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幻想文学院

搜索
热门:
查看: 593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球状闪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JORDAN 发表于 04-10-10 17:41:50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慈欣的最新长篇

大家一饱眼福!

沙发 2#
 楼主| JORDAN 发表于 04-10-10 17:42:58 | 只看该作者

附:《球型闪电》的几篇评论(均转自《科幻世界》官方网站) 熬夜看完了大刘的《球型闪电》,照例又是激动一番。本来想努力地写个书评,但发现这可能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但还是要为大刘叫声好。不过虽然下面写的东西不算是书评,但我也努力地按照书评的方式来写,所以下面的文字中不会有很多关于本书故事的描述,大家放心看好了。 在大刘的《超新星纪元》出来的时候,我说过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中国长篇科幻小说的零坐标。自此以后,中国的长篇科幻小说的缘起都要从这本书算起。而《星云》丛书的第一本《天意》虽然打响了头炮,但从水准和反响来看,还不能算是合格而完美的第一步。我想可能是《星云》丛书的编辑方面有自己的考虑,才将《球型闪电》放到了丛书的第二本。但《球型闪电》毫无疑问地是继续达到了大刘的水准,并有所突破。 我记得以前对大刘最集中的批判是他的所有小说中对技术都过于痴迷而忽视了人物的描写。但我想这可能是中短篇所固有的弊病。毕竟在有限的篇幅内,是无法在技术描写和人物关系描写等诸多方面都做到平衡的。起码,在《超新星纪元》和《球型闪电》中,我觉得大刘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都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准。这个水准如果用传统的纯文学角度来衡量的话,也都算是中上吧。而如果用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学的标准来看的话,我觉得大刘已经是目前中国作家中最具有商业潜力的了。 注意,我没在上面的话中加“之一”这样一个暧昧的修饰。因为,在目前流行炒作的文学圈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什么什么书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以此作为市场成功的标志。那么,如果中国现在的电影制作力量和电影市场能力达到了可以改编科幻题材小说的水准,那么大刘就可以在家等着用点钞机数钱了。 我不想举什么好莱坞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找找看吧,比方说什么《达芬奇密码》、《哈里波特》、《蜘蛛侠》、《后天》什么的,大把大把的现成例子。而在大刘的小说中,尤其是这两部长篇小说中,都具有了非常明显的特点,只要能有合适的环境,就可以成为非常流行和热卖的商业电影题材。如果说《超新星纪元》中的主题对于商业电影来说还稍有点过于前卫的话,那么《球型闪电》就已经基本上完美地具备了大部分商业电影的元素。 熟悉大刘作品的同学都应该能注意到,大刘的小说都非常具有画面感。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大量的段落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分镜头。而相应的视觉元素也是极具吸引力。以《球型闪电》为例,大量的场景都是在目前电影技术可以达到的前提下做到令观众目瞪口呆的地步。比方说球型闪电的实验过程,武器开发过程以及实战中的应用等场景,都会是非常有视觉效果的地方。 而且,作为一部流行或通俗小说,《球型闪电》中包含了爱国主义、爱情、阴谋、战争、动作、情感等等诸多极具张力的戏剧因素,甚至多到了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就要进行大量删减的地步。甚至以往大刘的弱点——缺乏对人物的深度描写,都成了改编电影的一个优点。电影用来表现人物的方式就是动作,不需要主人公在镜头前面自言自语五万字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而在大刘的书中,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描写,但都可以很方便地转换为动作场景。何况,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电影中的重要性绝对已经让位给人物的动作和大场面的震撼了。虽然书中也有大量的技术描写,但作为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牛B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刘的这种潜质在《全频道阻塞》和《中国太阳》中就已经显露出来,而到了《球型闪电》就基本上可以说是成熟了。 既然是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就干脆做个白日梦好了。《球型闪电》如果要改编成电影的话,肯定是要在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上做大的调整,但整个故事仍然是建立在大刘的故事上。作为一个时间跨度非常长、涉及人物非常多的故事,如果要改编成电影的话,就必须要把书中的故事掐头去尾,截取中间一段作为电影故事的基础。那么从那里下手会比较好呢? 我觉得从球型闪电武器的研制开始,到战争结束为止比较合适。当然中间要调整故事的顺序和人物的关系,甚至要删除和添加一些人物以达到电影叙事的流畅。在这个故事中有着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即使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球型闪电也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题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事件和这些事件带来的对立和冲突。而一个从头到尾都可以用事件的冲突来结构的故事,正是好莱坞电影剧本所一再强调的。而在这个故事中,还有着奇妙的人物关系和奇妙的结尾(抱歉我不能说出书中的结尾,这样会影响那些还没有看书的同学们的乐趣,并让他们觉得15块钱无形中贬值),只要电影视觉特效部门能跟上导演的想象力,这将会是一部非常好看,而且剧情和人物都非常丰满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正是最具有商业特性的电影——起码比《十面埋伏》这样充满了无厘头性欲的古代版无间道好看。 这样的电影,不但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好不容易进一回电影院想看点好看电影的朴素要求,也能让更有追求的同学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当然如果有同学想思考更深邃的哲学问题,也差不多能从里面得到点启发。就是那些想看科普电影的人恐怕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里面所谈到的科学问题,基本上和现实关系不大。不过我估计他们看《后天》的时候一样也会失望,因为里面也充满了胡思乱想。 可惜,所有的这些设想,都被中国电影目前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从最基本的成本角度出发,拍摄这样的一部电影,估计成本至少要在一个亿左右,其中大量的钱都会花在视觉特效方面。不是没人有这钱,甚至也不是没人敢投这钱,而是没人能花掉这笔钱。国内的绝大多数导演,基本上还都停留在“青春期性交不充分综合症”的后遗症阶段,在他们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年男人的性幻想和意淫,但我们看不到电影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可以看到花了两三个亿拍摄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甚至还有《无极》,但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花了一个亿甚至八千万拍摄的《球型闪电》。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导演有能力理解科幻题材中哪怕最粗浅的技术和想象力,他们也没有能力利用最新的电影技术来构造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说点题外话,如果大刘能看到的话,希望不要介意。我知道大刘曾经把《超新星纪元》一书送给过冯小宁,我想这可能是一种暗示或希望。但以我的观点来看,冯小宁的电影能力以及他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拍摄出一部真正的科幻题材电影的——说《大气层消失》是科幻片那是给他面子,具体如何大家自有判断。我希望大刘那怕是继续等,也不要将这么好的题材送给冯小宁糟蹋,这是一个科幻迷的肺腑之言。

