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
1992年,《科幻世界》改版为面向中学生的刊物,次年赢利。当时是双月刊,1994年改为单月刊至今。前面这两年可以忽略不计。大约在1994年,刊物月发行量跃上二十万大关。期间曾经在九九年接近到四十万份,后来又下降了,但从未掉下过二十万份。发行量是出版单位的商业机密,外人,甚至不太核心的“内人”都不能看到实际数字。但一年发行总数估计为三百万本,应该是保守又保守的下限。
至于价格,92——94年是1。8元,95年2。8,96年3。8元,97年4。2元,98年4.5元,99年是4。8元,2000年以后一直是5元。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科幻世界》从赢利至今,单单是正刊本身,极为保守的一个销售码洋总值。它是多少呢?1亿1130万!
码洋不同于实际销售额。除了以邮购价给读者,杂志社还要以批发价给发行商。这个价格又是极端极端的商业机密。不过,以《科幻世界》的畅销水平,应该不低于六折。这样,实际营业额为6678万元。如果再加上《惊奇》档案、增刊、图书出版和零售收入,保守估计仍然在一亿元以上。也就是说,不考虑以前惨淡经营的历史,《科幻世界》从赢利至今,产生过至少一个亿的营业额(不含广告收入)。
营业额不等于纯利,其中大部分钱要作为成本再次地、反复地投入。比如稿费、员工工资,印刷费用、税收、分红等等。出版界一般规律是,同样篇幅的读物发行量越大,单本的成本摊得越薄。比如稿费,大家其实可以算出来每期《科幻世界》要付多少稿费,应该在一万五千元左右。发行十万份,每期一角五分,发行二十万份,每期不足一角。以此类推。
一个企业的赢利率,当然又是非核心人员不得与闻的商业机密。不过,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润率对于《科幻世界》这样的杂志社,应该又是保守至极的下限了。这样,我们可以说,如果把数百万元广告收入排除在“科幻收入”之外,十年来,《科幻世界》杂志社从整个中国科幻市场上抽走了两千多万元!
两千多万元能够为中国科幻做些什么呢?搞一个公益性的全国科幻协会,把注册费算在内,一年不过十几万费用。支持科幻研究,包括建立中国科幻资料库、每年出版当年的《中国科幻年鉴》,不过十几万、几十万元。在文学所或者科普研究所资助科幻研究,一个项目不过几万元,十几万元。资助一个高校科幻协会,一年不过几千元费用。选择中国作协或者某个省级作协,资助他们的文学院(写作培训机构),搞一个科幻创作培训班,不过几十万(学费甚至可以算作收入)。通过资助方式,在某所大学里开设科幻专业课,这个价格我不清楚,不好说,但我想不会超过一百万。
当然,《科幻世界》是一家属于私人的赢利企业,不是公益组织。所以,这些钱他们赚过去,投资在任何一方面,外人都无权干涉。只不过,当我们发现这么多宝贵的资金,被他们抽去投在房地产等和科幻完全无关的项目上,而整个中国科幻仍然处在贫血状态,艰难度日,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无论如何是要感到忧虑的。
或许会有朋友问,你如此感慨,你自己搞一家刊物,或者搞一个实体,赚了钱搞这些公益性活动,难道不行吗?这正是感慨中的感慨!因为中国文化市场是严格的准入制,有国家批准的刊号为限,再加上建设发行渠道等问题,进入成本相当之高。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的。具体到科幻市场上,《科幻世界》本身更把这个门坎拉得很高。如今,没有上百万的资金,几乎没有进入的可能。进入了也只能等着退出。
《科幻世界》从赢利至今,经过十年时间。我感觉这十年可以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五年,《科幻世界》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科幻市场的兴旺,并且也有一定的回馈。后五年,甚至在看得见的将来,《科幻世界》只不过是超级抽血机,并且,是在整体处于贫血状态的中国科幻市场上抽血!
(本文欢迎转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9 6:27: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