等大量美国片学习了英语,他说现在自己在美国用英语交流没什么问题,全是那会儿打的底子
。
而郑渊洁也在和儿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创作灵感。看过所有郑渊洁作品的郑亚旗说,郑渊洁童话里约有30%到40%的创意都和他有关。
另类求学
放弃学校读“私塾” 学会自学与独立
1994年,郑亚旗读小学六年级,几乎是当时中国年纪最小的网民。他结识了一大群网友,个个比他大十几岁。但在学校,他却几乎找不到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郑渊洁当时也不懂电脑,但他相信郑亚旗通过网络与人交流的能力。小学一毕业,父子俩就共同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学校,通过“私塾”完成学业。
郑渊洁为儿子编写了10本童话式的“教材”,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哲学、法律、健康、自救等。还专门请了数位老师,结合正规教材对儿子授课。
事实证明,郑渊洁的教育是成功的,至少适合郑亚旗。郑亚旗不仅顺利完成了中学课程,还自学成了一个电脑高手。
12岁,郑亚旗靠为一些电脑报纸杂志写稿子挣钱;13岁,他和几个大学生合办了一个工作室,为公司和企业老板设计制作网站、个人主页,当时一个页面就能挣1万元;到了16
岁,他又自学了股票,开始炒股,又挣了一些钱。
“18岁我就从家里搬出去了,这也是郑渊洁从小和我的约定。”郑亚旗说,自学和独立,是爸爸对自己最成功的教育。
携父创业
拿出积蓄创办书店 说服父亲做大品牌
在社会上扑腾了几年后,日渐成熟的郑亚旗意识到,郑渊洁创造的童话品牌,如果只是维持现状的话,太可惜了。他决心用“郑渊洁”这个资源做出更大的事业。
2004年,郑亚旗拿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北京皮皮鲁书店,隔年又创办了《皮皮鲁》杂志,签下了唯一一个作者郑渊洁。“他没把机会留给别人,留给儿子了。”郑亚旗说。
那时,郑亚旗发现,郑渊洁最主要的出版物《皮皮鲁总动员》丛书,已经不温不火地卖了10年。2005年之前的七八年里,有相当多的孩子是不知道皮皮鲁的。
不做宣传,郑渊洁也无所谓,觉得够吃够喝了,一副酒香不怕巷子深、爱看不看的样子。
“我用罗琳的‘哈利·波特’来刺激郑渊洁,终于说服他同意让我重新策划这套书。”经过郑亚旗的重新包装,焕然一新的《皮皮鲁总动员》丛书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2005年至今销售已逾2000万册。
2007年,郑亚旗又开办了皮皮鲁讲堂,这是一所专门辅导孩子们语文,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开发想象力的“学校”。
他聘用的老师,自然就是父亲。原本只对写字上瘾的郑渊洁,一开始根本不同意讲什么课,但儿子一劝自己一试之后也乐在其中。
在皮皮鲁讲堂上,郑亚旗装了一只摄像头,全程记录下了郑渊洁在课堂上说的所有的话,几年后集结成册,于是又有了一套热销儿童读物——《皮皮鲁大讲堂》。
扩大产业
从书本走向网络
皮皮鲁网游搏双赢
凭着郑亚旗的努力,皮皮鲁重新成为了孩子们熟悉喜爱的童话人物。郑亚旗仍然不满足,他觉得这个品牌还大有可开发之处。
从1987年央视拍摄动画电影《舒克与贝塔》后,郑渊洁没再对作品进行过影视授权。“电影是高投入高回报,但风险很大。因为电影不可能由我们自己做,可别人一旦拍砸了
,皮皮鲁的品牌很可能就砸了。”郑亚旗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先做游戏,再做电影。
作为一个资深电脑玩家和最熟悉皮皮鲁的“伙伴”,郑亚旗在2010年5月成立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一个项目——网游,即将正式上线,题材是他再
熟悉不过的“法律私塾教材”《皮皮鲁和419宗罪》。
决定选这个题材,和郑亚旗一次在飞机上的经历有关。那天,郑亚旗听见旁边的男士对邻座七八岁的小姑娘说:“下了飞机你必须跟我走。”谁知小姑娘马上掏出了一本书,
反问道:“你知道拐卖儿童要判多少年吗?书里都写着呢!” 郑亚旗一看就乐了,那本书正是《皮皮鲁和419宗罪》。
他认为,能让孩子通过游戏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今年暑期,讲述皮皮鲁和熊猫故事的动画片《鲍尔历险记》将在电视上播出。在新的品牌策划人、推广人郑亚旗的努力下,皮皮鲁必会重新成为焦点。
本版文/记者 邵靖
供图/郑亚旗
身为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决心把“郑渊洁”这个品牌做出更大的事业
A20 我印皮皮鲁
为郑渊洁创办专刊 皮皮鲁鲁西西红了 社长有了母亲情怀
《童话大王》 让兄妹俩安家
人物档案
姓名:赵岩平
身份:《童话大王》杂志社社长
简介:为郑渊洁创办个人童话杂志《童话大王》,1996年时,杂志销量达到顶峰,达80万册。
皮皮鲁举着棍子、抬起手臂,妹妹鲁西西害怕地躲在哥哥身后,皱起眉头看着空中一头腾云驾雾的牛……
这幅情景印在一本橘黄色封面的小册子上,刊头赫然写着《童话大王》四个绿色大字。这是《童话大王》的创刊号,这本杂志陪伴着皮皮鲁和鲁西西红遍大江南北。
