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幻想文学院

搜索
热门:
查看: 799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次那么清楚的了解我的家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荩予 发表于 05-7-13 21:51:1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州《山海台州》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9日 16:12)

  山海台州

  编导:王宝成 摄像:郑斯宁

  2001年元月一日清晨,浙江省台州境内的括苍山顶聚集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数万民众。6时42分54秒,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括苍山上时,人们沸腾了,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内地见到的第一缕曙光。几十秒后,括苍山东面的海滨石塘镇也沐浴到这缕温暖的阳光。这两处中国内地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都在浙江省台州市境内。那么,台州在哪里呢?

  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北面是绍兴、宁波,南边是温州,西面连接金华和丽水,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台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经济繁荣,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

  作为城市,台州是1994年才在中国的地图上标出来的圆点,距今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走在台州的大街上,你看不到一座陈旧的楼房,一条古老的街道,路旁的高楼是新的,熙熙攘攘的商场是新的,甚至有人说大街上的路灯,从安上后还没有更换过。但是翻开历史这部大书一查,台州这个名称竟然有了近1400年的历史。

  台州的“台”字,读一声,在中国的城市里,只有台州才有这个读音,其他的如邢台市、台北市、台湾省,都读二声,发“台”音。

  台州独特的名称来自境内的一座大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第一个宗教派别的地方。唐朝时期,由于天台山的名气大得不得了,朝廷就把这个州改称台州了。

  让天台山名扬天下的人中,不能不提到东晋时期的章安县令孙绰。

  孙绰来台州,公务之余,游览了章安北面的天台山,写下了他的成名之作《天台山赋》:“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孙绰的这篇《天台山赋》,奠定了他东晋散文大家的地位,据说孙绰也很得意这篇文赋,曾自信地对他的朋友说,如果把我这篇文章扔在地上,一定会发出金属一样的响声。他的朋友半信半疑地读过后,连声称赞文章果然掷地有声。

  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不久,孙绰带着他的《天台山赋》参加了王羲之召集的兰亭聚会,也许是那次文人麇集的会稽之约,孙绰的《天台山赋》才借着曲水流觞的醉意,坦坦流传开来。

  孙绰的《天台山赋》,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300多位诗人沿着孙绰的足迹来到台州,写下了5000多首诗歌,在这些人里,不乏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寒山子这些著名的诗人。

  在这些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把文人笔下台州大山的壮美,化作博大深奥的宗教哲学,他就是灌顶和尚。

  灌顶和尚的父亲比孙绰晚生了两百年,也当过章安县的县令,这位县太爷对两个世纪前的前任极为崇拜,教他年仅五岁的儿子背诵《天台山赋》。谁知这孩子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爱上了天台山,后来干脆上山拜到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门下,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他继承智者的衣钵,成为佛教天台宗的五祖。灌顶和尚整理了号称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的佛经典籍,主持修建了国清寺,从而奠定了天台山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

  时间又过了一百五十年,一位叫思托的台州僧人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天台宗的经典从此传入东瀛。又过了五十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到天台山求法,回国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不久,天台宗又传到了韩国,成为这两个国家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

  台州境内多山,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自北向南,三座大山像一把圈椅把台州团团围住,只把它的东面留给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台州自古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据说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到永嘉上任时,借道台州,因山路杂草丛生,崎岖难行,就雇了一百多个民夫沿途砍烧荆棘灌木,劈石开路,因此惊动了台州地面上的大小官吏,以为是盗匪前来骚扰,连忙派兵清剿,双方接触后才知道发生了误会。

  高山虽然挡住了台州与外界的联系,但是这片清幽的土地仍然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翻开台州的地方志,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宋年间来台州做官的,许多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朝廷大员。难道说这些人也是贪恋台州山水的秀美,自愿来到这里享受清闲的吗?

  事情绝不是如此,在皇帝眼里,当时的台州还是个遥远荒蛮的地方,朝廷里的大员得罪了皇上,就会落个流放台州的下场。那些遭贬的官员身心焦虑,步履蹒跚,被押解的士兵驱赶着辗转数月,才从中原来到台州。然而,正是这些面容憔悴的贬官和身体疲惫的文人,才创造了台州历史上一代灿烂的文化。

  1994年,台州市从古城临海迁到椒江南岸的平原地区。现在台州城区下辖椒江、黄岩、路桥三个行政区,新的城市处处散发出勃勃的朝气。

  今天的台州,早已不是交通不便的蛮荒之地,黄岩机场每天都有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飞机,两条高速公路在台州交汇,称为国家交通动脉的铁路正向台州延伸。

  位于椒江出海口的海门港,岸线平直,水域开阔,是一处具有潜力的国际性港口。港区建有各类码头81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出出进进。

  在喧闹的海门港北岸,有一个名叫章安的古镇,一千多年前,日本的最澄和尚就是从这里沿江而上,到天台山求法的。如今,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还能听到灌顶和尚背诵《天台山赋》那稚嫩的童音,看到镇外椒江两岸如林的船桅。

  有一年,章安港的帆篷和桅杆非常密集,还有不少吴国的士兵出出进进,当地的人猜测,聚集了这么多船只和军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黄龙二年,就是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魏温、诸葛直远渡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当时出发的时候有很多的船只,而且有甲士万人,当年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这个远渡夷州,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最先交往的一个史实。

  这个港口还停留过日本、韩国派遣中国留学生的船只,停留过中国驶往海外的商船,在唐宋两朝,章安港是中国与海外交往的重要纽带之一。

  当年椒江的水位很深,双桅的大船在丰水期可以沿江而上,直达上游一个叫皤滩的码头。浙江西部乃至江西、安徽等地的货物,就是从这里下船改走旱路,发散到内陆各地的。清朝康乾年间,皤滩成为官盐的转运中心,每年经皤滩销售的食盐就有60万公斤。

