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906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6:04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楔子  

一幢红楼,留住了中国人4年來的宿命;十二金釵,背载了中国人因循的悲哀!即使专情如黛玉,痴心如宝玉,在這座巍峩建筑的禁錮下,也不过落得鴛鴦蝴蝶夢一场!





记得三岁时,父母以唐宋诗词启蒙,不曾识字,却已先记诵了许多名篇名典在腹中。

初读红楼时,不过七八岁,厚厚一本硬啃下来,有一半是不懂的。

胡乱记得些重点人物,故事大略的起承转合罢了。

直过了十岁之后,书依旧不明其意,只是挑些极喜欢的文章诗赋,时常在心里默念。

再略稍微大一些,方才逐篇逐段,逐句逐字的细玩起来。

虽染是闺阁记事,然其中诡诈险峻之处,却令人可惧可怕,讽世喻事之端,又实令人可惊可畏。

每每拍案而惊,掩卷而思,红楼之缘,始结于心。

十几年匆匆逝过,早已不复当年稚拙之态,一书红楼,却不曾稍离。

今日又从头细读一次,只望把多年来心中疑惑之处,感慨之情,细细理出个究竟来。

于是作文,权充笔记。至于落笔粗俗,词不达意,文思混乱之处,且略过不计吧……

沙发 2#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6:58 | 只看该作者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

生辰不详,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亦有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

名:霑

字:夢阮

號:雪芹、芹圃、芹溪

曹雪芹的先祖原是漢人,後入了旗籍。曹家得到清廷的眷顧,是在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了康熙的保姆之後。

康熙即位第二年開始設置專管宮廷所需織物的織造和採購的「江寧織造」,第一任監督就委任了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曹家便晉升為顯赫的貴族。

直至雍正五年,曹頫(曹雪芹之父)因皇室爭權奪利的株連被革職抄家為止,祖孫三代任江寧織造達六十多年。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綿衣紈袴」、「飫甘饜肥」的富貴生活。在他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從此,曹雪芹過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頓生活。

關於《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獻資料極少,很多問題無法確知,只能存疑。從曹雪芹的好友張宜泉、敦敏、敦誠等人的零星記載中,我們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嗜酒狷狂,對黑暗社會抱傲岸的態度。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是在極端困苦的條件下進行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部巨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全書尚未定稿,他就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而一病不起,「淚盡而逝」,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板凳 3#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7:49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杂记之我眼中的红楼梦 (节选,粗略介绍一下)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每尝看至此处,辛酸不已。故事尚未开篇,却已隐隐探知其果。只觉那“乐极生悲”四字凶险非常,日后一切祸端尽埋其中。而又不免有所疑惑。于世人,“乐极生悲”四字倒是易解,却不知于此顽石又意义如何?若是宝玉之痴尽系于颦卿一人之身,何来“乐极”之处?又抑或曹公本意令其二人有望得尝所愿,而后祸生?若是如此,则因何而祸生?祸生而何销?祸销而何往?】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补天之说素来多闻,不过是上古之传说,鬼神之教化。未尝有此风流别致者。作者作者,岂非鬼才?】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隐感曹公通篇为掩饰朝代政事而处心积虑。若只为不落俗套似是太过。而红楼一书若只如自述一般为闺阁之记,痴儿之情,不说辜负于千古第一奇书的美誉,却连同曹公的一生血泪也尽数辜负了!“甲戌眉批有云: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书妙,批注亦妙!却只不知那栈道如何而修,陈仓如何能渡?粉从背后却又怎生装饰?】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骂的痛快!自小酷喜读书,凡至历代诗词,古往名篇,正史通鉴,传奇小说,戏曲杂文,乃至佛经典籍皆有涉猎。最恨的也是那一种风月笔墨,满篇竟都是些闭月羞花,却又无品无德之流,或是才高八斗,却是无聊无耻之徒。坏人家业,淫人妻女,借情之一名,行苟且之事。却竟又似天下之理尽归其一人之身。令人气煞!】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此处看似释义其书,却又似别有深意。前番所言之“处心积虑”,亦显于此。】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此处绝妙!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讲的大约便是世间一切,尽皆无常的意思。因此有那万物皆是“色”,是“相”,是“空”的道理。千百年来不知为多少文人引用。而却不知,如要空色,须先识色,若要忘情,必先有情。一切悟法,须不能毫无根基,凭空而来。故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实是字字珠玑,有不能释清之妙。】
马扎 4#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8:13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脂批曾有诗云:字字看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每每将此两句默诵于心内,细细推敲。觉其大有深意。最有趣“不寻常”三字。怎么不寻常?哪里不寻常?故事不寻常?人物不寻常?结局不寻常?背景不寻常?言语不寻常?表述不寻常?又或确是“辛苦”“不寻常”?惜者曹公已逝,再无人能解此疑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寥寥数句,已将天下人骂尽。这“势利街”“人情巷”又岂有不地方狭窄的道理?这“糊涂庙”,原也确是“真事隐”之地了!只这似是无着无落的一笔,却已是全书总序。古往今来,兴衰胜败,原也说尽了!】