缘起
好奇心驱使
成为“老郑”粉丝
《童话大王》杂志社的社长赵岩平,至今都记得1982年,他在西安举办的刊授大学促进会上,第一次见到郑渊洁时的情景。
赵岩平回忆,郑渊洁的第一篇作品由他推荐在《儿童文学》杂志上发表。发现郑渊洁的伯乐,是当时刊授大学的创始人杨宗,而赵岩平正供职于刊授大学。就是这样的关系,
将赵岩平和郑渊洁连上了线。
“只看他的作品,就觉得这个人很有才华。”赵岩平一边回忆他所看过的郑渊洁童话,一边告诉记者,郑渊洁写的童话很特别,故事的结局都能出乎预料。
对郑渊洁有着很强烈好奇心的赵岩平,终于有机会面对面采访郑渊洁。1982年,刊授大学在西安举办了一场刊授大学全国自学成才促进会。
一表人才、性格奇特、言谈中带着很浓烈的童话色彩,这是赵岩平对郑渊洁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赵岩平发现郑渊洁的想象力尤其丰富,于是对郑渊洁日后的作品有了更高的期待。
1983年,刊授大学还为郑渊洁专门开过他的个人作品讨论会。与此同时,郑渊洁所创作的童话在其他的儿童杂志上也已经开始连载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的人物形象也已经小有
名气。
赵岩平也愈发欣赏这个童话故事的创作者——郑渊洁。
创刊
放弃原杂志 为郑渊洁办专刊
当时,郑渊洁的父亲住在山西,1985年春节,郑渊洁回山西过年时,赵岩平意外地接到邀请,前往郑渊洁父亲家拜访。
“能不能再办一本杂志?一本只有我一个人作品的杂志,可以让喜欢我的读者,不用费劲去买各类杂志,一本就足以。”郑渊洁直截了当地和赵岩平谈起了他的想法。
这想法把赵岩平吓了一跳。那个时候,赵岩平已经创办了一本公开杂志《佳作精选》,发行了两期,销量不错,也赚了不少钱,他也积累了一些办杂志的经验。但是,办一份
个人杂志,在当时是没有的,更不用说是个人的儿童杂志了。
可是,郑渊洁没有停止劝说,“我自己知道,那些刊登和连载了我的作品的杂志,销量都上去了,他们不说,但是我知道是我的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盈利。”
郑渊洁的豪言壮语最终打动了赵岩平,俩人还给杂志取名为《童话大王》。
赵岩平开始为新的杂志奔走,他找到当时的领导,汇报完情况后,赵岩平犹豫了。由于当时一个单位只能办一份杂志,而赵岩平已经拥有了一本杂志,而且销量不错。
一边是未来不明确的儿童杂志,一边是已经略见成效的综合类杂志,做事一向果断的赵岩平也不知如何选择。
“我陪同领导一起去见郑渊洁,大家一起来做决定。”1985年的整个春节期间,他们都在商量这件事,最终决定创办新的儿童杂志《童话大王》。
出版
为打知名度 “皮皮鲁”成创刊号
主意已定,但创刊号刊登什么内容,着实让赵岩平费了一番脑筋。由于当时皮皮鲁兄妹俩的故事已经在一些杂志上刊登过,有一定的读者群,经过商量,《童话大王》的第一
期决定打出“皮皮鲁兄妹”这张牌。
此外,已经在其他杂志上登过的故事,《童话大王》也不重复刊登,决定用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新故事来吸引读者。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申请刊号、约定交稿时间。定价2毛8的《童话大王》只等着快点发行跟读者见面了。
不过,《童话大王》的创办经费加起来只有5000元,赵岩平没有资金做宣传,不宣传的话,订阅量也不会多。
赵岩平想到,那时,新华书店里的书籍,都是各地新华书店的业务员填写数量上报,然后购买的。
“如果我们在订单上,把《童话大王》的内容写得很吸引人,或许能把这些业务员吸引住。”赵岩平立刻与山西的新华书店取得联系,业务员在看到《童话大王》的内容介绍
后,真的纷纷下了订单。
1985年5月8日,第一期《童话大王》面世了,发行量是7万册。与当时发行量高达好几百万的同类儿童杂志相比,这个数字不算太多。但是比赵岩平之前创办的杂志销量高,于
是他觉得,这个事儿成功了。
赵岩平说,对于7万的发行量,郑渊洁当时已经是比较满意了。“实际上在刚发行的时候,郑渊洁的心里很没有底。他觉得只要能成功地出版一期,就算是成功了,不管是以后
能不能出,发行量是多少,都不重要了。”
反馈
发行量猛增 养活整个杂志社
让赵岩平和郑渊洁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期出刊以后,一来收到了好几百封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一部分是询问订阅方法,也有很多皮皮鲁兄妹俩粉丝的来信。当时最远的一封
信来自西藏,之后编辑部还收到了国外读者的来信。
就这样,《童话大王》在新华书店发了三期,发行量从第一期的7万到了20万,赵岩平觉得,可以转向邮局发行了。
1996年,是《童话大王》的巅峰时刻,销售量已经达到80万。而郑渊洁创作出来的皮皮鲁和鲁西西,也因为《童话大王》,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
《童话大王》的成功,让赵岩平走到哪儿都觉得骄傲。白手起家,共事的人不超过5个,可人人在山西都有一套房和一辆车,这是全国各个杂志社都没有的。
“可以说,皮皮鲁和鲁西西是带着《童话大王》一起成长的。”看着这“兄妹俩”的粉丝越来越多,赵岩平这个大男人竟然有了种做母亲的情怀。