  皤滩成为台州的水陆大码头,每天来皤滩的商人都有数百人,因此镇上的客栈、钱庄和各类商铺,沿着这条鹅卵石的古街绵延了一公里多。

  上个世纪中叶,随着台州通往内地公路的修通,皤滩渐渐沉寂下来,只有一种工艺在小镇上没有伴随商埠的寂静而消失,这就是针刺无骨花灯。

  据说无骨花灯源于唐代,当时为了庆祝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皤滩的商人挖空心思争奇斗巧,发明了这种花灯。这种花灯不用扎制骨架,而是用绵纸反复糊裱而成,花灯表面上的图案,是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刺成的。制作这样一盏小小的花灯,就要一个手法娴熟的姑娘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每年台州的元宵赛灯会上,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都是最抢眼的。难怪它在第四届国际博览会上刚一亮相,就迎来好评一片,还荣获了博览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针刺无骨花灯发源于唐朝,有人说台州的文化也只能追溯到唐朝,这缘于一位叫郑虔的广文馆博士。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一不小心触怒了皇上,被朝廷放逐。临走前朋友杜甫写诗为他送行:“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表达了诗人对郑虔此行的担忧。从长安到台州,郑虔拖着孱弱的身体整整走了三个月。那时的台州史籍上称“民风未开”,“文教未兴”,一下子来了位相当于今天研究生院院长的大学者,自然是天降的福气。郑虔也不客气地表示:教化之责,吾当任之。他把一个学馆办得红红火火,以至于有人称他是台州文化的开山鼻祖。

  从郑虔之后,台州开始了创办书院的历史。到宋朝时,台州的书院办得连朱熹老夫子也啧啧称赞,并把他的儿子送到台州的桐江书院读书。

  唐朝以前的台州,真的是一片文化沙漠吗?两年前,台州的仙居县有了一次惊人的发现。

  2003年4月份的时候,当地的农民也就是这个中央坑村农民向我们历史文化研究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说这块石头上有字刻在这里。这是古越族的文字。根据曹先生讲,古越文字在文字上有记载,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那么这次发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

  同期:台州仙居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朱炳火

  距今两、三千年前,古越人生活在今天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汉时期,古越人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他们曾经创造过的文明,大多被漫漫的历史烟尘所掩盖。许多文化学者花费毕生精力研究古越文化,但是收获不大。就在我们拍摄结束时,一位农民又来找朱炳火,说在他家的田地里,又发现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朱炳火立即跟随农民来到他家的田里,看到了那块痕迹奇怪的石头。最后,朱炳火决定把石头拉回县里慢慢研究。

  发现古越文字的仙居县有个美丽的名字,是这里环境清幽得到的口碑,还是地处大山的人们为了表达一种美好的向往,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听说了一个美丽的传奇神话故事。

  相传本地有一户人家,受到仙人指点,从深山里采来仙药,全家人服用后体轻如燕。就是家里的鸡犬,也因为吃了剩下来的药渣,随他们飞腾而去。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后来,宋真宗听说了这个故事,就为这个县改了名,从此仙居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在台州,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宋朝皇帝起的名字,这个地方就是路桥。

  相传靖康年后,金国的大军威逼杭州,宋高宗赵构逃到台州避难。恰逢当地大雨滂沱,高宗皇帝的马因道路泥泞多次滑倒。当地的百姓冒雨架桥,才使宋高宗平安上路。高宗问身边的地方大员,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大员连忙回答:还没有名字,请皇帝赐名。宋高宗略一思索,说道:桥即路,路即桥,就叫路桥吧。

  从南宋时起,路桥就已经成为一处商业古镇,当年上千家商铺、酒楼、茶肆、旅店沿着十里长河两岸林立,“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

  二十世纪初,路桥有一位叫郏道生的老人,在路桥开办了第一家纺织工厂。由于当时各大城市正提倡国货,郏道生又善于管理,所以他的纺织工厂发展很快,到三十年代中叶,郏道生已成为中国知名的民族实业家。后来由于连年战乱,路桥渐渐衰落下去,郏道生实业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或许台州人骨子里就有经营实业的传统,在沉寂了五十年后,台州又赶上了一次飞腾的年代。今天的路桥桥虽然少了,但是路却更宽了,更长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路桥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成为浙江东部的商业贸易中心。

  台州沿海地区的渔民,一家一户造不起船时,就几个人联手,投资入股,合伙造船出海,赚了钱按股按劳平分,当地人称“打硬股”。1983年1月,他们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打硬股”的方法,用在了合伙办工厂上。

  这是一家台州常见的工厂,每年生产各种皮鞋3000万双。二十年前,这家工厂延续了“打硬股”的传统,在中国注册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同期: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保安部 陈云清

  二十年后,这家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两亿多元的现代化企业。

  像这家鞋厂一样,台州的工业企业就是依靠农民“打硬股”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台州特色的道路。如今,在中国百家大企业排行榜上,台州的钱江摩托、吉利汽车、苏泊尔电器、飞跃缝纫机赫赫有名。

  有人说,台州的发展得益于台州人的硬气。台州人就是凭着办事坚决果断、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这种硬气的认同。就是2001年元旦那次迎接第一缕曙光的庆典,也是台州人靠硬气争下来的。

