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拆弹部队》里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精神: 奥斯卡奖为何“拆弹的”战胜“拆迁的”? 司马平邦 被许多中国文艺青年称为“卡帝”的詹姆斯·卡梅隆最后还是败于他们的“前皇后”凯瑟琳·毕格罗之手,这事又被他们自己称为《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拆掉了《阿凡达》(Avatar)。 某电影杂志,为了表示对《阿凡达》的敬意甚至一直拒绝把它直译为“阿凡达”而称之为“天神下凡”(据说这是阿凡达的印度意译,那为什么不译为“阿凡提他哥”正可以向新疆维吾尔同胞们致敬)――前些天我在该杂志看过一篇新闻,说有一部《天神下凡》最近火得不得了,可以和《拆弹部队》或《无耻混蛋》并列,我恍惚以为是什么新片,上街打问,不得而回,复看那本杂志,原来就是《阿凡达》,差点儿没把我气得背过气,所谓的文艺青年们爱以脱离现实当标榜的毛病可见,他们可能想不到,就这么一个电影片名上的执拗,可能会让自己的媒体失去多少如我一样认真花钱的普通读者。 我看中国又有人为《拆弹部队》战胜《阿凡达》鸣悲了,奥斯卡在中国的命运就是这样,它一直被许多中国影迷标榜,但每一个颁奖季结束,对奥斯卡的恶评又成了这些影迷们的别一种自我标榜,好像真正的评委个个都是猪脑子,必须由一群只会看盗版碟的中国影迷顶上一样。 若以许多中国人评的,《阿凡达》讲的是一个钉了户反抗无良开发商的故事计,则本届奥斯卡的最终结果是“拆弹的”(6个奖项)战胜了“拆迁的”(3个奖项),而且从两者获奖的份量上看,《拆弹部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比《阿凡达》(最佳摄影、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明显沉重许多。 新浪请几位影评人同步评论,还是郑洞天老师说到了点子上,他说《拆弹部队》胜出,是“(奥斯卡)全体评委到现在为止,明显是倾向于《拆弹部队》,因为现在美国的伊拉克政策正在一个十字路口,念着这一点,挺一把奥巴马这个奖就是它了。” 《阿凡达》在全球搂了二十几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拿了将近15亿人民币,我们中国人把它影射到最近频仍的钉子户反抗拆迁的世象上,于是热捧之,但我一直以为其实《阿凡达》的内容比傻瓜相机复杂不了多少,就像曾经在全球最大销售量的丰田汽车,不是已经被证明非但不是最好的、还可能是最坏的汽车了吗? 有心的读者可以查查本人之前的博客,我一直以为《阿凡达》的最大本事就是催眠,对那些执念模糊的人尤其有效,只是这样的人又特别多而已。 《拆弹部队》没有在中国上映,我们只能通过盗版和互联网看到,对这样的电影,中国的文化管理机构正好也反挥它们傻瓜相机一样的职业操守,政治挂帅,又和美国政治有关,一律喀嚓掉就行,而在国内流行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解释,又受了《纽约时报》一位记者的评价之影响:战斗的狂飙突击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本身是一种毒品。 这段话是本片的开场白,但我觉得它却并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心。 那么《拆弹部队》真正的心是什么? 答曰:还是美国精神。 3月8日这天,凯瑟琳·毕格罗分别在《拆弹部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项时,两次向那些在伊拉克、阿富汗和世界其它地方“生活和战斗”的美国士兵们致敬,她说,有了这些士兵们的奉献,才有了平常人的和平生活。 在其中一个获奖感言里她是这么说的: 谢谢大家,这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时刻。首先我要向其他被提名导演致敬,你们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得到很多启发。感谢学院,如果没有编剧,就没有这套电影,感谢你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这个剧本。感谢所有演员,我认为拍好电影的秘诀是团结协作。感谢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感谢制片人也是我的搭档,感谢彼得在拍摄地点给我们的热情款待。在这里向美国士兵致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在阿富汗及世界其他地方执行任务,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而该片编剧编剧马克·波尔在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后的获奖感言是: 感谢学院给我颁发这个奖项,我十分荣幸。感谢所有让这个剧本拍成电影的人,感谢所有工作人员演员给观众这特殊的娱乐。感谢导演,这个奖项属于你。另外这个奖我像奉献给仍在中东和阿富汗的战士,他们超过30000人负伤,4000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最后我想把奖献给父亲,他在数月前过世,我想他会以我为荣。 他们的获奖感言里对美国士兵的提起,有如中国人提到那些在索马里海面护航的中国海军,都是感谢和祝福――只是中国电影还拍不出真正可以为他们叫好的好电影。 虽然,我一直以来对那些“奋战”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美国大兵们怀抱恶感,但毕格罗的对他们的致意还是打动了我,隐瞒在这两位美国优秀的电影人的获奖感言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我想还是国家利益和国家精神高于一切。 当然是指人家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美国的国家精神。 换句话说,就是美式的爱国主义。 《拆弹部队》的第一主人公,由杰瑞米·雷纳饰演的詹姆斯,在许多中国影评网站被解释为一个有战争瘾的拆弹迷,甚至离开中东战场的生活他都不适应,这当然是种病态个性,但从本片导演和原创编剧的奥斯卡获奖词里,你又能听出他们对詹姆斯这样“拆弹上瘾”的美国军人是多么赞赏有加,怀着怎样深沉的情感。 《拆弹部队》虽然是由一个女人导演,但没有任何矫情和玩世,甚至也没对政治价值做任何多余的讨论,而只是把镜头直接对准几个美国士兵,直接描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在这样的描述发生之前,这部电影已经绕过了对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正义性的讨论,因为在美国的价值观看来,它们根本就无须被讨论,一切以国家利益和美国精神为准,电影里,詹姆斯的那两个说“让我们离开这该死的沙漠吧!”(欧文)和说“我真他妈讨厌这鬼地方,我不想干了!”(黑人中士桑伯恩)的战友,被镜头客观地陈述为战争里的弱者,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拆弹狂人詹姆斯的勇敢无畏――或者这又可以解释为,对于现在像拆弹业务一样危险而难缠的发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战争,詹姆斯的“上瘾”主张才是真正的美国主流,战争是美国人想回避都回避不了的,战争虽然会死人,但它终究会被詹姆斯这样迎难而上的美国人一个个“拆除”。 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与高群书的另一部拆弹电影《千钧。一发》一样,都在貌似纪实而木讷的电影表相下隐藏着一种真正清晰明了的主流价值观。 而现在的美国可能尤其需要这种价值观。 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一下子摘走6项大奖并战胜史上最卖座的电影《阿凡达》的真正原因。 其实,也可以说《拆弹部队》的获奖是一年半以前巴拉克·奥巴马凭大多数美国选民的狂热支持登上总统大位的政治热情的延续,在奥巴马身上,大多数美国人还是认认真真地看到了可以被寄托于国家利益和国家精神的气质,他们强烈需要这种东西。 虽然,当总统1年多来,奥巴马并没有把他全部的诺言兑现,但尤其是金融危机严重危及的当代美国社会对这种精神的呼唤意念仍是强烈的,而《拆弹部队》里那些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拆弹上瘾”的美国大兵正迎合了这种呼唤。 这届奥斯卡已经过去,但我想本届奥斯卡的这股精气神应该留下来。 虽然,对所谓的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美国精神我并不感冒,但把“美国”这两个字换成“中国”,当是这届奥斯卡对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最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