他说,如果说郑渊洁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的父亲,那么他创办的《童话大王》就是让兄妹俩的家庭完整和幸福的母亲。
前景
走了下坡路
重生仍靠“兄妹俩”
杂志“牛”了,让赵岩平做什么事情都信心满满。当时,山西团省委盖了一座大楼,批出了一部分用来经营饭店。
团省委书记很放心地将这家饭店交给了赵岩平来经营管理。但是,就在他一门心思经营饭店时,杂志的销量从1996年后开始下滑。
不仅如此,在2001年,某电视台指出郑渊洁的童话带有成人色彩,《童话大王》被迫从2001年1月到2004年7月不再刊登郑渊洁的新作品。
于是,赵岩平决定刊登郑渊洁的一些旧作品。然而,一大批老读者对于杂志上出现郑渊洁的旧作品表示不满,停止订阅,这对《童话大王》又是一次致命打击。
随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将郑渊洁的20多本作品出了整套的作品集,对《童话大王》杂志的销量来说是再次重击。
《童话大王》创刊25年的时候,其发行量连杂志社日常的开始都支撑不了了。赵岩平认为,眼前就两条路,一是停止合作;二是改变杂志的形式,刊登多人的作品。
郑渊洁不愿意看着自己的《童话大王》就这样停刊,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就这样,《童话大王》转了型。
就在今年春节前,赵岩平与郑渊洁再次见面,商量《童话大王》未来的发展。
赵岩平说,《皮皮鲁和419宗罪》是郑渊洁为他儿子编写的普法童话,2月10日这部童话的游戏也已经上市,这部号称是中国第一部普法的游戏如果能成功,《童话大王》就转
型专门为这部游戏服务。
“我们被读者认识是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我们要再次进入读者的眼里,还是需要他们的支持。”赵岩平很期待30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带给《童话大王》重生的希望。
本版文/记者 兰艺云
制图/毛京东
《童话大王》杂志社社长赵岩平(右)与郑渊洁合影
约图/记者 兰艺云
A21 我印皮皮鲁
获郑渊洁独家授权 “二十一世纪”出新书 巧妙营销扩大影响
市场运作 “老字号”更火了
人物简介
姓名:林云
身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
简介:负责郑渊洁新书的出版发行
“我真的很幸运,自始至终见证了《皮皮鲁总动员》的成长。”在谈到自己与“皮皮鲁”结缘时,林云告诉记者。
林云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2005年一来到社里,就正好赶上一个重要事件:郑渊洁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签下协议,将他所有作品交由后者出版,而后者指定北
京分社全权负责郑渊洁新书的出版发行。
林云由此成为《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从无到有,并成为超级畅销系列图书的见证者。
数成绩
总发行量2000万册
“皮皮鲁”创奇迹
“其实早在1986年,郑老师就跟我们的社长张秋林认识了。”在谈到郑渊洁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合作时,林云告诉记者,“当时就促成了《大灰狼》画报的创刊发行。”那
时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刚刚成立没多久。
20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也由当时仅靠10万元起家的小出版社,发展成如今国内数一数二的少儿图书出版社,并迎来了和郑渊洁再次合作的机会。
“2005年,我和社长一起为我们出版社的一本书在西单图书大厦做活动,正好郑老师也在西单参加一个活动——郑老师的光头形象也好认嘛。”林云笑着告诉记者,“也就是
这么的一个巧遇,应该算是好友重逢吧,促成了郑老师和我们的再次合作。”
2005年10月底,郑渊洁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签署协议,将他所有作品全权交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皮皮鲁总动员》第一个“银红”系列出版发行。至今,二
十一世纪出版社策划发行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总共出了9个系列、70本书。
“在图书出版发行这个行业里,一般的发行量能达到5万册,就可以称作畅销书;达到25万册,就能算是超级畅销书了。而我们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到今天累计发行量已
经达到了2000万册。”林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忆当年
没日没夜地工作 两个月编出十本书
虽然如今《皮皮鲁总动员》成绩斐然,但在策划出版《皮皮鲁总动员》第一个“银红”系列时,林云及他所带领的团队没少吃苦。