  郑金忠,台州市气象局的一名工程师。1999年,国内一家权威天文台公布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着陆点是台州海滨的石塘镇时,他感到这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连夜查找了括苍山和椒江气象站二十多年的日出观测记录,得出了括苍山顶日出时间要早于石塘镇的结论。

  郑金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大学同学杨齐聪,为了证实郑金钟的推论,杨齐聪开始搜集中国内地东部地区临海山峰的气象资料和进行繁杂的计算。

  2001年1月1日,在台州的石塘海边和括苍山顶,同时举行了迎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庆典,山与海在此时此刻紧紧联系在一起。台州人自豪地说:这叫山海同光。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沙发 2#
 楼主| 荩予 发表于 05-7-13 21:58:25 | 只看该作者

台州《巍巍临海》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9日 16:18)

  这是一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城砖,千万块这样的城砖筑起了一条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千百年来,在长城的内外一直上演着战争与和平的故事,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存、进化、发展的历史见证。现在,长城堪称中国的名胜之首,每天它都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

  这还是一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城砖,千万块城砖筑起的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浙江台州临海市,现存的5000余米城墙依山就势,俯视大江。

  从唐朝设置台州开始,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临海作为台州府、台州路的所在地,一直是台州政治和文化中心。住在这座城里的人们早已看惯了与他们朝夕相伴的高大的城墙、雄伟的城门,直到十几年前,一个叫黄大树的临海人在偶然间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黄大树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20多年前,他和自己村里的一些人组成了一只建筑施工队外出打工,经过20多年的创业打拼,现在他已经是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大约从1990年开始,已经维修过全国很多古建筑的黄大树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家乡的古城墙。当时,临海的古城墙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很残破,黄大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城墙修复,为此,他走遍了临海城墙的各个角落,并且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黄大树没有想到,他的发现居然使临海古城墙和北京的明长城有了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人,在台州、在临海他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而戚继光一生的辉煌可以说就是从抗倭,从台州开始的。

  中国的元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4世纪左右,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在诸侯割据的战争中失败了的日本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这些人在历史上称为“倭寇”。

  到了明代,浙江沿海地区成为倭患最为严重的地区,史称:“东南半壁,几无宁土,岁无宁日”,而台州由于海滨平原地势平坦、滩涂伸展,易于登陆,所以当时又成为浙江倭寇侵扰的重灾区。

  公元1555年,谭纶出任台州知府,第二年,戚继光来到台州任参将,这一年戚继光28岁。

  当时,台州府所在地仍是临海,但历经千年的城墙已经十分破败,面对这种情况,戚继光首先修复了大部分城墙,作为抵御外来入侵的重要依托。

  同期: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馆长 徐三见

  嘉靖四十年最大的一次抗倭的战争,就是在这里城墙外面的花街.现在距这里也就是五公里吧,开始打倭寇最后没有打进来。戚继光把他们引到白水洋那里去,最后把他们全部消灭了。明代的王士性记载,他说我们这个台州城。就是临海城三面邻水,就是围江。一面是抱着这个山,形势非常险要。所以历史上一般人都攻不进来,应该说是固若金汤。

  虽然有着高大的城墙,但让戚继光没有想到的是在抗倭的斗争中,临海三面临江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致命的弱点,因为来自海上的倭寇可以从入海口沿灵江长驱直入。如何能及早发现倭寇的动向呢?戚继光绞尽脑汁,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对城墙进行了改造,也正是这种改造,在四百多年后才使黄大树把临海的城墙和北京的长城联系了起来。

  敌台也称敌楼,是跨城墙而建的墩台,一般高出城墙之上,从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的明长城上的空心敌台就是戚继光修建的。在黄大树把临海城的情况介绍给北京的专家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双层敌台是戚继光在北方长城中首创的,而实际上,这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斗争中积累的修城、筑城的经验。

  这个发现使黄大树十分激动,因为作为临海人,他最崇拜的人物就是戚继光。所以,他带领施工队,用了几年的时间,精心修复戚继光曾经修建过的临海古城墙,让这座渗透着戚继光智慧的城墙依旧能够巍然屹立。

  “临海”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公元2世纪的三国时期,当时的孙吴政权在这里设置了临海县,公元257年设临海郡,到唐朝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台州府的所在地。而“临海”的得名,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因为这里位于东海之滨,所以取“东临大海”之意。虽然今天的临海城区距入海口还有几十公里,但从古至今,临海所辖的地区都一直延伸到大海边。

  在古代,一贯注重农耕的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感情并不深厚,漫长的海岸线没有给台州人带来多少机会和财富。尤其是到了明代,打破台州人平静生活的威胁又都是来自于海洋。所以在明朝初年,台州就已经设立了专门用于海上防卫的卫所。

  在中国,有很多城市都是由卫所发展起来的,大的地方如天津卫、威海卫,小的地方就像这个叫桃渚的小镇,在五百多年前,桃渚和台州四周相继建起的众多卫所,连贯起台州府城外的另一座防御堡垒。

  丁小平是土生土长的桃渚人,她的家就在这个小镇上,而她的工作就是为来到这个小镇上的游客作导游。

  虽然一直生活在桃渚,但小镇平静的生活已经使丁小平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弥漫的战火硝烟,她每天走过的每条老街,她经常带领游客登临的古城墙都曾经留下过戚继光的足迹,这座小城就是根据抗击倭寇的实战要求来设计的。

  与临海的府城不同,倭寇在这里可以直接登陆,在戚继光之前,明朝的军队曾多次在桃渚和倭寇展开激战。但由于桃渚的防卫简陋,明军的士气又很低落,所以这里经常被倭寇攻破。

  公元1439年,倭寇又一次大举登陆,在这里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并进一步威胁到内陆的安全,这使得大明朝廷下定决心要在这里修城筑垒,在当地百姓的热烈响应下,一座以石头为城墙的堡垒诞生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众志成城。