板凳 3#
 楼主| JORDAN 发表于 04-10-10 17:44:06 | 只看该作者

永恒的玫瑰——我观《球状闪电》

在不熟悉科幻而只是隐约听说过一些科幻皮毛的读者眼中,科幻无非就是外星人、机器人、火星探险、星际争霸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被无数个作者重复了上万次的题材,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甚至生命力,因而很难再吸引读者——不管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科幻的读者——的眼球。所以,那些不了解科幻的读者难免要对科幻发生误会,认为它不过是一些胡思乱想的陈词滥调。每次遇到这样的读者朋友,我都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你们所了解的这些固然是科幻的传统题材,但远不是科幻的全部。科幻有着更广阔的、为你们所从未接触过因而一加接触定会倍感新鲜的题材领域。只不过优秀的科幻作品不多,你们罕有机会看到这类题材的展示罢了。但是最近,有一部作品就为这种新鲜题材的科幻做了迄今为止的中国科幻史上少有的详尽和精彩的展示。它就是刘慈欣的力作——《球状闪电》。 这部作品给予读者的震撼相信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别的不说,单是那电磁学理论、气象学理论以及其他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包括军事科学的理论的细节描写就足以见得作者学识之渊博,功力之深厚。可以说,在近几年来的科幻小说中拥有这种大量、逼真而又切近的纯技术细节描写的作品,即使在长篇小说也是不多的。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是一部真正的硬科幻作品。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显然具有一切文学样式共同的特征,但它又显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就在于它在内容上是科学(包括科学幻想)与文学的结合,或者说是技术理论(包括幻想或带有幻想成分的技术理论)与故事情节的结合。这就使得科幻小说呈现出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即它的主题思想或曰形而上学有两种:一是科学形式的主题思想或曰形而上学。展现宇宙的博大深邃、鬼斧神工、光怪陆离、不可思议、无所不能以及其他种种大自然这位真正“上帝”的一切本质特征;二是文学形式的主题思想或曰形而上学。展现与大自然或科学有这样那样、直接间接关系的人和他们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层次的精神境界。究竟哪一种是科幻小说的本质主题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构成科幻小说这一整体的矛盾的两方面——科学和文学并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技术理论总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它被熔铸进了故事情节之中,成为后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后者在某些情况下的表现形式。在科幻小说中,是找不到脱离了故事情节的纯粹技术理论的。任何一个科幻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决不可能为了写科学而写科学。因而,在科幻小说中,文学因素总是主导着科学因素而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因而,文学主题是较之科学主题更为本质和更为重要的形而上学。 在这方面,我不能同意作者刘慈欣的“科幻观”。他还是想通过作品来主要地展现宇宙的神奇和美感,甚至还想把科幻小说的主要形象定位为“非人”形象。这些想法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将科幻从文学中剥离”的思想的具体体现。试问,如果科幻小说单单是为了塑造“非人”形象,那还要人的形象干什么呢?要想单单塑造“非人”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篇科学论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对这个“非人”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做出理论阐释,而根本不需要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嘛!其实,能展现宇宙的神奇和美感的决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绝对比科幻小说对“宇宙的神奇和美感”的展现来得深刻。如果考虑到便于公众理解等问题,那也可以用科普著作或科学小品来代替科幻小说,因为前两者的通俗程度决不比后者差。作者之所以要创作科幻小说,读者之所以偏爱科幻小说,还是因为我们需要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学主题嘛!古今中外,哪一部科幻小说能完全脱离文学而成为一部赤裸裸的“科幻”小说呢?刘慈欣自己也创作不出这样的科幻小说嘛。