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1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底总动员》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DNA 发表于 09-10-10 04:20:04 |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2年,《玩具总动员》还在故事构思阶段,安德鲁·斯坦顿到附近的海洋世界参观了当时的水族馆和野生动物园。在那,他为皮克斯的第五部动画片电影找到了起点,这也会是他联合执导的第二部电影。看着水里的世界,他开始产生用电脑动画技术复制海洋生物世界的想法,并对此着迷不已。此外,他从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中也获得了灵感。

  "我记得儿子五岁的时候,我带他去公园玩。"斯坦顿说。

  我整天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他,对此我觉得很内疚……但是当我跟他一起散步时,却经常会说"别碰这个"、"别做那个"、"你会摔下去的"。这会我脑子就有另外一个声音说:"你现在完全是在浪费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于是我开始坚信这样的理论:事事担心就不能当个好父亲。

  《虫虫特工队》制作期间,斯坦顿抽空草拟了一个故事,而且就在一面贴画墙前,给拉赛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推销式讲解。然后,斯坦顿精疲力尽地等待着拉赛特的回答。作为一个长期的深水潜水爱好者,拉赛特说:"谈到鱼,你算抓住我的弱点了。"

  《海底总动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梭鱼攻击中,小丑鱼爸爸马林失去了妻子和几乎全部,只剩下一个孩子跟他相依为命。于是,他竭力地、甚至过度地保护着自己唯一幸存的儿子--尼莫,可就在尼莫上学的第一天,马林竟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一个潜水员用网子抓住,带去了他不知道的某个港口。电影就从这里开始,描述马林在一条名叫多莉的蓝色唐王鱼的帮助下寻找儿子的惊险历程,而与此同时,尼莫也在想方设法逃出自己被困的地方--一个牙医诊所的鱼缸。

  把信息透露给观众还是保留它们,这可能对影片的基调有决定性的作用。《海底总动员》剧本的演变过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初创作的剧本里,马林痛失家庭的悲剧被分割成片段,穿插在他营救儿子的历险当中。影片开始不久,观众会看到马林最初和妻子相遇的回忆。过一会,又会闪回马林和妻子搬进位于海葵触须的新家的情景。再过一会,会插叙作为准爸爸的马林如何帮助妻子为孩子降生做准备。还有一段回忆会描写这对父母如何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几百个鱼卵。最后,在这个三幕结构影片的最后一幕,演到渔船那一节时,观众会看到梭鱼的进攻,才知道马林过度的保护意识原来是由此而来。

  到了故事构思的晚期,斯坦顿开始对这种闪回式的结构感到不满。他觉得这样太迂回了。而且他相信,观众们恐怕要到影片最后才能理解马林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个性,这样他对儿子的保护就会显得很烦人。于是,斯坦顿把五段回忆融合为一段简短的情节,放在了影片的开头,交代了(但没有直接描写)梭鱼的进攻。

  "忽然间,你开始关心马林了,"斯坦顿说,"我不用改变故事情节,不用改变剧本。他一下子就变得不烦人了。你开始同情他。"

  一开始,威廉·H·梅西(William H. Macy)是为马林配音的人选。他曾在早些时候的影片《木兰花》(Magnolia)中出演角色。不过,斯坦顿认为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更轻巧的感觉,于是配音就交给了喜剧演员阿尔伯特·布鲁克斯(Albert Brooks)。在描写马林的伙伴多莉的时候,斯坦顿脑子里一直想着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 DeGeneres)。他回忆说,有天晚上,他妻子正在看德杰尼勒斯的脱口秀,他就碰巧看到了德杰尼勒斯"说一句话改了五次主意的滑稽表演"。从那一刻开始,在他脑子里德杰尼勒斯和多莉就密不可分了。(当他后来致电给德杰尼勒斯,问她是否可以接受这个角色时,他解释说,这个角色是为她量身制作的,如果她不肯接受,他一定会非常失望。德杰尼勒斯说:"嗯,这样的话,我看我最好还是接受吧。")