  到公元1559年戚继光为了抗倭来到桃渚的时候,桃渚城的城池已经破败,戚继光一方面动员老百姓修建城墙,另一方面,他以军事家独到的眼光在桃渚城的东西两个角上各建了一座敌台。

  戚继光曾写过一首诗,诗中有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紧邻大海的桃渚所,一直到60公里外的临海台州府城,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将领们就是在这样的雄心壮志中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沿海防御堡垒。

  在多年与倭寇的斗争中,戚继光已经认识到,抵御外来的敌人仅靠石头的城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招募了三千名矿工和农民,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组成了一只训练有素的“戚家军”。

  同期:台州市椒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王及

  戚继光到了台州以后,为了适应江南水田地区对倭寇的作战。所以他创造了一个阵法叫“鸳鸯阵”。这里是“鸳鸯阵”的模型,我们看,前面的是队长。指挥一个小队的作战,队长的后面是两个排手。排手的作用主要是阻挡敌人,从正面射击的箭和枪弹。排手的后面是两个狼筅手,“狼筅”是以毛竹制作的。前面装上矛头,

  利用毛竹枝。这样倭寇碰到的时候就戳那个倭寇,缠上倭寇的衣服,把他顶到水田里面去。顶到水田里面去以后,它就充分发挥长兵器的威力,这个狼筅手后面是四个长枪手,可以远距离地攻击倭寇。

  在长枪手的后面还紧跟着两名持短兵器的士兵,他们可以近距离地攻击敌人,最后是一名火夫,这就是由十二人组成的“鸳鸯阵”。这种阵法既有利于杀伤敌人,又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根据战斗情况将几个小队快速组合,变成新的阵法,在与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561年的5月,在台州附近聚集了近万倭寇、五百多艘船,面对强敌,戚继光一方面利用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御,另一方面,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把进攻桃渚、台州府城等处的倭寇杀得溃不成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戚继光率领 “戚家军”在台州人民的支持下,九战九捷,史称“台州大捷”。

  戚继光在台州七年,他修筑的临海府城、桃渚古城给台州人带来了安宁,而他痛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也对台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台州人的性格中仍然充满了豪气,而很多台州的孩子也仍以习武为乐。

  在台州的武术学校,有一套南拳是人人必会的拳法,它是从戚继光练兵的兵法中演变而来的,台州人都叫它“戚家拳”。

  “台州大捷”后,在江南无立足之地的倭寇流窜至福建、广东等地,戚继光也先后转战福建、广东,与当地的官兵一起剿倭,到公元1566年,中国沿海倭寇巢穴已经被全部荡平,倭患被最后平定。此后,戚继光被调到京畿重地,受命总理蓟州镇、昌平、保定练兵事务,也就是在此期间,戚继光将他在浙江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修建上,在辖区数千里防线内建御敌台1300多座,有效地保卫了北方地区的安全。

  同期:台州市椒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王及

  中华民族有两道长城,第一道长城就是北方的那道长城,第二道长城就是以东南沿海,那些卫所城所组成的,就是海上防御的长城,这一道长城在沿海一带,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这条河就是灵江,临海城被它环绕着,四百多年前,倭寇从入海口沿着这条江直逼台州府城。四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入海口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临江的沿岸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造船厂,今天的台州人把目光看到城墙之外、灵江之外、大海之外的世界……
板凳 3#
 楼主| 荩予 发表于 05-7-13 21:59:53 | 只看该作者

台州《海是我故乡》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9日 16:21)

  编导:易晓斌  摄像:费小平

  1988年,浙江台州一位叫郭修琳的画家,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带着一千多度的近视镜,只身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从琼州海峡走到渤海湾,行程一万多公里,完成了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万里海疆行。

  然而这位走遍天涯海角的海洋画家,如今却身患喉癌,只能在画室中继续他的艺术之旅了。经过几次大手术,郭修琳的身体很虚弱,不能再外出采风、写生了,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天作画,手中的画笔成为他诉说思念的惟一方式。而在他的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一个布满了石头屋的海边村落。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郭修琳如此的魂牵梦绕?

  这个地方就是郭修琳的故乡,一个名叫石塘的小镇。石塘镇因为有一个小的石头岛屿,如海塘一样挡住海口风浪而得名。这里以石塘山为屏障,三面临海,海岸曲折漫长。在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镇里,楼房道路皆用石块垒筑而成。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早在清代就有人用诗句描述这奇特的建筑景致。

  这个石头房的建造它的时间有几十年了,长的有上百年。这个墙体比较厚,墙面的厚度都在五十公分以上,窗户也比较小,你看这个窗户宽度大概四五十厘米,最宽的也不超过六十厘米,墙的砌法也根据时代,过去都用小型石,小的石头垒起来,现在是大一点的石块,条件好的还有方的。所以说经常受到十二级台风的影响,或者冬天受到寒潮袭击的大风的影响,渔民就得到安居,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损失。

  千百年来,台州都是台风登陆的必经之地。此时的大海不再是渔民温暖的家园。经过无数次暴风骤雨的洗礼,石塘镇的渔民们总结出了许多绝招,让小小的石头屋如同有着铜墙铁壁,在自然灾难面前纹丝不动。

  上面盖瓦,瓦上面还要加上个东西,石头保护瓦不被台风大风刮跑,有时候办喜事的时候,这个石头还要摆成喜字,使得吉利、好看、喜庆,这个瓦头还有花纹,比方说解放了保卫祖国,还有五角星、花都有,我拿两块石头压上去,这样的石头就这样一块一块的压上去。