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风流冤孽”四字已是不寒而栗。日后多少风波艰险,哀婉断肠尽出于此!“蠢物”二字却是有趣的。且叹且怨,且喜且嗔。细想时却又是极亲厚,极有理的!世上痴情儿女,功名搏客,又谁不是蠢物?】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绛珠之草,赤瑕之宫。两者相较,唯其同呈朱红之色耳。其红何来?其红何因?是心血,是泪血,是泣血?思之再三,无从得解,却只觉哀伤凄凉而已。“秘情”之果,“灌愁”之水,却又怎能怪得颦儿风月情浓,公子痴儿形状?】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假一说原也是我特别在意之处。文中处处透着真假之争,真假之别,却又是真假之合。若“真事隐去”,只留“假语村言”,那么这石头又可有真假?使者又可有真假?宝玉是“甄”,是“贾”?颦儿之泪,又还的是真是假?倒也罢了,权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吧。】

草席 5#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8:43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之人物介绍,挑了最具代表性的金陵十二钗,12个女子,12个故事,每个都是悲剧,却各有各的特点~突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道不尽,说不透的问题……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在“金陵十二钗”中与薛宝钗并列第一。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眼里的林黛玉


我曾为许多人、事滴过泪,赚我眼泪最多的大概是林黛玉了。

与同学闲谈,很讶异地发现他也是红迷,林黛玉的崇拜者。他说:林黛玉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为。我早已久别泪水了,可那一刻,我的心潮湿了。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报纸、杂志、专著、闲言,褒贬黛玉者,惟此子知黛玉。

见过太多指责或慨叹黛玉除了滴眼泪、再一无所能的文字,可叹玩文字的人见识尚不及王熙凤。凤姐有言,林、薛二人可为其理家臂膀,可惜一个风吹即倒,一个藏愚守拙。

其实黛玉又何尝不藏愚守拙呢!

从入贾府的第一刻起,便处处留心,惟恐错了步数,惹人口舌,连饮茶的习惯也悄悄改过,随了贾府的成习。就是贾母溺爱,也不肯为了保养身子,张口让厨房做什么银耳燕窝粥,倒宁愿受宝钗的暗助。便不是病美人,黛玉也只能守着姑娘的本份,识识字、做做针黹吧。纵有大才干,谁又能识呢?便有机会理家,还不是如探春一样,先要受一起狗奴才的刁弄?

最可笑一干的狗奴才了,受了一番羞辱,是否学了乖,知道了自己枉具狗眼,懂什么识人!


贬黛玉者,总揪住黛玉的性格做文章,却不曾想过:不入贾府,不遇宝玉,黛玉未必会常常无端由地向风独坐泪暗垂。如生活在林家的巡盐御史府第,黛玉又何必筹度奴才是否将自己视为真主子呢!

