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波特风靡世界,引得各色人等心跳眼热。在哈利·波特创造出的商业奇迹的吸引下,他们纷纷粉墨登场、跟风抢戏,甚至喊出了“干掉哈利·波特”的口号。问题是挂上“哈利”的羊头就可以卖掉自己的“类哈利的狗肉”吗?仅仅靠着幻想就可以写出优秀的魔幻作品吗?
今天的世界,色彩越来越丰富,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应有尽有。
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平庸乏味,人们面对五彩缤纷、光怪陆离,越来越少激动叹息,还有眼泪。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神奇、魔力,越来越需要幻想和刺激,这都不需要我拿出什么证据。
于是,就有了《哈利·波特》。这个额头上有着闪电疤的英国小男孩,带着神奇的魔力、想象力和幻想,来到我们中间,充当起给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子添油加醋的使命。《哈利·波特》的成功几乎是早就注定了的,所以看上去他的成功是那么轻而易举。这也就难免有人心里有醋意,有冲动。于是就在这个预热到沸点的《哈利·波特5》中文版出炉前后,在图书市场上,各路诸侯都祭起了“哈利·波特”的大旗,或者说挂起了“哈利·波特”的羊头,卖起了自己的“狗肉”。
这本来没什么,但有意思的是,这些“狗肉”们几乎一致地打出了这样的一个旗号:比拼哈利·波特,我们不比哈利·波特差等等。甚至在非公开的场合,他们表达了这样的冲动:干掉哈利·波特。事情到了这样的时候,就开始有点意思了。
谁要干掉“哈利·波特”
我们先来看看想干掉“哈利·波特”的杀手阵容。
1993年夏,在韩国一个名叫“SUMMER”的网络聊天室,毕业于汉城大学机械设计系的青年工程师李愚赫,将自己创作的‘退魔录’片段挂上网络,立即引起轰动,人气暴涨,整个聊天室也变成了‘退魔录’的房间。1994年,《退魔录》前七卷由汉城DULNYOUK出版社出版,引起强烈反响,几乎形成举国争读的场面,以致有读者说,他活着,就是为了等待下一本《退魔录》的出版。
这就是号称韩国“哈利·波特”的《退魔录》的成长史,在对哈利·波特的围剿里,它的姿态还是比较低调的。而来自法兰西的《魔眼少女佩吉·苏》就没那么客气了,他直截了当说自己是“哈利·波特的妹妹”,而且市场的定位就是要和“哥哥”叫一板。在哈利·波特出现三年以后,法国的著名出版商PLON也以大投资大制作跻身于这个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高薪请出法国当代文坛最伟大的故事大师、被称为“法国的斯蒂芬·金”的著名畅销小说作家塞奇·布鲁梭罗以哈利·波特为目标,为读者创作的神奇魔幻故事。
如同《哈利·波特》和《鸡皮疙瘩》一样,《魔眼少女佩吉·苏》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的现象,作者以其擅长魔幻小说出人意表的手法,将诗一般的故事与当今青少年喜爱的超自然类型进行了结合,故事中很少血淋淋的打杀场面,只有无限的想像与紧张的悬念。《魔眼少女佩吉·苏》在法国刚一上市即引起了喧嚣,评论界对于这部作品的出版是一致首肯,好评如潮。法国GARAT杂志说:“哈利·波特的妹妹登场了!……
哈利·波特这块肥肉,还真是让人垂涎欲滴。中国的出版商也没闲着,他们也搞出了自己的“哈利·波特”,加入了要干掉“哈利·波特”的“杀手”阵容。一个刚刚九岁的小学生阳阳写出了中国的哈利·波特《时光魔琴》,至此对哈利·波特的“围剿”完成了。
凭什么干掉“哈利·波特”
如果说哈利·波特的流行和热销,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某种空洞需要填补,那么这么多“类哈利·波特”的出现,就意味深长了。我们都知道,如果哈利·波特没有这么畅销,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利益的话,那么这些“干掉哈利·波特”的鼓噪就是笑话了。问题是只是一味鼓噪着“干掉”就真的能干掉吗?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你凭什么?这里我们就把中国“哈利·波特”《时光魔琴》拿出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幻想文学作品中幻想旅程的开始的设计和描写很重要,这是读者进入你的幻想世界的入口。可以说,对这一过程描写的好坏往往可见出作者的功力。《时光魔琴》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开始呢?它简单地选择了一把具有魔力的小提琴,即凭借身外的物质的魔性或曰神力,带着主人公高吉拉误入唐朝、钻入地心世界、登上卡特星球,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则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带着我们和哈利·波特一起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将信将疑地向9和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冲去,“但是他遇到了麻烦——他弯腰趴在手推车上,向前猛冲——眼看离栏杆越来越近——仅一步之遥,他已无法停步——手推车也失去了控制——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继续朝前跑……他睁开眼睛。”“一辆深红色蒸汽机车停靠在挤满旅客的站台旁。列车上挂的标牌写着:霍格沃茨特快,十一时。哈利回头一看,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边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他成功了。”整个描写细腻而紧张,两个空间的衔接相当神奇。其实,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幻想作品,它的成功因素并不止于想象力一项,此外还有好些重要条件,譬如作者的人生经验、情感深度,以及表现的技巧,等等。与此相关,优秀的儿童文学对读者的作用也不止是吸引,至少还该有感动。举个例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最后一章,哈利不明白奇洛和伏地魔何以杀不死他,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解释说:“你母亲是为了救你而死的。如果伏地魔有什么事情弄不明白,那就是爱。……被一个人这样深深地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永远的护身符。”读到这里,很多人(甚至成年人)都像哈利一样流下了泪水。书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之间争争吵吵却又坚不可摧的友谊,同样让我们感动。而这一切,在《时光魔琴》里,几乎是找不到的。《哈利·波特》的风靡一时似乎给幻想作品的生产填加了催化剂,中国的书市上很快就冒出了一大批“幻想文学”,这让你不能不惊叹商家“跟风制造”的速度,但其文学含量到底有多少呢?简单地说就是你要“干掉哈利·波特”,也得拿得出点真“功夫”来呀,叫嚣管什么?
哈利·波特被“干掉”以后
我们在我们的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对神奇、魔力、无边无际想象飞翔的热切向往。我们沉浸在7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世界里的感动,说到底和今天的孩子们对哈利·波特的热爱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是什么样的时代里,都需要这样在幻想中飞翔和歌唱,我们什么时候也都需要来自书籍、故事的激发。
在这里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哈利·波特被干掉了,但取代他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魔幻文学作品,才能养育我们日渐干枯麻木的心灵?也许我们的出版商们、作家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真正“干掉哈利·波特”,而不是跟在他的后面,跟风叫卖连他都不如的什么魔幻作品。这个要求高吗?
来源:SOHU专题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