  石塘镇依山傍海,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出海打鱼为生。从童年起,郭修琳就对这村子里的一切充满了兴趣。透过小窗户看着大海,等待出海打鱼的父亲;在石头路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石塘成为郭修琳一生挥之不去的记忆。这里的山、海、渔村、渔民后来都成了他入画的题材。因为石塘,一个普通渔民的孩子最终成了艺术家。而艺术家又把对石塘的艺术感觉继续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我就出生在这里,我断断续续小时候住了也将近有那么七、八年,它或多或少地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小时候我就傻傻的、脏脏的坐那,看天下雨,坐那玩,也许那时候就产生了那种对画画感兴趣。它本身就成为一个画面,它根本不需要你再去组织、整理,感觉就是你拿一个速写本,它就直接很入画。

  就像当年渔民闯海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石塘到外面去闯世界,留在这里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渔民。他们在海上打拼了一辈子,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出不了海,但是他们依然舍不得离开大海,离开这些陪伴了他们一辈子的石屋石路。

  距离石塘大约30公里,有一个叫做长屿硐天的地方。虽然取名为绵长的岛屿,实际上长屿并不靠海。这里曾是古代的采石场,经过近千年的开采,形成了硐连硐、硐叠硐、硐硐相连、硐硐串通的奇特地貌。在台州像长屿硐天这样的石矿还有很多,几千年来,为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建筑材料。

  我们这个地方从外面看不知道里面是开出来的一个石头矿,因为什么呢?我们开采的时候从山顶开始挖,挖进来以后从里面再延伸,延伸以后就一个坑一个坑地挖。它这个洞用凿子,这么长左右,细细的铁家伙,一个一个凿了以后,把这边也凿一溜,这边也凿一溜,这样把整块一凿,形成个长方形,就把整块石板下掉。长屿硐天就是我们这的石板,一块一块开采石板留下来得这么一个天然的岩洞。

  同期:台州温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苏黎华

  然而谁都没想到,人工采石开凿而成的山洞,竟然会成为天然的音乐殿堂。每年这里都要举办大型的交响乐演出,不需要任何音响设备,仅凭洞里天然的混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效果。

  郭大蓬一有时间便会翻看父亲郭修琳的作品。他最感兴趣的是父亲四十年前用一台简易相机,在故乡石塘拍摄的6幅渔民头像。听父亲曾经讲,别看这些被称之为讨海人的船老大们在海上打拼了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可是拍照还是第一回,既紧张又兴奋,对着镜头问这问那,好不容易才拍成。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能看到自己在照片上的模样。没想到,四十年后,当我们拿着这些照片来到石塘,竟有人一眼认出了他们。

  这个很清楚,这个我一看就清楚了,这个人一般就叫他乌蛋,他姓章。一般我们这里渔民都晒太阳晒得很黑,乌蛋就是很黑的意思。

  他年纪好像比我大个二、三十岁,年纪比较大,他已经过世了。他在我们这里很早就开始生产了,他开始生产的时候这个船叫小钓船,小钓船主要是靠银线钓,钓带鱼、鳗鱼,钓这些鱼,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的。老大他们完全靠技术,风向不对,那这个船要前进不能顶着风过去啊,所以这个船就要一个东过去再拉一个西过去,一步一步拉上去。

  同期:台州石塘镇村民 黄良通

  我们很感激郭修琳在四十多年前这一次偶然按动的快门,让我们分享到渔村老人对于过往历史那鲜活的记忆。随着海洋渔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现在再也没有人会划着小木船去深海捕鱼了。黄良通老人所说的台州小钓船如今在台州的海面上已经看不到了,船老大们劈波斩浪的斗海经历也只能是讲给后来人的故事和传说。难道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往事,就真的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吗?

  石塘镇的村民姜爵清和瞿明贵都是渔民的后代,自小打鱼,现在年纪大了出不了海,便在家里做起了船模。在他们创办的船模馆里,展示着浙江沿海各个时代的渔船模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良通老人所描述的台州小钓船。

  这个船是我们台州比较有特色的乌浪鼓,这个船历史也比较悠久,在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有这种船,这个船我们渔民祖先开始就是以钓为生、以钓为主,你看这个小船它放在上面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个船到海上作业区以后,就放下来。渔民就在这个小船上面放这个鱼线,钓的话就把这个鱼一条一条钓上来,以前流传说带鱼钓带鱼,就是带鱼咬着带鱼的尾巴。

  同期:台州石塘镇村民 瞿明贵

  现在各式机帆船越来越现代化,代替了人力木船,走得也越来越远。年轻的讨海人再也不用一条一条的钓带鱼来维生了。但是,这些渔家的传统还是被有心人保存了下来,让后来人能够有机会看到海上的先人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

  大海不仅是海边人的衣食父母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爱海的人们从大海中获取创作灵感,只需画龙点睛地敲敲打打几下,这些似象非象的石头立刻被赋予了海的灵性。

  大鹿岛这个岩雕作品是浙江美院洪世清教授创作的。当时他求学的时候,坐船路过这个地方,看到大鹿岛奇峰怪石蛮多的,他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愿望,今后要把这里的石头加工成海生物供大家观赏。

  它这个形状都不一样,你看。他根据形状,像什么就打什么,各式各样的。这个就是像鲨鱼的样子,这个又像是带鱼的样子,这两条也像带鱼,这个又像黄鱼,这些鱼涨潮的时候是看不到的,退潮以后才能看到。