探春受老太太、太太宠爱,理过家,还要大失体统地掴体面的奴才一掌,奴才才相信她果然是不可欺的小姐。寄人篱下的黛玉,要不可欺,可想之难了。

玫瑰有刺,只是保护花儿不被无端采摘。黛玉诸事斟酌,言语尖酸,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使然呵。

湘云宽胸襟,也会红了眼圈向宝钗暗诉过日子艰难。探春才具干练,也恨自己生不是个男人,不然真要做一番事给这些人看看。黛玉、宝钗言,又不是男人,充什么聂政、荆轲… …

再听贾母言,知书达礼的公侯小姐,若真见了男人,就父母之训全忘了,可成什么人了!

世人只闻绮罗丛中侯门小姐的笑语嫣嫣,何解小姐亦不过是笼中的金丝雀,何曾真由得了自己的性子去想、去说、去做!

哪一个知书的小姐敢逾礼义廉耻?

紫鹃说,趁老太太还健在,尽早将这事落实了,黛玉倒啐她。黛玉爱宝玉浸到了骨子里,可现成的规矩,她又何敢错半步!袭人之流,担心兄妹俩会有不才之事,不过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可半推半就与宝玉云雨,黛玉不为之。

听贾母言,公子哥儿,大的礼数行错不得,不然,再乖巧可人,也该打死。由此可知贾母对宝玉不是一味溺爱。贾母痛黛玉,也是黛玉自有可人处。

我真愿将一部红楼当做一篇童话,视黛玉的一生为一种宿命。不然,听黛玉对宝玉言“心酸酸的,泪反倒少了似的”,情何以堪!

十几岁、二十出头时,抹着泪想,黛玉真可以活下来,只为宝玉面对她的一刻,只为所有痛过她的人面对她的一刻,然后飘然而去。

我以为人活着是靠着骄傲的支撑,孤高一世的黛玉,真应该留最后的一点儿骄傲给这冷暖世情----也许主要的,给我。

许多人见不得、甚至讨厌黛玉的眼泪;我不明白他们的原因,正如我不明白我曾为黛玉流泪的原因。

也许,我终于找到黛玉的眼泪讨人嫌的原因。黛玉的眼泪,只要滴出,就不再只是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每一个见到她的眼泪的人;滴泪的黛玉,也就不是她自己了,而是每一个见到她的眼泪的人的黛玉了。

我们首先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我们流泪,首先要给别人一个流泪的正当理由!

黛玉如花,长于再僻静的角落,只要花开,展一点儿美落入人眼,花就是众人的了,自有人之花的命运。

黛玉本玉,为了她的晶莹,怎逃得过磨打雕凿?她的剔透,怎逃得过鉴赏把玩?

落红满地无人扫,黛玉收而葬之。
泪亦落红,黛玉无矣!

我讨厌贾宝玉,讨厌他一点儿男人气没有。我很迷惑黛玉怎么会喜欢他。


寂夜无眠,点数红楼里的那些男人,才突然发现,除了宝玉,也真没有哪个男人更值得黛玉喜欢了。

要么没有爱情,如有,只宝玉还可爱----红楼里每一个或明或暗喜欢宝玉的女孩原来都这样别无选择。

老太太爱黛玉,因为黛玉是她最痛的小女儿的孤雏。太太、奶奶们爱黛玉,因为老太太痛爱这个外孙女。姐妹们让着黛玉,因为黛玉才胜她们一筹,因为老太太宠黛玉胜过宠她们。

只有宝玉爱黛玉不是因为老太太爱黛玉胜过爱自己,只有宝玉爱黛玉不是因为黛玉的才高,只有宝玉爱黛玉而不介怀黛玉的小性儿… …只有宝玉,人倒在床上,忘了股痛,对黛玉说:我都是骗他们的,大毒日头的,你又跑来做什… …只有宝玉爱黛玉,只因为黛玉是黛玉。

草木也知愁。我若黛玉,也爱宝玉。


有气出,没气入,强与命争的黛玉,只喊了两个字“宝玉、宝玉”,便香由风散、愁入梦遥了。

滴一世的泪,只为爱一个人,只为想一个人爱。

生一世,他是惟一!死一时,他是惟一!

情亦飘絮,谁舍谁收… …

黛玉本可不死。贾母有言:我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儿心事万万要不得。林姑娘病不是为这得的,花多少银子都要医好。

黛玉不得不死。贾母又言:真为这个得的病,我也无心肝为她治了。
舍生路而就死路,黛玉痴人!