“一般每年的一月份,北京都会有一个图书订货会,当时策划的‘皮皮鲁’为了赶上能在这个订货会上打响第一炮,我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林云回忆道,“毕竟还是第一次
做‘皮皮鲁’嘛,没有任何经验。”
当时,包括他在内,一共就两个文编(文字编辑)、两个美编,以及一个负责图书装订设计的人,再加上社长张秋林,总共就6个人,却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编出十本书来,难
度可想而知。
不过,在编辑第一个“银红”系列的时候,林云等人就打定主意,要以“皮皮鲁”作为线索人物:“郑老师庞大的作品要在一个书系里,每册之间不能太孤立,需要一个线索
穿插。而郑老师笔下的‘皮皮鲁’,早就已经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童话人物。根据以往的市场经验,凡是冠以‘皮皮鲁’的书,都比其他未冠‘皮皮鲁’书名的书印数要高
出几倍。”
最终,《皮皮鲁总动员》系列的旺销,印证了他们当时的想法没有选错。
打市场
经常组织交流活动 郑渊洁与读者面对面
要想书卖得好,自然要有好的营销策略,《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如此畅销自然也不例外。林云指出,在宣传“皮皮鲁”的时候,他们更注重情感元素的融入:“不仅仅依靠一
两个发布会,我们经常是做一些交流活动,像请郑老师到学校做演讲,到书店签售,在皮皮鲁俱乐部给孩子们讲课……”
据林云介绍,郑渊洁讲课不是传统说教式的,而是更类似于脱口秀——幽默又富有感染力。
“他总是希望打破一直以来的那种‘老师’与‘学生’间的不平等地位,不要让孩子总觉得老师就是高高在上的,因为在郑老师看来,用平等方式输出思想,更容易被孩子们
接受。”林云介绍,“甚至,在他讲课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他把来听课的孩子称为‘老师’,反倒是孩子们称他为‘郑同学’。”
也正因此,每次郑渊洁讲课,总能让孩子们听得有滋有味。
事实上,如今不少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都受到过郑渊洁作品的影响。“我们在网上经常能收到如今这些大朋友的留言。”林云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起来。记者注意到,留言者多
为80后的大朋友。
说经验
儿童读物门槛不低 首先要有好的故事
据林云介绍,总体上讲,儿童读物相对其他类的图书而言,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每年都在20%左右。如此大的市场份额,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出版社的目光,但其中鱼目混
杂现象也很严重。
“很多出版社,尤其是一些民营出版社觉得儿童读物没什么了不起,往往都想尝试在这里捞一桶金。但其实,儿童读物门槛也不低,许多盲目的出版社真的就是出一本书砸一
本。”林云说。
林云也结合做“皮皮鲁”的经验,向记者介绍起做好儿童读物的“三大法宝”。
首先要有好的故事。“像郑老师‘皮皮鲁’这样的‘老字号’,在国内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正是因为原创的故事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新出的书自然也会比较容易受到认可
。”林云说,“而像别的一些儿童图书,靠搞‘山寨’来吸引读者,很容易引起反感,自然销量不好。”
其次是要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读者想要什么,该要什么,这样的图书才会畅销。像郑渊洁的很多作品,都是源于自己在教育儿子时候的经验,从与孩子沟通中获取灵感,这
其实就是达到了了解读者的目的。
再有就是做好定位。《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的目标读者就是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可读的故事,同时要有一定的能与现实结合的教育意义。例如,《皮
皮鲁和419宗罪》就是通过故事向孩子们讲述法律知识。
看未来
“皮皮鲁”走产业化
扩展至动漫、游戏
如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已经开始了“皮皮鲁总动员”的产业化运作,介入了相关网络游戏和动画片的开发,而他们也将以“皮皮鲁”30岁作为一个起点,再次出新。
林云告诉记者,根据《皮皮鲁和419宗罪》创作的中国第一款面向儿童的普法网络游戏已经正式上线。
动漫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也与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投资52集动画片《鲍尔历险记》。
在2011年,根据网游和动漫改编的新系列图书也将推出,最早3月份就将和读者见面。
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
银红系列:《皮皮鲁和419宗罪》等