  郭修琳虽然把画海作为了自己的终生职业,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渔民的后代。连他一对儿女的名字也与大海有关。儿子叫大蓬,大蓬是渔民们对船帆的称呼,现在子承父业他成为台州画院的一名专职画家,只不过不再画海,而是画起了人物。女儿叫小橹,小橹是一种划船的工具。她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如今在英国皇家影视学院学习。虽然他们远离了海边渔家的生活方式,但是童年的记忆已经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与郭修琳的一双儿女不同,很多渔民的后代沿袭着父辈的传统,把家建在了海上,继续向大海讨生活。曾大琴一家就是其中一个。在县城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爱丽放学了,曾大琴像往常一样开船去接女儿回来。孩子每天上学要花两个小时在路上,这让做父母的很心疼。如今小爱丽成了这个水上人家的希望。爱丽从小就长在这里,别看她现在走在渔排上如履平地,据说小时候也经常掉到水里。

  过去近海的渔民基本上都以出海捕鱼为生,然而有时候一网撒下去连一条大鱼都没有,而且还要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收入很不稳定。1994年曾大琴放弃了出海捕鱼,从4个网箱开始做起了海水养殖的生意,如今已经拥有400多个网箱,成了这里小有名气的养殖户。

  曾大琴虽然在陆地上也买了房子,但全家人却很少去住,一年四季除了台风季节,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这渔排上。20多平方米的空间承载了一家人全部的生活起居。

  十岁的爱丽也许还不能理解大海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也许只有当她真的离开这里时,才能体会出这段海上生活的意义。如今衣食无忧的她也无法想象先辈向大海讨生活的艰辛。自古以来渔霸、风暴、海匪号称“渔民头上的三把刀”,老辈人总是说,只要是干了出海打鱼这一行,命就不是自己的了。然而他们一辈子辛苦的结果却往往是连个像样的家都没有。

  这是先民们留下来的石窟石洞,后来成了岛上渔民用来栖身的院子,请进来看一看吧。这就是院子的大门,这个是门柱子,这上面是门柱子和门闩,用来拴门的。两道门把它一关就自成一体了。

  岛上的渔民就在这里面安家了。他们在这住下来以后,这里就成为他们自家的天地了。那个时候他们比如说在这里,搭张床铺,那边造个锅台,这个时候地面也不像现在这个地面,而是用石屑为地面的,很原始质朴的那种东西。那么他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下去,过的是洞穴的生活。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居无定所的渔民们如今在金色的海面上收获着金色的希望。逢年过节、闲暇时间他们便敲起欢快的大奏鼓来表达丰收的喜悦。

  据说大奏鼓是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镇时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这是石塘镇目前年纪最大的一支大奏鼓表演队。这些六七十岁的老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渔民。队长陈其胜在当地文化站工作,他经常会组织大家进行排练。

  我们的化妆不在乎很细腻的东西、很随意。我们本来表示庆丰收的,你看身上衣服全部都是鱼,你看他的赤脚,赤脚主要是在船上,渔民都是赤脚,所以跳大奏鼓的时候,为了表现渔民的风格,就是赤脚了。他要男扮女装,像老太婆一样的,所以服饰也有一些老太婆的味道,像那个头饰也一样的,包括那个耳环,体现一种幽默的东西。

  大奏鼓的表演是由七至十几个渔家汉子男扮女妆,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扎着蓝花布条、羊角。手持小锣、铙钹、木鱼等赤脚上场,一边敲一边舞。意思是渔家老太婆要风风光光迎接老头子打鱼归来。

  陈其胜说自己虽然是队长,但是这些老人家都是自己的老师。他们表演的大奏鼓,一招一式都是最原汁原味的。每年元宵节渔民们闹花灯,大奏鼓表演可是其中的重头戏,所以像这样的排练老人家们一点也不含糊。

  大海还是原来的大海,海边人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却早已改变了容颜。郭修琳四十年前镜头里的故乡,已不是今天郭大蓬的眼中的世界。不变的恐怕只有弥漫在空气中海的味道,以及对消失往事的不尽记忆。
马扎 4#
 楼主| 荩予 发表于 05-7-13 22:03:59 | 只看该作者

台州《活着的追求》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9日 16:24)

  编导:马翔宇 摄像:李小宇

  清晨,当一屡阳光照射在天台山上的时候,天台山下的小村落,开始喧闹起来,孩子们在水塘里嬉戏,农民们趁着天不热早早的起床下地插秧,被村里人叫做神人的梁少基这时候也忙活起来,不过他要做的不是干农活,而是摆弄他的纤维艺术品,十年里,每天如此。

  38年前,梁少基放弃了上海的都市生活,来到天台山下。当年,让他来到台州的动机,只是这里是盛产蚕丝的地方, 38里,他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神话,梁少基的艺术哲学是“人的生命不可承受物质之轻”,对纤维艺术的追求,让他既富有又贫穷。他把原始的蚕丝,用现代人的思维理念创作成作品,尽管在今天还不被台州人所接受,然而他的作品却享誉欧洲。

  法国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斯密特朗说,东方的梁少基深刻的理解欧洲的行为艺术概念,他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在台州,梁少基对艺术的痴狂令许多人佩服,走进他的家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十年里,他走遍了欧洲,他创作的作品,被欧洲人理解为最原始的生命之舟,梁少基说他追求的是自然的物质和生命的完美融合,台州有他实现理想的土壤和环境

  历史上,台州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尽管台州的丝织业并没有像湖州、杭州的丝绸那样名扬天下,但是,台州种蚕的历史和蚕丝的质量,在浙江,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从唐代以后一直到明清,只要走进台州的村村落落,到处可以看到养蚕的农户,到处都可以听到缫丝的机声。养蚕缫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台州人最主要的谋生手段。