袭人对王夫人说:姐妹们都大了,也该分分男女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是表姊妹。贾母对新嫁娘的宝钗说:林妹妹过去了,以前你们在同一个园子里住,有些事我不说你也都知道了。

就死其实容易,只需慷慨悲歌之勇;难堪的是众人于身前身后的忖度,无顾忌这些的黛玉,其韧而先为之勇,可曾令哪些奉人言为法度的人汗颜!

黛玉滴一世的泪,只为对爱的结局无分毫把握;聪慧如冰雪的她,怎会不知道放弃了,她就可以决别泪水了!

知不可为、为知必死而为之,以骄傲、尊严粉碎了“蝼蚁尚且贪生”的懦夫的本能。潇湘馆里血泪皆干的林黛玉,是牺牲在无形的火刑架上的又一类异端圣徒吧。

为感动而落的泪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也是对自身的怜悯。

个体追求的幸福无可避免地与社会认同的幸福相交锋,这是林黛玉性格、人生悲剧的根源。林黛玉于无奈中滴洒的眼泪,是高贵的另类的骄傲吧----即使幸福永不可能,即使所有的人都决绝而去,仍有眼泪伴着她坚守着一个自我… …

多少欢乐喧嚣的一生,归于沉寂而终于无闻。

惟林黛玉以一世的泪,换得万千人几世的泪。

仅此,当所有的欢乐都消逝了,林黛玉仍死而如生。

冰冷的牧歌,当暮年使一切的时代凋零,只有你如旧。

哪一个时代,哪一颗渴望真的不同人生的心会不为林黛玉所激动!而动又如何!

动又如何,动又如何… …


地板 6#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19:39 | 只看该作者
金陵十二钗——薛宝钗




在“金陵十二钗”中与林黛玉并列第一。她是贾宝玉姨妈王氏的女儿,是宝玉的亲表姐。薛姨妈听说朝廷聘选妃嫔才人,加之儿子薛蟠又出了人命官司司,于是携儿带女进京,住进贾府。

薛宝钗生来肌骨莹润,鲜艳妩媚,而且性格温柔,庄重娴雅,极具大家闺秀的风范和修养。她本来极会读书,但为谨守当时女儿的本分,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为母亲分忧代劳。家里有的是钱,但不讲穿戴打扮,一身半新不旧的衣裙,不见奢华,而倍觉淡雅。她罕言寡语,但该说的,一句不少,不该说的一句不多,安分随时,极得他人好感。她从心里深深爱着宝玉,但从不流露。所有这些,并非是她有意做作,而是出自她性格、修养的自然;也并非有意和黛玉争宝二奶奶的位置,而是贾府的宝二奶奶需要这样的人选。所以她终于取代黛玉与宝玉成婚。不过婚后宝玉出走,黛玉未曾得到的她也未能得到。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眼中的 薛宝钗

有人说她不如黛玉因为她不敢为自己而活。她当然不敢,因为她有太多的顾虑,她要顾虑那个生她养她疼她的母亲,她要担心那个做事糊涂,事端不断的呆霸王哥哥,她不但不能让母亲担心,还要帮衬着家中事务,劝着哥哥,这样,她还能为自己而活?还有人说她做作虚伪,她要顾虑这么多事,她能不世故不圆滑不事事谨慎?谁不想像黛玉那样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可就算是黛玉自己也有顾虑的时候又何况别人呢。

这么活着她不觉得苦?怎么可能,可就算苦又能怎样?湘云有苦可以对她说,黛玉有苦可以流泪,可她上不可让母担忧,下没有知心丫鬟,姊妹们中又哪儿有人她心中苦。她能对谁说她不想进宫,谁能理解?她能对谁说她不想嫁到贾家,谁能明白?她又能对谁说她对宝玉的感情,能启齿吗?苦归苦,这日子还得过,她改变不了现状至少她可以改变自己来适应现状(说到底这也是被逼无奈)。

她爱着宝玉,她当然想嫁给宝玉,谁也没有权力说她这么想是错误的,既然爱了当然希望有结果,她也希望宝玉能爱上自己,当她渐渐发现宝玉痴心不改,她也就不再奢望,她是个知进退的人,她懂得不让自己难堪。接着,她黛玉的关系渐渐融洽,虽不算知己却也不似过去隔膜了,其中虽有大家都渐渐成熟的因素,但哪一次又不是宝钗主动呢。不要说她是心怀不轨,她若真是另有所想根本不用让黛玉放心,让黛玉与宝玉有间隙岂不更好?