因而他在创作中还是要诉诸人物形象,诉诸文学主题,只要他在从事小说创作,他就逃离不了这种创作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以这种思想来观照《球状闪电》,我们就不仅会注意球状闪电这一大自然奇迹的瑰丽,更会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它的文学主题。诚如作者所言,在这部小说中,“纯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几乎消失了”,且战争也“只是一个推远的背景”。所以,尽管包括本书编辑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昂扬的爱国主义”,我却仍然认同作者自己的看法,即本书并不在于至少并不主要在于表现爱国主义。它的主题的真正内涵还是要从人物形象中去发掘。 本书的主要人物形象大约有三、四位,但我想,给大多数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恐怕还是要数女主人翁林云。曾经有很多读者批评刘慈欣的小说总是没有人物,女性形象尤甚。但不知是长篇小说给了作者足够的塑造人物的空间还是其他原因,这回真的不一样了。正如读者所看到的,女主人翁是一个丰满至少是有其内涵的人物形象。在她作为一个量子态的“人”做最后陈述前,她留给读者的主要印象有这么两点:对武器的近乎变态的——至少对一个女性是如此——热衷;我行我素,并且极其倔强固执,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一套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两点搁谁,谁都会认为是非常坏的性格特征。但直到她做完最后的陈述,我们才发现自己错了,我们才真正走进她内心最隐秘的世界,我们才发现她身上最可宝贵的东西。这番陈述留给我们的真的不止是震撼。 正如书中所揭示的,有一些给你带来巨大伤害的东西可能会使你终生远离并厌恶它,也可能会使你像迷恋毒品一样地迷恋上它。后者,比如球状闪电之于作品中的“我”,武器之于林云。林云对武器的偏爱确实是基于一种常人所难具有的童年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美学观。但自从那次西伯利亚之行后,她的观念和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她对武器的执着已经远不是她的童年经历及所持的美学观使然这么简单了,它添了一层精神境界更为高尚的因素——责任,一个军人的责任!可以想见,那个俄罗斯妇女对她的发自肺腑的忠告给她带来了多么巨大的震动并无时无刻地在提醒着她:“那些可怕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落到你的同胞和亲人的头上,落到你怀中的婴儿娇嫩的肌肤上,而防止这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前面把它造出来!”这时,她对武器制造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表现出的诸如“我行我素”、“倔强固执”这些心理特点的内涵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为满足自己近乎变态的心理欲望和美感,而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里生活着的花朵般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了自己军装上的肩章和领徽!她从此明白了自己脚下走的“这条本不该女人走的人迹罕至的路”的意义。想到这里,我们就不会为她猛拼一死也要坚决进行宏质子核聚变试验而感到奇怪和惋惜了——她尽到了一个军人的责任!球状闪电就是以西伯利亚之行为界限的前后两个林云的思想观念及其变化的见证者。林云最初追求球状闪电固然有军人职责的因素,但更有心理欲望的因素;但后来,她完全是为了一份守土为国的责任在锲而不舍地从事球状闪电武器项目的相关工作。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是,她生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虽然使自己的祖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但也为祖国赢来了胜利与和平。量子态的她可以“安息”了! 丁仪照片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林云的笑容是那么美,她为自己默默祝福的人们送上的蓝玫瑰是那么美,没有人不会为这美而感动地涕泪横流。她仍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我们看不见她,她却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看着她用生命呵护和用死亡拯救的祖国。她在另一个未知世界终于可以卸下人世间的重担而找回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最本真的东西了。愿她永远做“幽静港湾中”那“一片小小的孤帆”。 刘慈欣的这部作品除了探讨了“责任”这一主题,还反映了战争观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长篇科幻小说,很富有中国特色。也许中国科幻真的就要迎来辉煌的那一天了,我们期待着……