  多莉的角色不仅仅是喜剧性的调剂,在斯坦顿看来,多莉的健忘使她看起来无辜得像个小孩子,一个马林在寻找儿子时候的代替品。跟她在一起,马林就不得不多学些耐心和宽容来应付多莉爱冒险的性格,这也为他找到儿子之后做个好父亲打下了基础。

  斯坦顿还提及了马林与多莉精神层面的关系。不夸张地说,多莉是一条天使鱼。斯坦顿在接受一个宣扬基督教的电影网站的采访时说:"主角的战斗是通过发现信仰战胜恐惧,多莉理所当然的代表天使或者救助者,告诉他如何放手,如何避免被恐惧吞噬。"

  他发现,在赋予皮克斯创作的这类电影以精神或宗教维度时,微妙感至关重要。"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你要描写布道或者创世,这很容易阻碍你的创作能力和质量……像基督一样去做每一件事情,不要担心你是否推动了世界。"

  《海底总动员》的水下场景是以往任何一部皮克斯电影都无法企及的。行走和姿态的动画制作、室内外光和影的相互作用--大量以往熟悉的概念要被颠覆或者重新考量。为了获得灵感,创作团队在荧幕上观看了迪士尼以前动画片的水下场景,其中包括《匹诺曹》、《石中剑》和《小美人鱼》。

  斯坦顿和执行制片拉赛特最后接受了一个自然的方式。为了给画家、动画师和工程师一个参考的框架,他们在屏幕上放映了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的纪录片、超大屏幕电影《蓝色星球》(Blue Planet),以及《大白鲨》和《深渊》。他们还搬来一个25加仑的大鱼缸,里面放有各色的海水鱼。在拉赛特的指导下,公司出资请一些工作人员到夏威夷潜水,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水下世界的样子。

  动画工作室的内部培训部门皮克斯大学也派上了用场。通常,这个部门提供一般的艺术和技术培训课程,用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开阔眼界,该部门还负责管理公司的档案。不过,有时候它也会在某部影片的制作中提供帮助。在《海底总动员》制作的早期,皮克斯大学的一个经理艾利丝·克莱德曼(Elyse Klaidman)得到一个任务,负责邀请一位鱼类专家给还在草创阶段的创作班底做讲座。

  这时,她家的一个房客,亚当·萨默斯(Adam Summers)正在伯克利作博士后研究,他是这方面有百科全书一样丰富的知识。克莱德曼邀请他到皮克斯进行一个小时的讲座。当他问到为什么皮克斯会对此有兴趣时,克莱德曼只是说:"我不能告诉你。"(皮克斯必须杜绝类似"蚂蚁与虫虫之争"的事件的再度发生。)他来到皮克斯,给七八个人讲了课,斯坦顿也在其中。两个半小时以后,他带着兴奋的心情离开了皮克斯,不是因为他是皮克斯的影迷(他以前从没看过动画片电影),而是因为他们对他的话题非常感兴趣。

  "我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萨默斯回忆说,"这仿佛是我教过的最好的研究生班。每次我讲话不超过三、四分钟,就会有人举手提问,而这些问题又会带出五花八门的新话题。"

  几个星期以后,克莱德曼邀请他定期来皮克斯讲课。公司和他签署了保密协议,然后告诉了他这部电影的内容,并给他看了一些镜头。他成了主要的水生动物顾问,常常回来给动画片中鱼类的外观和动作提建议。

  "我觉得他们真诚地想要听我给他们的作品挑毛病,"他回忆说,"如果有哪条鱼做错了,他们确实想知道。"

  有时候,影片制作者们会脱离学术上的精确,而追求故事本身。一开始,多莉游水的时候是不摆尾巴的--对于她这种鱼是对的,因为它们只用鳍移动--但是拉赛特对此表示反对,因为这样对于观众来说缺乏美感。影片中多莉是会摆尾巴的。萨默斯说,如果种群中占统治地位的母小丑鱼死了,公小丑鱼就会改变自己的性别。尽管如此,影片中的马林也没有改变性别。有一次,萨默斯对某一条鱼的动作表示极力反对,负责角色设计的艺术总监里奇·尼尔瓦(Ricky Nierva)就提醒他说:"亚当……鱼可不会说话。"