母亲让她嫁给宝玉的时候她真的想嫁吗?不论当时黛玉过世没有宝玉都会继续痴下去,她焉有不知之理?她之所以答应还是因为那是母亲的意思,她至少要让母亲在晚年有个靠吧,哥哥是靠不住的。

谁说她无情,她若当真无情,也就没有那么对牵挂,那么多痛苦,她就可以为自己而活,她就不用违背心愿进京选秀,她也就不用无奈的去做那个无奈的宝二奶奶。





站票 7#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20:05 | 只看该作者
评点金陵十二钗——王熙凤

风姐在金陵十二钗里排第八,可是她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她也是红楼梦里的三大女主角之一,所以这里我也想把她单独列出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金陵十二钗”排第八。《十二钗正册》给她的赞语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她是荣国府贾赦长子贾琏之妻,自幼假充男儿,养成一付泼辣、刚强、爽利的性格。

她模样标致,言词锋利,行事刻薄,手段歹毒。她识字不多,却很有诗才,一句“一夜北风紧”,为海棠诗社的即景联句拓宽了思路。

她是个年轻少妇,却有惊人的办事能力,掌管贾府,赏罚分明,说一不二,上下畏服。她心狠手辣,钉人决不心软,行恶不信报应。

毒设相思局,使贪色的贾瑞一命归天;弄权铁槛寺,逼一对无辜情侣双双自尽;巧施借刀计,轻松地整死尤二姐。

尽管她怀有许多个人恩怨,但总的用心是为了支撑贾府这个濒于解体的局面,但毕竟力不从心。最后还是家道中落,自己也死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

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我眼中的王熙凤


她太强了,强得让人不敢仰视;她太美了,美得一如仙境妃子;她太能干了,让所有人在她面前显得低能。纵观全书,我却不由得想为她落泪,因为——她太可怜了。



其一:病重


黛玉是体弱多病的,黛玉惹人怜惜的。不知道为什么,在写这句话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凤姐,因为凤姐是体弱多病的,凤姐也是应该让人怜惜的。一如黛玉。

在常人的眼中,凤姐是女中丈夫,处事理财不让须眉,甚至于有过男人十倍的才能,于是她成了大观园中的第一女强人,第一强者。可是没有人知道她为了这些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贴身的平儿才会知道她、理解她。她的身体状况一向不是很好,书中几次写到她的病,她自己也是勉强支撑着。但,没有人怜惜她,没有人关心她。

就是在她病倒的时候,三人理财团依旧和她斗着心思,就是在她病倒的时候,她的姑妈并没有全心的安慰她而是在为后来做着准备,她的婆婆更是雪上加霜地给她难堪,而那个唯一可让她依靠的丈夫贾链却又不知道在哪里鬼混,甚至于他对凤姐的冷淡也是来自于凤姐的身体不能让他得到他想要的满足,这也是她在丈夫面前是失宠最大的原因之一。

纵观全家,真正关心她身体和健康的只有那个小小的平儿。

读到此处,常常觉得心寒,心冷之至。且不说她为贾家做过多大的贡献,也是为贾府的过于操劳而得了重病,就算她只是这家中的一员,大家也不应该对她那么的多心和防范。

也许,正是因为她过于能干了,让别人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也许正是因为她过于坚强了,让人们的同情心无论如何也使不到她的身上?也许正是因为她的地位那么的高高在上,让更多的人气不顺而心生嫉妒?其实,无论是什么,人们都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生病的病人,而是一个大权旁落的失意人。