  台州著名的生物学家朱洗,他是临海人,林海在历史上是很早就已经开始养蚕了,开启了一个,中国说来是一个最早的一个,世界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个科学的项目,他是在上海,上海生物研究所是当所长,以后在上海工作。

  梁少基的精神生活是富有的,但是他的日子过的又非常平淡,和梁少基对艺术的执著不同,大多数的台州人都在忙着挣钱,台州是民营经济很发达的城市,城市财政收入和百姓消费都排在全国中等城市前列,这里是享誉全国的路桥小商品交易市场。每天都是人声鼎沸。市场极其活跃,走进台州的外地人说.台州人把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钱,每天早上五点,小商贩们忙得不亦乐乎。当我们问他们,现在日子过的好吗?他们说,现在忙着呢,没工夫跟你神侃,台州人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表现的朴素明白。

  一天的营业额能有多少,营业额四五千,一天要四五千,好的四五千,差的四五百,一年十万块,十万到十五万这样的。就这样的店?就这么大呀?几平方米,六平方,六平方,台州人就钱,我没有钱,是不是,台州人有钱是很多的。

  在台州李书福,可是大名鼎鼎的有钱人。他是台州人创造神话的又一个典型人物,这几年,他年年入选福布斯排行榜。有了钱的李书福还是不太会享受,他说他的梦想是当诗人,搞艺术,就是在今天,他也只关心汽车的外观造型是不是漂亮,其他事都交给别人去做,李书福说:“其实,我们是被穷逼的,台州的自然条件很差,四处都是山,当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台州人就是钻山打洞,也要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李书福在20年里,开过照相馆,做过小买卖,为人家送过货,闲下来就写上几句诗,别人不愿干的事,他都动脑子,把它变成赚钱的好营生,

  我中学毕业以后为了有一份工作,我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工作,所以自己买了一个照相机,就买一个照相机拍照,赚了点钱,一千块左右人民币,我想开个照相馆,但是一千块钱开个照相馆有一点少,但是我还想办法把它开起来,所以房子当时肯定造不起了,我们就租了一家,然后这个架子就是自己做,但是还有布景,布景我就自己画,当然画的不怎么样了,但简单的可以,画树呀,画一些草呀,画一些水呀,就这样,照相照出来也还是可以的,那个时候照相馆还都是公家的,个体户照相馆我是比较早的,也不是第一家,但是像规模开的我那么大的还是第一家。

  从照相馆的小老板到吉利汽车的董事长,李书福说,他每天都生活的胆战心惊。尽管今天吉利汽车已经在全国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要想做的更大,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没有国际化的商业意识,吉利汽车不会走远,也正是因为这样,使他每天都有生存的压力。只有高中文化的李书福,现在最热衷的就是给青年人上课,跟青年人谈生活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今天台州人的富裕在浙江是出了名的,二十年里,台州人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20年后的今天,破旧的房屋早已不见了踪迹,到处都是新起的楼房和琳琅满目的商户。现代的商业气息充斥着这座新兴的都市。

  富裕了的台州人想着干什么呢, 这位老人叫吴子熊。从小是个孤儿,做了四十多年的玻璃雕花工匠,他创作的玻璃雕刻作品题材广泛,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艺术特征,没上过正经学校的吴子熊,,在50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的在玻璃上,创作着他所理解的艺术,他的作品经常被当做国礼,送给外国友人,他的玻璃雕刻艺术匠心独到,雕花彩绘无所不能,生活中,吴子熊过日子非常节俭,就是这省吃俭用的吴子熊,投资1800万元,盖起了台州独一无二的私人玻璃博物馆。

  因为我这个艺术馆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我这个艺术馆现在整个土地15亩,15亩土地,建筑面积是7000平方,整个投资1800万元,现在还欠债不少,还欠了不少债,70岁以前再花八年时间,把债务还完,我想社会会回报我,家乡会回报我的。

  尽管背着债务,但是吴子熊却生活的津津有味,在他的人生字典里,赚钱和雕刻艺术是同义词,他说,赚钱是为了实现他的艺术梦想,他创作的艺术作品,融进了他60年的生命经历和对艺术生活的理解。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些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西方的玻璃雕刻技法,每一件作品都是吴子熊生活中长期观察创作出来的,这里既有他的情感,又有他对生命的完美追求。每天,吴子熊都泡在他的玻璃艺术馆里,和工人们干活,中午他和工人们一起吃着粗茶淡饭。生活中绝不浪费一分钱,吴子熊格外珍惜今天的日子。他说,今天的生活是他在过去不敢想的,和他的苦难经历相比,今天的日子在他的童年那只是梦想。

  我从小没有父亲母亲,两岁母亲去世了,十一岁父亲死掉了,要饭,要饭要了三年,没有吃饭好几天,饿着肚子要饭,刚好13岁的时候,那天夏天有个解放军呀,上尉呀,他敲着我的头说,小孩子你没有饭吃,你到我洗澡塘去,到部队洗澡塘里去,仅仅在大陈岛三年的时间,在洗澡塘里,帮人洗澡擦皮鞋,帮着军人打水打饭,干了三年,部队给我吃饭三年,养我三年,我帮部队做了三年,部队教我学文化,学写字,学画画,部队很多不同的战士教我,所以我在部队中感到一种养育之恩。

  生活中的吴子熊是小气的,但是他对部队却充满了深厚情感,他征集了80位老红军的字,刻出了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把这块价值60万元的作品,无偿的献给了国防大学。他说,人活着只要干好自己想干,要干的事情就是享受。今天他把他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和孙子,过上了好日子的吴子熊,每天还是骑着自行车奔跑在台州的大街小巷。