  真的鱼也没有面部表情。这类表情在《海底总动员》中至关重要,因为鱼类角色没有手臂和肩膀可以摆出姿势。为了使鱼可以表演和表达感情,设计者们在保留他们鱼类基本外观的同时,给他们的面部加入了一些人类的特征,他们把鱼的眼睛放到了前面,加上了具有眉毛作用的肌肉,并且使他们的嘴唇富有弹性。

  即使这样,从整体上说,剧组对于现实是极为尊重的。为了准备制作马林和多莉被困在鲸鱼里的那组镜头,负责阴影效果的艺术总监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美工师伯特·贝利(Bert Berry)爬进了一只在马林郡北部搁浅死掉的灰鲸的体内。工作人员解剖了死鲸的尸体来研究它的结构--肌肉、心脏、鳃、鱼鳔。萨默斯还把其他一些世界级专家请到了皮克斯,其中有斯坦福的马克·丹尼(Mark Denny),他做了关于波流的讲座;有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鲸鱼研究专家特里·威廉(Terrie Williams);有伯克利的马特·麦克亨利(Matt McHenry),他来解释了水母的缩放推进机制;还有咪咪·凯尔(Mimi Koehl),也来自伯克利,她来详细讲解了水藻和海草的运动。因为大部分海里的生物是半透明的——就是说既不是完全透明的,也不是完全不透明的——杜克大学的松科·约翰逊(Sonke Johnsen)还做了关于水下半透明物体的讲座。另一个专家,来自苔陆海洋实验室的麦克·格莱厄姆(Mike Graham)提醒说,巨藻不长在珊瑚礁上,于是,斯坦顿要求重新制作全部有珊瑚礁的镜头,剔除巨藻。

  海洋本身的样貌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影片技术制作的早期,一个小组在技术总监奥伦·雅各(Oren Jacob)的指导下,开始提取反映真实海底世界的视觉要素。他们最后得出结论,从观众的视角看,这些要素包括:透过海水向下照射的一束束的光、照在海底上变换不定的光、漂移的小碎片、随着水波和巨浪不停摇摆的植物和因海水的黝暗而随距离渐褪的颜色。然后,这个小组制作了一系列的软件工具来实现上述效果,他们以Fizt的改造版本(《怪物公司》中制作毛发和织物的工具)作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修改,使其适合制作海水特效。

  斯坦顿看了一些实验性的镜头之后,他意识到这结果看起来过于真实了。技术团队非常能干,他们复制了海底世界,让人根本无法区分电脑制作的动画和真实世界。而问题在于,会说话的鱼与这个逼真的海洋世界格格不入。于是工程师们又对工具进行了一番调整和改造,使其能够重回所谓的"夸张现实"。在皮克斯,"夸张现实"指的是风格化的现实,有生命感,但不是完全写实。

  为了使最终的工具易于使用,技术指导们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影片一部分的模型设置、阴影效果、光效果、海水效果和其他效果。礁石组负责影片开始部分出现的珊瑚礁场景;鲨鱼/悉尼组负责水下场景、马林和多莉被困的鲨鱼内部和悉尼港的陆上场景;鱼缸组负责牙医鱼缸里面的场景;海洋组负责东澳大利亚洋流里穿行的海龟、水母那场戏和深海琵琶鱼的追击那场戏。学校/鱼鸟群组负责制作大量的鱼群和鸟群,并协助海龟组。角色组负责创造近120个海洋生物、人类和鸟类的形象。

  《海底总动员》在2003年5月30日上映,终结了迪士尼卡岑伯格时代创造《狮子王》的神话,成为票房收入最高的动画片电影。(不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狮子王》还是全美及全球票房冠军。)它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用了"五战五胜"这个说法,称皮克斯"现在是好莱坞最值得信赖的创新力量"。网上杂志《Slate》的克里斯·苏伦特罗普(Chris Suellentrop)也适宜地指出,有这一次的成功,皮克斯的记录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神话:"《海底总动员》是皮克斯的第500次全垒打,第3000次热映,连续的第三次冠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