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这一面土墙、一个木窗、一双眼睛讲起。
土墙内可谓济济一堂,依*木窗射入的一丝光线,照亮着一双双眼睛。

闷热的夏日,来自房顶的自然风为这里带来清凉。

六年级的十几个学生和老师在这里度过春夏秋和即将来临的严冬,一年级有四十多个学生,数目逐年递减,能上初中的寥寥无几。

将就着桌椅,用各种姿势上课的一年级学生,拥有着书包、课本、铅笔,微笑代表她们内心的满足。

但风雨透过木墙无情地打向她们的小脸。

除了黑板和粉笔,雨伞成为必备的教具

下课了,操场已变成一片沼国。

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高潮村箐脚组民办小学,普通的一天

学校四年级破旧不堪的教室。

借助昏暗的光线,埋头苦读才对得起家里辛苦挤出来的学费,教师每月工资110元,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学生交齐学费。

今年支教者利用各界捐款在村里资助了32位失学儿童,要不然这间几度浮沉的乡村小学又会关闭。 这是红丰村一间倒闭的民办小学。

王校长正在讲课,拥挤的课室没位置了,坐地上也无所谓

“我也想进去。”

简“漏”

本来想问校长:“你们缺什么?”,看过教师办公室,觉得问“你们有什么?”比较恰当。

来回要走六公里山路上学的双脚,风雪无阻。

老师随便就能说出几个居住遥远的学生名字。

司空见惯,常态而已。

一些衣物,为她们增添一丝暖意。

开心与羡慕。

“哇,我也想要这件。”

“哪件合适我?”

来,换双新鞋子。

刚好合脚。

拿着不舍得穿。

用旧鞋垫着试一下

等待发鞋的小朋友,其中穿红色拖鞋的男孩,上个月偷偷去煤矿干活赚学费,每天7元,后来被支教者到矿上找回来继续上课。

分发文具。

拿到新鞋新袜的学生都会向我们深深鞠躬致谢,劝阻无效,我们只好不断勉励她们好好读书。

赠送给箐脚小学的纪念品,与校长、村书记合影。

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一年级小朋友送给我们的画。

全校学生的一份心意 -- 阳光与鲜花。

村里普通的一间民房。

家里的“装修”。

家常便饭 -- 玉米饭。

木屋前的男孩,母亲改嫁。

这间房住着他爸爸、奶奶和四个哥哥(在读),一个哥哥出外打工。破烂的房顶。

他爸爸拉煤回家

八岁的罗玉友,还没读过书。

七岁李贵的家

怕生人,千辛万苦才从家里拉出来。

八岁的王发珍,在家帮忙干农活。

六岁的杨贵(左一),也盼望象他的哥哥一样背上书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