因此,我想凤姐一定会很羡慕可卿生病时老太君的问候,黛玉生病时上上下下的关心,宝玉生病时全府的忙乱,而自己生病时却一切照旧,只不过是能算帐的都来算帐了。

或许她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可是人强强不过命去,她也只能认了。因为如果要做女强人,就要真的象武则天那样,不仅要有能力,还一定要有一个不会生病的好身体才行。



其二:聪明


凤姐真的聪明吗?我觉得不是。

贾府中最有灵气的人是黛玉,最有才华的人是宝钗,最有远见的人是探春,对俗务最明白的是鸳鸯,处事最到位的人是平儿,而凤姐,只是最锋芒毕露的人而已。


首先,凤姐一定没有平儿聪明。小小的平儿,无根无脉的平儿,能做了贾链的房里人还在凤姐的身边那么久,这个人的心机和本事就非同小可,更何况她不仅平安地活着,还能做凤姐的第一把帮手,替凤姐做许许多多的杂务就更是不能小看了,再加上,凤姐生病时,她初露头角就把几件事情处理得圆圆满满,上上下下心服口服,这个本事就是凤姐也是没有的。而她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儿,平日里在凤姐的光辉下掩盖着,而一旦凤姐的光辉消失了,那么这个小小的平儿就是初升的太阳一样无人能挡的。


另外,凤姐一定不是足够聪明的,她身上有着太多太明显的缺点。古人云:大智若愚。就是贾母还有时候装装糊涂,黛玉有时候也会视而不见,宝钗更是时时守拙,其实她们都远比凤姐聪明。纵观大观园,才女如云,而凤姐在这其中自以为聪明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智!



其三:爱情



凤姐一生都是爱贾链的,而贾链开始时也一直是很爱凤姐的,但后来却不是了。

凤姐没读多少书,而且她嫁了一个她时时提防还时时出错的丈夫,这本身就为她的婚姻埋下了一颗可怕的定时炸弹。她害死尤二姐,赶走秋桐,撞破贾链的好事,这些在她认为不能容忍的事情在贾府其实是司空见惯的,连老太太都说“都是这样过来的。”

明显的是她一边得罪了丈夫另一边种下了恶名。如果她够聪明,就象尤氏一样装糊涂;如果她十分甚聪明,就如同她婆婆一样帮助丈夫找小老婆了;而如果她真的绝顶聪明,她就能安全丈夫的心而不必再生事端。

结果她什么也做不了,而是害了丈夫身边的人,为自己种下了罪孽也在丈夫的心中种下了仇恨。

如果说黛玉的含酸让人怜惜的话,凤姐的泼醋就让人心胆寒了,鲍二家的死了,尤二姐死了,她为了将自己的爱情和姻婚继续下去,不惜走在别人的白骨上。

在这一点上,她是很傻的。如果自己拴不住男人的心,害死了一个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来的,世界上的女人多得很,而对男人的诱惑更是无穷无尽的,她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的丈夫身上而不是放在害其他女人上面,也许她的结局就不会如此的悲哀吧。

她在害死情敌的同时也失去了丈夫的爱,她值得吗?在维护爱情上黛玉用了眼泪和生命而她动用了权力和仇恨,所以她就终失败了。



其四:归宿


凤姐的结局如何原著上没说,我想她会去的很悲凉的。她的身体不好,她的积恨过多,她的欠帐无数,她的心气过高,如果一旦事发,第一个倒霉的人一定是她,而第一个害她的人应该就是她一生以为依靠的丈夫。

凤姐是一头冰山上的凤凰,她站得那么高,那高处又那样的寒冷,周围竟无一人可以依靠!

想想富贵时人人享乐,遇难时各自逃脱,想想那首飞鸟各投林的诗与其说整个家族的写照则更象是凤姐悲惨命运的箴言,真的到了那一天大家都是那么的无辜都有理由可以逃走,而无处可逃又无人可以商量的只有这个可怜的凤姐了。

当然她草管人命也是罪有应得的,但是她所怕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整个家族的衰落,是丈夫无情的休弃,是美丽一点点被病魔蚕食。她应该是在惊与气,羞与恨中死去过。

传说中说凤凰可是涅磐,可以死而复活,得到永生。不知道她是不是传说中的那种凤凰呢?