橙黄系列:《皮皮鲁保卫叛逆者》等
蔚蓝系列:《克隆皮皮鲁》等
舒克贝塔系列:《舒克贝塔航空公司》等
鲁西西系列:《鲁西西外传》等
大长篇系列:《皮皮鲁和换头软件》等
精编注音版:《皮皮鲁外传》等
皮皮鲁讲堂系列:《舒克送你一支神来笔》等
本版文/记者 赵振宗
制图/毛京东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皮皮鲁总动员》系列图书的部分封面
A22 我画皮皮鲁
温泉源接漫画任务 儿子举止融进创作 童话人物有了“模样”
跃然纸上 小兄妹终“露面”
人物档案
姓名:温泉源(父)/ 温凌(子)
身份: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自由职业者
简介:首次让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形象成为连环画,受到读者喜爱。
一看就是个机灵鬼加淘气包的皮皮鲁,和大眼睛短头发的鲁西西,这形象是1986年,皮皮鲁与鲁西西5岁时出版的连环画中的样子。
上世纪8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希望将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形象绘制成连环画出版。当时,这个任务落到了温泉源的身上。经过3个月的时间,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卡通形象终于跃然纸上。
如今,75岁的温泉源因为患上脑梗塞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他的儿子温凌也曾经参与了《皮皮鲁与鲁西西》连环画的创作。
温凌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现在最倾情于连环画的创作。他向记者讲述了父亲与《皮皮鲁与鲁西西》连环画背后的故事。
温泉源工作照 约图/记者 张杰
缘起
过于投入
喝掉一杯涮笔水
现在,温凌记不清父亲创作《皮皮鲁与鲁西西》时的具体年份了,他说应该是父亲的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分配的任务。
从连环画的出版时间看,是1986年4月第一版,他只记得,“当时我们家住在鼓楼的一间平房,家里凡是能搁东西的地方全都摊满了《皮皮鲁与鲁西西》的手稿。” 每天晚上,妈妈得把爸爸摊在床上的手稿挪开,腾出空地才能睡觉。
那时,温凌大概是八九岁,每天睁眼看到的就是书里的人物,他甚至会做梦梦到自己变成皮皮鲁。
“虽然记不起来哪年画的了,但是画《皮皮鲁与鲁西西》的那段时间已经成了我们家的时间坐标,只要我们现在说起那个时期内的事,都会用固定的句式——‘画《皮皮鲁与鲁西西》时,我们怎样怎样。’”温凌说。
“古有书法家王羲之练字时拿着馒头蘸墨汁吃,今有我爸爸喝掉一杯涮笔水。”温凌说,那时候,爸爸白天在单位画,回来在家画,已然忘乎所以了。
有一次,他眼看着爸爸头也不抬地就端起旁边的涮笔水一饮而尽。要不是他乐得前仰后合的,爸爸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揭秘
绘画形象 儿子身上找灵感
说起20多年前父亲创造皮皮鲁时的情景,温凌一跃而起,手舞足蹈起来,面部也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温凌指着带来的第五集《皮皮鲁与鲁西西》中的皮皮鲁说:“其实这就是以我为原型画的,鲁西西是我表姐的原型,书里的冰箱、桌子、椅子看上去特亲切,因为都是我们家当年用的东西。皮皮鲁与鲁西西住的屋子的造型就是我的存钱罐的样子。”
记者看到,那个房子,就是“70后”、“80后”都很熟悉的“尖尖的绿屋顶、白色的外墙”的塑料存钱罐。
有时候,温凌看到爸爸一边画一边做着各种表情,他就知道爸爸是在想象书中人物的表情,然后下笔画出来。
“经常的,我爸爸画着画着就对我说,你表演一下比如边背东西边走路、倒水等动作的样子,然后我就表演,我爸爸边看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样子的’,然后,就把我的动作画进了书里。” 温凌说。
炫耀
作品出版 全家人皆有功劳
温凌还记得,当时父亲的手稿有400多张,他的创作是流水线生产,先是画线,然后填色再晾干。
“填色的工程量非常大,我和妈妈都参与了,不过我只是平涂,就是涂涂墙面等大面积的单一色,而我妈妈能帮我爸完成一些复杂的填色工作。”温凌说。
于是,温凌和妈妈的名字都出现在了《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作者栏里。
温凌坦白地说:“我也就帮父亲画了十几页。”不过,就这十几页让小时候的温凌有了炫耀的资本。
“书一出来,我就拿到学校显摆去了,因为上面有我的名字啊。同学们羡慕得不行,就连班主任都为我折服了。”那时候的温凌没有“坦白”他只是涂了涂墙面的颜色,而是说“这里面好多是我画的”。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温泉源的高产时期,他每天只要一画画儿就觉得全身都舒服,要是让他看电视他会觉得太无聊。
温凌记得,画完这套《皮皮鲁与鲁西西》大概用了3个月,这是爸爸第一次画如此长篇的故事,出版时爸爸特激动,还请了同事吃饭,因为稿费也比较多。
