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第一首《野猫队的欢呼》开始,这三周来走进上海大剧院的观众都被音乐剧《歌舞青春》中充满活力的情节所感染,每一场演出结束时,观众都会随着音乐有节奏地鼓掌。昨晚是这部迪士尼音乐剧在中国的最后一场演出,演出后他们将离开北京继续他们的亚洲巡演。虽然班底来自南非,但这部戏的三周演出依然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热烈的歌舞渐渐消失后,人们对这一次上海大剧院引进《歌舞青春》更多了一些思考,为什么《歌舞青春》这部不太出名的音乐剧能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北京为何又一次与这部音乐剧擦肩而过?
应该说,上海大剧院决定引进《歌舞青春》是一次冒险,上海大剧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今年原想引进的是另一部有名的音乐剧,但是因为金融危机和其他一些原因,那部音乐剧来不了,而恰恰是这部《歌舞青春》有档期,于是,我们引进了这部戏。开始心里不是很有底,但是根据我们对上海观众这几年对音乐剧的需求,认为可以尝试引进一些人们并不熟悉的音乐剧,而《歌舞青春》的电影版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有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有的演出公司曾经想接这个剧来北京演出,但犹豫再三,依然以“南非团不如百老汇原版团,而且该剧知道的人太少”为由推脱掉了。
音乐剧《歌舞青春》与北京又一次擦肩而过,一些演出公司提出的不接理由是“做普及和开拓市场不是我们的事”。《猫》、《剧院魅影》等音乐剧可以敞开来北京,来多少次都不怕,而新的音乐剧,哪怕是获得过多少奖或者市场多么好的戏,只要演出公司的决策者不了解,这个戏就别想进北京。这对于一个成熟的行业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音乐剧这种新生的行业绝对是路越走越窄。因为,北京的普通观众本身就没有看过几部音乐剧,了解的音乐剧信息也依然有限,知道名字的最多不超过十部,对于纽约百老汇、迪士尼和伦敦西区上演的成百上千部音乐剧来讲,这不到十部的数量的空间十分狭小,要想音乐剧打开市场,靠仅仅了解的十部作品是根本不够的,所谓大浪淘沙,没有大海众多的沙粒,哪里来的更多的金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