常常觉得她就象武则天的另一个缩影,只是她真的没有武则天那样天下无双的本事罢了,于是便觉得做一个女人万万不可过于霸气,过于聪明。

——因为我们的面前始终站着美丽而聪明的凤姐。









蹲票 8#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20:28 | 只看该作者
评点金陵十二钗——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闺,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金陵十二钗”排第二。《十二钗正册》给她的赞语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闺,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按照这段赞词,她应该在二十岁榴花开放之月发迹;在三奶妹中福份最高,但必死于虎年兔月。

元春是贾政王夫人的长女,因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初作女史,后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表面虽然尊荣已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被终身囚禁深宫的女囚。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耗费巨资,赶修大观园。但一旦家人见面,却被无穷的礼教隔绝,亲生骨肉成了莫然其妙的奴主关系,连老祖宗贾母也要长跪磕头,除了相抱痛哭之外没有别的话说。元妃为了安慰老祖母和母亲,才忍悲强笑地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走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着不禁又哽咽了起来。他们用全部感情的代价换取了虚假的荣华。
元春病逝于卯(兔)年寅(虎)月,年四十三岁。


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评点金陵十二钗——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金陵十二钗”排第三。她是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虽然是庶出,从小受到贾母的宠爱。在所有贾府姐妹中数她最有眼光,最有胆略。是她第一个揭露了贾府内部的矛盾:“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是她第一个预感到了贾府的危机:“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也是她第一个在大观园动手打人。荣国府大太太邢夫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仗势欺人,奉命来大观园各院抄检,别人敢怒不敢言,探春抓住她对自己不敬,当即狠狠给了一巴掌。但她也有自己的痛苦,自己既是庶出,生母又不争气,只好认王夫人为生母,以九省统制王子腾为娘舅。后来贾政任江西粮道,将她许配镇官运亨通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为妻,从此骨肉分散,天各一方。一切都应了《十二钗正册》的赞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

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评点金陵十二钗——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金陵十二钗”排第四。《十二钗正册》给她的赞语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从赞语看,湘云虽然生在富贵人家,然而并无幸福的童年,也没有理想的结局。

史湘云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她在襁褓中时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史鼎委迁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让她四处漂泊,将她接来贾府,和其他女孩儿一起住进大观园。

湘云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最为完美的少女形象,几乎没有缺点。她为人直爽,性格开朗,快人快语,才气过人。第五十回写争联即景诗,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一连数十句,湘云毫不示弱,直至自己笑弯了腰,伏在宝钗怀里,才算收场。林黛玉半真半假地说:“你也有才尽力穷这时!”

史鼎回京,湘云回史家居住。嫁得一个性格温顺、才貌双全的丈夫,却又得了不治之症,一切又重归幻灭。因为她叫湘云,所以说:“湘江水逝楚云飞”。


襁褓中,

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

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

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何必枉悲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4:33:43编辑过]
挂票 9#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21:30 | 只看该作者
评点金陵十二钗——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金陵十二钗”排第五。《十十钗正册》给她的赞语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书中说她是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入寺都不济事,最终自己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当时十八岁,

文墨极通,经典极熟,模样极好。贾府为了点缀大观园,修盖栊翠庵,聘买得十几个小尼姑、小道姑,下请贴将妙玉接来,聘为庵主。

妙玉年纪轻轻,但天性孤傲怪僻,连林黛玉也被看作大俗人,因为她喝不出五年前收取梅花上积雪所泡香茶的滋味。她用极珍贵的明代五彩小盖盅给贾母倒了一杯茶。贾母喝了一半后递给旁边的刘姥姥。因为刘姥姥用了这个茶盅,妙玉便令人留在外面,准备丢掉。但愈是孤傲怪僻,命运却愈是捉弄她,最后被一伙强盗用闷香熏住,劫往南海。既然落到了海盗手中,她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了。这就叫“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见人是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安排自己的。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