影响
充满童真 住院还不忘搞怪
2月10日,皮皮鲁与鲁西西满30岁了,对于温凌来说,《皮皮鲁与鲁西西》就意味着一个时间点,提起这书就让他想起9岁时的很多细节回忆。
温凌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会突然像雕塑一样保持某个动作一动不动,任由摆布,开始时温凌会被吓到,但后来经常被逗笑。
“我们家的气氛可快乐了,我爸没有一天不和我们开玩笑的,他的那种童真是浑然天成的,每天他必须得搞点怪声怪动作。”温凌说。
如今,画了一辈子连环画的温泉源住院了。从2010年12月父亲住院以来,温凌每天都要到医院看望。他进病房的第一句话一定是“爸(三声)……爸(二声),我来了。”尽管已经切了气管的温泉源不能说话,但他一定会用各种搞怪表情来回应温凌。
“开始,同屋的病友都以为我们有毛病呢,就像我三四岁时看到我爸整天没个正形时的感觉一样。” 温凌说。
现在,温凌最爱画的就是连环画。护理闲暇,温凌用连环画的形式记录着父亲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
他说,他会全力以赴照顾爸爸,并企盼着他早日康复。
尾声
见过老郑
习惯关注其博客
温凌前几年在某个活动上见过郑渊洁一面,当时他还和郑渊洁聊了聊,但是他并没有跟郑渊洁提起父亲画过《皮皮鲁与鲁西西》,更没提起自己也是作者之一。
温泉源和他画的很多书的作者都很熟,他们还经常到家里做客。不过,郑渊洁是个例外。
“我爸画了《皮皮鲁与鲁西西》后还画了《舒克与贝塔》,但是他一直和郑渊洁不算熟,而且后来也有很多人画过《皮皮鲁与鲁西西》。”温凌说。
温泉源曾告诉温凌:“这小子(郑渊洁)能量很大,能折腾能编。”这句话让温凌印象深刻。
这些年,温凌一直关注郑渊洁的博客,“我还是很欣赏他的能力,特别是他现在对社会性的话题也很关注,习惯了看他的博客。”
本版文/记者 张杰
摄/记者 郭谦
制图/毛京东
谈起《皮皮鲁和鲁西西》,温泉源的儿子温凌陷入回忆中
A23 我迷皮皮鲁
微博登15年前合影 粉丝助力成功牵线 专营店里重新定格
“郑在寻人” 老读者再相会
热爱童话 追随至老
人物档案
姓名:赵知博
身份:著名舞蹈家
简介:小学三年级时,成为《童话大王》忠实粉丝,是“郑在寻人”寻找的第7位小读者。
15年前,她还是个学舞蹈的小姑娘,喜欢《童话大王》、热衷幻想,特别希望童话中的经历能够降临到自己身上。
15年后,她已经成为著名舞蹈家,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像个时光机,把记忆带回到了从前,故地重游,恍若隔世。
没有姓名、没有地址,一张15年前的合影通过网络,短短10小时之内,就让当年的小粉丝重新“浮出水面”。
直到现在,已经成为著名舞蹈家的赵知博提及这段离奇的寻人经历,依然感慨“简直就像童话一样美好”。
机缘
“郑在寻找”觅得粉丝007
2010年11月,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微博上发布了多条名为“郑在寻找”的寻人启事,希望通过网络寻找10名当年的热心小读者。
赵知博在“郑在寻找”的启事中被列为007号,与其他有明确姓名、通信地址的小读者相比,关于赵知博的信息,仅仅是一张15年前的老照片。
2010年11月的一天,在MSN上聊天的赵知博接连收到了朋友发来的网络链接:“赶快看看吧,郑渊洁找的这个小姑娘好像是你!”但是,当时忙于外出演出的赵知博并未及时关注。
几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赵知博的手机几乎被短信填满,全都是“童话大王找你呐!马上现身吧!”之类的信息。
“我一看就知道是你,我已经帮你跟郑老师联系了。”儿时与赵知博一起追看《童话大王》的好友的一个电话,对她描述了网上寻人的盛况。
原来,当年与郑渊洁合影之后,得意的小知博把其中一张照片寄给了远在家乡的好朋友炫耀,时隔多年,再次通过网络看到这张发黄的老照片,两人都难掩内心的兴奋。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第一时间打开网页确认的话,微博发出一个小时之内郑老师就能找到我了!”说到这儿,赵知博有些遗憾。
2010年11月12日,在寻人成功的当天,赵知博再次来到皮皮鲁专营店,随着快门的“咔嚓”声,15年前的一幕重新定格。
在通过网络寻人成功后,郑渊洁本人都在微博中大呼奇迹。
回忆
巧遇皮皮鲁之父 兴奋合影
虽然已经时隔15年,但赵知博对第一次遇到郑渊洁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可是皮皮鲁的‘爸爸’呀,第一次见到,当时别提有多兴奋了。”
当时小知博举家迁居北京,在哈尔滨时就已经是忠实粉丝的她,早早把专营店的地址牢记于心,一到北京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寻访传说中的“皮皮鲁专营店”。
赵知博回忆,商店里除了成堆的童话书之外,还有印着皮皮鲁、鲁西西头像的书包、帽子等商品,“当时觉得要是能戴上印着皮皮鲁的帽子、背上画着鲁西西的书包,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她说。
