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节的魔鬼在帮助全球冷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快乐无限 发表于 10-1-29 17:16:29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节的魔鬼在帮助全球冷化
2010-1-15 16:04
今年冬天异常的冷。在欧洲,英国正经历着一场近30年来最长时间的寒流,波兰死于严寒的人数已经超过120人;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降雪量创下单次风暴降雪40年最高;而我国东北、内蒙古中东部以及北疆东部气温为零下30℃至零下40℃,内蒙古局部地区在零下45℃以下。在北京,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零下10度的持续严寒已经超越了我们惯有的“暂时性降温”概念……假如你对上个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记忆犹新,那可能会好奇人类这场挽救“全球变暖”的世界性运动还需要如何进行下去?别急,请接着往下看。



要承认,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不是一个严谨的用词,字面上很容易使人忽略它背后的复杂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用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一词来取代之,以表达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的气候与由此引发的各种不稳定天气现象。尽管这个词在我们日常聊天时显得要通俗好用一些。

另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字眼问题,出现在“天气(Weather)”与“气候(Climate)”这两个词身上,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对此的解释比较简明易懂:天气与气候两者的区别是测量的时间跨度,天气是关于大气层在短期内的状态,气候则是关于大气层在长期(几十至百万年以上)内的表现。对应到我们的生活中,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接触到的往往仅是与天气相关的信息,比如电视上看到的是天气预报,而不是气候预报。这一阵子的大雪、低温是天气现象,可以说是异常天气乃至极端天气,但并不能说这是气候变冷。

了解了以上两个魔鬼般的细节,再看有许多人因为亲身体验到短期内的天气变化,而一厢情愿推导出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新观点就不觉得奇怪了。

近一个月以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出现的大范围低温与降雪天气,让太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冲击,于是我们也很快在中外网络上看到了所谓“全球冷化(global cooling)”的言论。其中有一家英国小报《每日邮报》(Daily Mail)甚至使用了“迷你冰河期开始(The mini ice age starts here, 有转载的中文媒体也译作“小冰河期”)”这样骇人听闻的标题,然而内容却是在未理解气候学家莫季布.拉蒂夫(Mojib Latif)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写出的。这篇标题党的报道一出,相信配合了很多遭受寒冻的读者们之身体感受,几乎一夜之间就流传开去。

然而,更为严谨负责的英国《卫报》很快对被标题党拉来撑腰的气候学家拉蒂夫就此进行了采访,他上来的回答便是:“我十分惊讶有人会用我的报告来质疑全球变暖的事实。”原来这位德国气候家在其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过海洋的自然温度变化可能对全球气温形成比预期要大的影响,该研究总结鉴于2000至2010年与2005至2015年这两个十年间的海洋平均温度预计可能不高于1994至2004年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会对全球变暖的效应有所抵消。“现在人们经历的是一种天气现象,而我们(的研究)说的是跨越10年的平均气温,这两者无法进行对比”,拉蒂夫教授最后解释说,“这种自然(温度)变化是并行于人为导致的暖化。有时它有一种降温效应并抵缓暖化,而有时则会加速。”

同样的细节魔鬼导致,关于迷你冰河期的文章引用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北极海冰新闻与分析网页上的内容显得振振有词,“北极夏季的海冰区域自2007年增长了40.9万平方英里或26%”。我于2009年夏天有幸参加绿色和平的北极科考,乘破冰船最远到达过北纬82度以北的北冰洋,一路上极少的海冰与惊人的冰川消融景象仍历历在目。所以好奇心让我径自来到NSIDC的网站,很快找到下面这张1979年至2009年每年九月平均北极海冰区域面积的数据图表(原图文地址),发现小报的论证竟是公然无视了气候学家特意标出的趋势线,接近的年份间北极海冰区域的面积有上下波动(这可以看作是天气与气温波动的体现),而一条蓝色的趋势线清楚地指出了这个30年的下降趋势(长的区间才能用以判断是否为气候的变化)。




再看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对寒流天气的解释:“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负异常是近期气温偏低的成因。简单的说,是格陵兰与其它一些北极地区上空的高气压形态封住了正常应来自大西洋的柔和得多的西南风,并向低纬度地区送去了寒冷的北风与东北风,而同时,这种出现在北极的高气压导致了比正常高出许多的气温出现在北极的部分地区。由于那些地区人烟稀少,现在还无法得到近期北极更详细的天气资料。但我们可以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北极海冰新闻网页上了解一些较新的数据:2009年12月北极海冰区域的面积为482万平方英里,比1979至2000年的12月平均水平低了35万平方英里。

总结一下:

第一. 全球变暖不等同于天气变热
第二. 短期内的天气异常不能直接说明气候变化

了解了这两个气候变化的重要常识,那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了附和特别天气而发出的“新气候变化理论”报道就很难再误导我们。不过话说回来,为了从哥本哈根大会的失败上转移视线,今后各界人士能搞出的花样大概还会越来越多的,大家一起来打假吧。


作者:虞鑫
【绿色和平公众项目主任,来自南京,曾在商业领域从事销售市场与策划工作,加入绿色和平后策划执行过多个公众环保项目。喜欢摇滚乐,曾经的愤青并爱与一切非主流事物交好,相信积极的改变不应是由少数人所决定的事。】

P.S. 本文截稿前看到一条天气新闻,标题是“2009年成为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热年份”,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自己找来看吧。

附上一些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内容链接,供有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 寒流频袭北半球 全球变暖理论被颠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2000年至2009年,最暖的10年(世界气象组织)
- 北极海冰范围持续低水平,2009年为第三最低年(NSIDC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 海平面,北极海冰,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平均气温数据图表一览(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