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

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评点金陵十二钗——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金陵十二钗”排第六。她既是贾府的千金,更是恶狼口中的食物,《十二钗正册》上画着一条恶狼,追扑一位美女,大有把她撕碎吞噬之势。几句赞语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她是贾府这个世代豪门作为代价付出的第一个牺牲品。

迎春为贾赦之妾所生,虽然聪明美丽,但生性软弱,随人摆布。贾赦因欠了世袭指孙绍祖的五千两银子,不顾贾政的反对,坚持将迎春嫁了过去,名为择婚,实则抵债,迎春来到孙家,遭到孙绍祖的种种虐待,不到一年,被活活折磨致死。


中山狼,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评点金陵十二钗——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金陵十二钗”排第七。《十二钗正册》给她的赞语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三春,指她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之女,在贾府用春字名的姊妹中年纪最小。她年龄虽小,但天性孤僻执拗,她认定要作的事谁也别想更改。她从三个姐姐的结局中得到了教训。大姐元春,身为贵妃,荣华享尽,但天不假年,早离人世。二姐迎春,逆来顺受,万事随人,被活活折磨致死。三姐探春,有胆有识,精明能干,被远嫁他乡,生死未卜。她为保自己,求得干净,决心削发出家。家人不许,她便以死相争。最后达成协议,不落发,不出家,以她原住的房子为静室,带发修行。


将那三春看破,

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

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

地下 10#
 楼主| 土偶 发表于 05-6-8 14:24:12 | 只看该作者
评点金陵十二钗——贾巧儿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金陵十二钗”排第九。她是王熙凤和贾琏之女。这个天生丽质的小姑娘,却生不逢时,碰上贾府没落之际。凤姐既是机关算尽,也看透了人心冷暖,临死前将巧儿托付给了乡妪刘姥姥。不出凤姐所料,她死后不久,贾琏因控望狱中父亲离家,贾环、贾芸等人合谋,骗过王、邢夫人,欲将巧姐儿卖与藩王家为奴,多亏刘姥姥从中保护,将她接到乡,躲过了灾难。史太君势力熏人,即认了刘姥姥这样一个乡间穷亲戚;王熙凤一生记得薄,对刘姥姥却格外开恩,最后竟是刘姥姥救了这“金陵十钗”中最小的巧儿。所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赞词写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这里有因果报应,但更有人生哲理,世途经验。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

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评点金陵十二钗——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金陵十二钗”排第十。李纨是金陵名宦李守中之女,贾政长子贾珠之妻,她也曾凤冠霞帔,显赫一时,鸾帐鸳衾,恩爱一段,但都是镜里恩情,梦中富贵,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离开了人间,人此她带着儿子贾兰寡居。

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人,她青春丧偶,能谨遵妇道,意台“槁木死灰”。她身居膏梁锦绣之家,众口份争之地,从不争肥拣瘦,惟知侍亲课子,闲时陪伴小姑们针黹吟诵。她是亡夫的贤妻,稚子的良母,受姑叔尊敬的寡嫂。《金陵十二钗正册》写她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因李纨于春风得意时梦一样完结了她的全部幸福。”


镜里恩情,

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讯!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

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评点金陵十二钗——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畔开端实在宁。



“金陵十二钗”最末一位。她是宁国府世袭三品威烈将军贾珍之媳,贾蓉之妻,生得苗条纤巧,情性温柔和平;既有宝钗的鲜艳妩媚,又兼黛玉的袅娜风流。是荣宁二府的第一美人,也是贾家老少男儿寄情荡意之所在。她是美的天使是是情的化身,《正册》给她的赞语说:“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畔开端实在宁。”意思是说,秦可卿是个极易为情动的女子,谁对她有情她都可以不加拒绝。大到她的公公贾珍,小到她的叔子宝玉。她虽然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但谁也说不清她究竟与荣、宁二府的多少公子哥儿有来往。贾家的没落从宁府开始,而宁府的没落又在于贾敬的一味好道,家事丝毫不管,基孽根又全在这情字之上。因为秦可卿死,贾珍为她大办丧事,花银似水,不惜耗费全部家财。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