1995年4月2日,小知博带着一大群同学,再次来到位于北河沿大街的皮皮鲁专营店时,正巧碰到了在此签名售书的郑渊洁,于是,便留下了那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洗出来之后,做事认真负责的小知博把照片寄回给郑渊洁。“当时也没想着要签名什么的,就觉得郑老师跟我一起照了照片,就应该寄给人家一张。”
在那张寄回的照片上,没有名字,没有落款,只有两张灿烂的笑脸,还有右下角那“1995年4月2日”。
童话人物像同学 常伴身边
赵知博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皮皮鲁、鲁西西”是小学三年级,那时候,喜欢故事书的自己跟好朋友一起订阅了《童话大王》,从那时起,两人开始每个月掰着手指头数着收到杂志的日子。
《马王登基》、《羊王称霸》还有《魔方大厦》,对于自己曾经钟爱的童话故事,赵知博仍旧如数家珍,但是她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皮皮鲁和鲁西西。
“他们跟我们年龄差不多,他们就好像自己身边的同学一样,感觉这对双胞胎就活在我们身边。”不过,从小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的赵知博对于郑渊洁总是偏爱“差生”的做法还是有些不满。
但是,赵知博坦言,正是由于看了郑渊洁在童话中为“差生”平反,身为好学生的自己对生活中“差生”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1992年,小知博跟随家人迁居北京,通信成为她与好朋友联系的唯一方式。那时候,身处北京的小知博可以经常到皮皮鲁专营店转转,可以率先阅读最新的童话,这些都可以让她自豪地在信中跟好朋友炫耀一番。
着迷于罐头小人 期待奇迹
像每一个喜欢童话的小孩子一样,小知博对于书中描绘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同样特别向往,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拥有童话里别样的奇遇。
“不瞒你说,当时我真的觉得罐头小人、红沙发音乐城全都是真的,只不过是不能轻易体验的一种神奇经历罢了。”她说。
放学后,小知博会偷偷地趴在沙发靠垫上,仔细地聆听沙发下是否会发出美妙的音乐;每次家中需要开启罐头的时候,她也会积极地揽下这项工作,在撬开铁皮罐头盒的一刹那,屏住呼吸,期盼着5个可爱的罐头小人冲自己招手。
长大以后,童话《活车》中那辆车牌号为M7562的金羊牌汽车仍旧“活”在知博的记忆中。
知博告诉记者,看完那段童话之后,有段时间自己就像“魔怔”一样,呆呆地站在路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猜测哪辆车有可能具有生命。
“直到后来我自己买车的时候,还在期盼着能是辆活车呢。”谈起此前的想法,知博依然很兴奋,“其实我觉得能通过一张照片再与郑老师重逢,也是一种童话了。”
赵知博15年前和郑渊洁的合影
(约图/记者 丁姗姗)
结语
虽说长大后对皮皮鲁、鲁西西的关注有所降低,但是通过这次的“郑在寻人”,又把赵知博对于童年的记忆重新打开。
如今,皮皮鲁和鲁西西今年已经30岁了,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赵知博也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她告诉记者,对于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已经不会再去当真,但对于童话为我们带来的美好,仍旧会追随下去,一直到老。
文/记者丁姗姗
2010年11月12日,赵知博再次来到皮皮鲁专营店,重新定格15年前的一幕(约图/记者 丁姗姗)
A24 我追皮皮鲁
在皮皮鲁讲堂成长 给郑渊洁当“小老师” 写作潜力得到肯定
小小学员 “接班”续讲童话
人物档案
姓名:黄玮辰
身份:皮皮鲁讲堂学员
简介:今年10岁,为小学五年级学生,看郑渊洁童话3年,被郑渊洁看作《童话大王》的接班人。
皮皮鲁和鲁西西诞生30年,第一代小读者已为人父母,而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在吸引着第二代、第三代小读者。
他们是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他们不仅能读到童话书,还能看到动画片、听到主题曲专辑、上皮皮鲁讲堂,甚至玩皮皮鲁的网络游戏。
日前记者在皮皮鲁讲堂采访了一批小读者。今年10岁的黄玮辰和他的小伙伴就被郑渊洁看做《童话大王》的接班人。
人小“鬼大”
给郑渊洁当老师
微博论战至深夜
在皮皮鲁讲堂上课时,与其他同学争着跳起来与郑渊洁辩论不同,黄玮辰总是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时扶一下眼镜,低头在本上窸窸窣窣地记录着。
她的课堂作文,总是被郑渊洁当做范文来念,还会贴在自己的博客上。
对这个内秀的女孩,郑渊洁“尊称”其为“黄老师”,而她则称其“郑同学”。师生在课上是一起写作文的,“郑同学”每堂课会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自己先动笔请台下的“老师们”观摩他的写作过程。
每写一段,“郑同学”就“汇报”自己这么写的意图,以及遣词造句的思路。边说边写,一篇800字的作文20分钟就完成了。