马扎 4#
孤独な羽根 发表于 04-10-14 18:12:28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不过.........这东西本身硬伤看的让人想笑,BL把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常识都搞错,全频段电子干扰连声波都放出来了...........而且大刘根本没搞清楚“观察者”这个概念............... 就是坍缩函数那个。这个实在是太明显了......................... 换句话说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那墓碑上的提示核聚变速度的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后面的情节就更不必说了............到后来索性量子人都出现了,更寒,虽然是情节所需,但那部分的确是太夸张了一点............... 我的意思是硬伤存在无所谓,但是影响到情节就实在寒了............不过话说回来,人还不能被大炮打上月球呢............

草席 5#
法象天地 发表于 04-10-15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好象很深奥...值得看吗?
地板 6#
孤独な羽根 发表于 04-10-15 22:38:5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吧.....有那时间不如看田中的东西.....
站票 7#
法象天地 发表于 04-10-16 13:15:25 | 只看该作者
那还是银英优先....
蹲票 8#
飞飞虾 发表于 04-10-16 13:32:0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还是可以的
挂票 9#
 楼主| JORDAN 发表于 04-10-17 17:11:1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已经很好了

“如果你到科幻里找学术上的错误,你算是来对地方了”

如果你想看那样的书,建议你别看科幻了

地下 10#
孤独な羽根 发表于 04-10-17 17:26:42 | 只看该作者
至于硬科幻中出现的硬伤,我觉得很正常,大刘自己就写过一篇相关文章提到科幻中硬伤的分类。大致简单介绍一下分这几种: —————————————————————————————————— 1、疏忽硬伤:这类硬伤都是由于作者粗心马虎所造成的。 2、知识硬伤:这是科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硬伤,是作者的知识水平所致。 3、背景硬伤:对这类硬伤作者在写小说时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因为这种硬伤是故事赖以存在的条件,否则小说就没法写了。这样的硬伤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 4、灵魂硬伤:它幻想的是宇宙规律,并在其上建立一个新世界。 综上所述,出现疏忽硬伤,格杀勿论;知识硬伤,指出来,给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再学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伤,装着没看见;灵魂硬伤,您很幸运,这是最棒的科幻了! PS:他描写的军人,尤其是技术军人,在外行人眼里看起来也许还象那么回事,但是在我看来简直肤浅的可怕。他只按照自己定义的“崇高”“牺牲”啥的塑造了一群木偶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