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营销超越了电影本身,电影是否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题记
让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变3》带给我的不是欣喜,不是失望,竟是一丝伤感。电影是什么?法国新浪潮之父巴赞曾用整整一本书的笔墨来诠释,试图将电影变成一个严肃的艺术命题。然而法国人的浪漫终究抵不过精明的好莱坞商人,当法国人还需要政府资助来拍电影时,美国人早已将电影变成了高投入、高产出的惊险游戏。《变3》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一边玩弄观众的大脑,一边躺着把钱挣了。
【东拼西凑的剧本,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
《变3》的剧本之烂,可谓同其特效制作一样,为之后的科幻电影立下了一个不易超越的标杆。它甚至让人怀疑迈克尔·贝是不是把粗减版本直接拿进电影院放了,剧情前后毫无逻辑可言,人物发展毫无铺垫过渡,可以说是想到哪儿拍到哪儿,凑足时间马上收工。就连之前比较期待的林肯公园的插曲,也是用得很别扭,第一次出现时感情未尽便戛然而止,第二次出现时面画也不足以表现主唱嗓音的爆发力。
电影从一开始套用美国人登月事件时便给人不详的预感。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能说明的事情,硬是讲了十几分钟。拖沓的开头,是好莱坞电影的大忌,它使观众对之后电影的关注程度明显下降。或许是发现形势不妙,导演立马用一个女主角的臀部特写展开了下一个镜头,俨然一副无脑大片的架势。片尾女主角关键的反间计,更是将脑残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变3》尽管运用了大量让人眼瞪口呆的特效,但仍然让人看得很憋气,关键就在于电影节奏把握得太差,该快的时候拖拖拉拉,该慢的时候却走马观花一笔带过。至于台词,那简直就是夏日里的天雷滚滚。那些预告片里振奋人心的经典语句,比如擎天柱的“你们可以对我们失去信心,但绝不可以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在正片的语境中却显得很唐突。正式版的预告片本来是应该拍完正片之后来个精彩剪辑,但《变3》却本末倒置,让人感觉是先拍出一个不错的预告片,然后生搬硬造愣是将预告片拉长成为一部电影。越是烂的电影,预告片越是精彩,相信看过《天际》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姑且不论《变3》预告片的重低音配乐,似乎还有抄袭《盗梦空间》的嫌疑。
【人走茶凉,《变4》路向何方?】
最为一部主打特效的科幻片,《变3》的动作戏设计其实和两部前作没什么分别,更谈不上突破。不过尽管如此,在现已公映的暑期档大片中,《变3》的特效还是遥遥领先的,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至于3D的运用,个人觉得不是太有必要,除了影片开头的月球撞击等少数镜头立体感很强之外,别的大多数镜头依然很“平面”。说实话当今真人3D的技术还远称不上成熟,为什么卡梅隆当年要把真人都换成蓝色的丑八怪?电脑制作的人物显然比真人更能发挥出3D的优势。
携着3D的招牌和两个半小时的超长时长,《变3》的票价也是高得惊人,在香港的全价成人票大多卖到一百元以上。如此高的票价,加上变形金刚庞大的粉丝群,这样的电影想不挣钱都难。
迈克尔·贝不拍了,希亚·拉博夫也不演了,面临全面换班的《变4》是否还能再续辉煌?特效即使再炫,观众也会审美疲劳。当然,在当今的市场上,好片卖不过烂片也是常有的事儿,例如过于小众的《源代码》和演员大换血的《X-Men第一战》,尽管口碑都不错,但票房都只是差强人意。毕竟在科幻片市场上,观众定位是第一位,制作成本是第二位,而电影的口碑往往只能排到第三重要。我们常说中国电影观众不成熟,让许多好莱坞烂片在中国市场称王称霸。但反观美国观众,他们就真的成熟了吗?想让普通观众达到影评人的观影水平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持续的低口碑也值得让派拉蒙敲敲警钟,要是大多数观众都发现了你是躺着在挣钱,这钱就不会再这么好挣了。
作者:无影的风
该贴已经同步到 童话精灵的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