“黄老师”在台下看着,不时点头对“郑同学”的写作思路表示肯定,最后她给“郑同学”的作文打了85分,写了自己的评语。
“黄老师”说,平时在学校上课,老师布置作文讲个大概思路就让同学自己去写了,“完全搞不懂该怎么写”。
而“郑同学”能“以身示范”,边写边说的方式,让自己能直接了解这位名作家的写作思路。“他写作文一点没有大人的样子,小孩都能懂。”
收集语录 欲替老郑出笑话集
“黄老师”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接触郑渊洁的童话全凭自己一双“慧眼”。
三年级时,“黄老师”逛书店,偶然翻到一本《鲁西西传》,读来顿觉兴趣很浓。便请父母“援助”,买了郑渊洁的童话全集回来。
“郑同学”在课上常讲笑话,其他“老师”都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黄老师”则笑着在本上记着什么。
她说,听到“郑同学”讲了有意思的笑话就会记下来,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兴许会用得到。同时担心“郑同学”老了记性不好,自己提前帮他整理出来,以后出本《郑渊洁笑话集》。
跟其他“老师”愿意当面和“郑同学”交锋不同,有些腼腆的“黄老师”更愿意和他“手谈”。课上给“郑同学”递纸条提问,“郑同学”写好回复的纸条再递回来。
课后通过微博跟“郑同学”聊天,经常捧着手机钻到被窝里“论战”到深夜。有时候“吵”不过“郑同学”,就称在被窝里缺氧所致。
外表文静 骨子里却向往冒险
别看“黄老师”平时举止很淑女,但内心却向往刺激冒险的旅程。《龙珠风波》里鲁西西用龙珠勇夺世界游泳冠军,令“黄老师”十分向往。
最爱的书除了郑渊洁童话,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和哈利·波特系列。每天写完作业,“黄老师”就捧着童话开始了自己的“冒险”。
“郑同学”说,“黄老师”练得最厉害的是“坐功”,坐那看书可以半天不挪窝,“跟入定了似的”。“黄老师”看书时外表沉静如水,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我把自己想成皮皮鲁、鲁西西,在书里冒险。”
除了书里的内容,“黄老师”还会把构思的冒险经历,动笔写在纸上。二年级开始写第一部童话,写了一个月因为学业太忙而暂停了。后来又陆陆续续写过10部短篇童话,可惜都是“有头没尾”,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写下去。
“黄老师”说,这些未完成的童话她心理都装着呢,平时上课走神、课间休息、放学回家、晚上做梦都在继续着这些童话中的冒险。
明星粉丝
钻大衣柜 寻通往小人国秘道
李紫沂 (11岁,小学五年级,看郑渊洁童话6到7年)
11岁的李紫沂人不大,却自称是郑渊洁的老读者,至今已有六七年的书龄,看过郑渊洁的童话全集,《童话大王》也是每期不落。她说,自己对郑渊洁童话的兴趣,是从妈妈那“遗传”下来的。
小紫沂四五岁时,睡前总是缠着妈妈讲故事。妈妈就给她讲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这对中国孪生兄妹13岁,小紫沂感觉就像她的哥哥、姐姐,对他们的冒险经历很是向往。
看了小人国的故事,小紫沂就“偷摸”翻家里衣柜,也想找一条通往小人国的秘密通道。一次被妈妈逮个正着,看着小紫沂从柜子里爬出来,顶着一头衣服的模样,妈妈非但没生气,还乐得前仰后合。
爱较真儿 自称受皮皮鲁影响
朴哲(10岁,小学四年级,看郑渊洁童话5到6年)
与其他孩子不同,朴哲在郑渊洁的课堂上一直是站着上课的。不是他被罚站,而是他要随时起来跟郑渊洁辩论。
课上,郑渊洁谈到自己授课的方式有些像孔子,都是学生围着老师坐成一圈。朴哲突然蹦起来问:“老郑,孔子收学费吗?”
“收吧”
“收什么?那会儿又没有人民币!”
“收粮食吧?学生给点儿米啊、肉干什么的。但孔子牙口不好,估计肉干他咬不动。”
“不对!孔子门牙特大,咬得动!”
朴哲说着跑到讲台上,用郑渊洁的电脑上网搜了一张孔子的画像,指着给大家看孔子的门牙。郑渊洁看了点点头,认可了“孔子门牙大、牙口好”的这一说法,表扬了朴哲“穷追猛打”的精神。
朴哲说,自己这么爱“较真儿”,都是跟皮皮鲁学的。
自绘插图
登上《童话大王》
谢梓硕(11岁,在河北保定上小学四年级,看郑渊洁童话2年)
胖胖的谢梓硕很腼腆,不爱说话也不爱动,但每周从保定坐车来北京听郑渊洁的课,却是雷打不动,已经坚持了两年。
谢梓硕爱给童话书画插图。某期《童话大王》上刊载的一幅皮皮鲁全家福,就是出自谢梓硕之手。
作为“回报”,郑渊洁受邀到他的学校去讲课。“我一下就出名了,因为我能把郑渊洁请来!”谢梓硕说,同学们都围着他问郑渊洁的事,还跟他借皮皮鲁的书,请他画插画。
文/记者 徐天
老郑期望
郑渊洁告诉记者,他的《童话大王》已经独自写了26年。等写满30年,他将把笔交给黄玮辰等“老师”们,继续皮皮鲁和鲁西西的童话故事。
“再过四五年,这些孩子上了初中,写的故事将会更成熟。”郑渊洁说,到时候,一个五六个孩子组成的写作团队,每月将为《童话大王》供稿,“让孩子写孩子们的童话,是最合适不过的。”
本版文(除署名外)/记者 王贺健
郑渊洁(右一)和皮皮鲁讲堂学员合影(左一谢梓硕、左二黄玮辰、右二李紫沂)摄/记者 王贺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