  在临海的一个街巷里,有一位音乐老人,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她的名字叫钱梅杰。已经82岁的老师,从18岁在杭州给学生上第一节课,一生都在教书。

  老人一生从没出过远门,最远到过杭州,退休以后,老人找到台州群艺馆希望为爱好音乐的青年教课。群艺馆每次收费从每个学生两元到后来的三十元,20多年里,钱梅杰老师为群艺馆挣下了40多万学费,但是他却一分钱不要,全部奉献给了群艺馆。她教过的学生,不少人成了特级教师,她说,一辈子不知教了多少学生,也没挣过什么钱,教书就让她快乐了一辈子,活到了82岁

  生活为了什么,一个人活着就是要工作,我记得80年的时候,浙江音乐就写了一篇报道,写了一篇报道讲我的,一个人活着主要是工作,主要是工作呢,就要很好的学习,把工作做好,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有啥个意义呀,你想赚钱吃的好,穿的好,有的说玩的好,有啥意思呀,你本身的工作,你教学生都教不好,啥意思呀,所以我的人生观非常简单。

  今天,钱梅杰老师由于身体的原因,她已经走不出这个屋子了,她的路只有从床到钢琴这一米远,但是就是这一米之间,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追求。就是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人们为了挣钱而奔忙的时候,钱梅杰老师却让很多的台州人敬佩。其实,当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感受精神生活的美好,仍然是人们依恋和憧憬的。

  20年里,台州人盖起了一座新城,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每天李书福很早就会来到他的集团办公室,开始创作他的艺术作品,在很贫困的日子里,李书福说就是在街上捡张破报纸,他也能读上半天,造汽车让他找到了艺术灵感,这件作品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从开照相馆到年产15万辆吉利汽车,李书福说,钱再多没有艺术,没有思想和审美个性,这日子没意思,吉利的成功,有他自己的智慧,也有他在生活中的个性思考带来的灵感。

  我们这个路很差,都是那个石子路,对面来了个大货车,他一晃马上就跌倒了,这个摩托车打碎掉了,塑料的嘛,那个叫光洋摩托车,台湾的,偶然之间,我哥哥和弟弟呀,就去看那个摩托车,我还问呢,他们两个给我打电话,他说书福我们开的这个摩托车,这个摩托车打碎了,外面这个壳,里面看上去很简单,回来以后,我去一看,我觉得也真是挺简单的,那咱们决定做,将近一年的时间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来的时候进口的一万六一万八,我们出来的话就一万一,一段时间在全中国完全是遥遥领先的,一年就生产几十万辆,几十个亿的销售额,利润也非常好。

  当身价过亿之后,李书福看的很淡,他说我只有43岁,造汽车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艺术追求,有时间,他还想当诗人,不低头,不认输,擦干眼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我的路我清楚,这是李书福写的诗,正是这种个性追求,让李书福开了汽车制造厂,又办起了吉利大学。他说,只有他的作品让人欣赏了,他的生活才会灿烂,每个人想的不过是追求完美而己。

  和李书福的追求完美有着相似之处的梁少基,依然在他每天行进的街上,追求着他的个性生活,当我们的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医生告诉他,他被查出可能有胃癌,然而,他对病痛却处之泰然,真的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依然在和我们津津乐道的谈着他的纤维艺术。看着他的作品,他的兴奋,他的沉醉,仿佛这就是他生命中的一切。

  这样吊,要吊,这样穿过去,这个是把民间的蓑衣变成现代的时装,另外还有就是把这个棕榈,利用棕榈的一种它的松松的交叉结构,和那个丝线,用粗丝线也是松松的,这样就混在一体了。

  梁少基说:人对生活的追求,其实就是把精神和物质浑然一体的提升到一个境界里面,而梁少基的生活境界又是什么呢?

  丝的意念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丝绸之路的商土,而是一种文化,另外我用这个丝,这个蚕丝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命线来体现。

  细细品味人类生命的延续,其实也就像这丝一样延绵不断,饱含色彩和活力,饱含着美的执着和精神追求。

  和梁少基的精神追求不同,吴子熊的精神追求更多体现在对儿时的感伤,和今天的雕刻艺术之中,在盖起了新的玻璃馆之后,他把旧的博物馆出租出去,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子弟在这里上课,他说: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每天,都有不少的孩子走进他的玻璃艺术馆,今天,他的手艺已经被他的儿子传承下来,儿子的作品也更加富有现代感和艺术气息。和吴子熊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他的儿子,在追求艺术境界的同时,更加会享受生活。而吴子熊,对生活的理解又是什么呢?

  有辉煌的时候,有鲜花的时候,也有苦恼的时候,要怎么对待人生?所以我对人生就看的很淡,现在人们说你成功了,有那么大的艺术馆,你会享福了,享福,何年何月要享福,我要到70岁以后,仅仅做不动了,我的债务还没有还完,没有还完债务我就不能享受人生。

  在吴子熊的博物馆里,有一个棋盘,他说人生就像一步棋,他的成功在于为了吃饭,做起了雕刻玻璃的工人,进而成就了他的艺术。今天,当我们走进台州,感受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在这跳动的舞步之中,有外地人也有台州人,从中不难体会经济发展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活力,人们在奔忙中来了又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其实也就体现在每一天的平凡与忙碌之中。台州人说,我们的下一辈人,会比我们今天的日子过的更加美好。
草席 5#
巴斯光年 发表于 12-3-13 08: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