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渊洁]:就让他很明白无误地要感受到他的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他学
习成绩好,考上什么重点中学,我们就爱你。不是。这爱是无条件的;你就是不及格,
你就上工读学校,我也一样爱你。这是啊,谁让你生了他嘛!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缘分啊
!
[刘庭华(《动物世界》主编)]:最珍惜的东西是他的稿子,再有就是他的儿子。当他
的儿子和他的稿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是什么样呢?有一次他在写东西,他儿子爬到他的
桌子上,然后站在那儿就开始撒尿,把他的稿子都给浇了。哎呀,心疼啊!但是,让他
儿子尿完。
[旁白]:有一次,一个记者问我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最自豪的是
,我从未打过自己的孩子。
[郑亚旗]:他的观点就是孩子没有做错事的时候。比如像我小时候拿那个奶瓶喝奶,喝
的时候我都会先往我那脚踏车上倒这个牛奶。要是别的家长早就,不管什么原因,他就
肯定会骂这个孩子嘛,然后严重的可能都会打孩子。他(郑渊洁)就不会,因为他知道
我是看他骑摩托车,在加油站给摩托车加油。他是知道我是先给这个脚踏车加油。
[郑渊洁]:老师和家长,要真想让你的孩子有出息,如果真的啊,不是说为了管他的时
候过一种管人的瘾的话,最好的方法、最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鼓励他。发现他的长处
,鼓励他;没有发现他的长处,也鼓励他。说不定,因为你不一定都能看得准,但是你
广种薄收啊,撒开了鼓励,各个领域都鼓励他。你画画画得好,你音乐好,你写作好,
你数学好,你逻辑思维好,比如说这样鼓励完了以后,总有一个瞎猫碰上死耗子碰上的
吧?那这个作用就非常大。
[郑亚旗]:后来都觉得,我真做得有那么好吗?是不是因为他这人就这毛病啊,就爱鼓
励别人。当时都这么认为。
[旁白]:因为被老师关了一次黑屋子,郑渊洁再没敢把儿子往幼儿园送了。但是上了小
学以后,他又为儿子在学校的遭遇感到忧心重重。
[郑渊洁]: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老师是这么跟我说的,说你的
孩子是不是有毛病。这个事儿到现在为止没跟亚旗说过,就是说他现在都不知道。因为
我这个不能跟他说呀,到现在为止我也觉得说了对他是个伤害。我说:怎么了?老师说
他怎么就弄不清我这个性呢?这老师的性是一个比较不常见的性。
[赵俐(郑渊洁小学老师)]:还上小学没毕业的时候,就是领亚旗到我们家去了。我问
他一句话:我说那个,老师好不好啊?你猜他说什么?——老师哪有好的啊?这是他(
亚旗)上小学的时候,他说老师哪有好的呀!就是说明老师真是伤了他。因为他那个老
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没表扬他过一次。没说过他一次好。
[郑渊洁]:有几个事儿他回来跟我说,他说我们老师说我们班上一个同学,“吃屎都接
不上热的”,就是这个老师。当时我就苦笑,我说,我也就说自己啊,自己也就是一个
日本人来了我也就是个汉奸的这种料。我说自己孩子在这种老师手里,都不能把他弄回
来;也没办法,就让他上。
这里讲到的是鼓励,对于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issue228:
The best way to teach - whether as an educator, employer, or parent - is to praise positive actions and ignore negative ones.
当然这道题还涉及到是否忽略消极、负面的行为的问题。但是表扬、鼓励的正面作用还是可见一斑的。
在教学中“鼓励”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鼓励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鼓励为教师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育能力的有效方法,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鼓励具有确定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鼓励作为一种诱因和激励手段,可把各个体育实践序列间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助于构成完整的体育实践过程。没有这种目标的联系性,体育实践往往会变得无定向,无目的。
鼓励能提供成败的信息,有利于学习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鼓励这一语言手段,能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体育实践的结果和进步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从事体育学习的信心,增强努力的程度。因此鼓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鼓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它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鼓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中勇于“出风头”,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中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优点及时予以表扬,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会产生怕苦怕累等情绪。若教师首先用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祖国夺取巨大荣誉等事迹进行教育,再结合课中出现的学生中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就会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努力跑完全程。达到教学的目的和锻炼的效果。
鼓励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创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条件。这是因为适度的竞争具有以下的心理学意义:一是能促进学习将潜伏状态的动机变成活跃的起作用的有效动机,从而使个人目标明确化;二是能创造一种力争上游的条件,使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得到充分肯定;三是提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帮助和影响。
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要实事求是。教师在鼓励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可存在偏爱的心理和厌恶情绪。保护是指教师在表扬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就是说鼓励时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的表扬和评价,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群体心理效应,而且对受表扬者也不会产生好的影响。
对差生要优先鼓励。教师的鼓励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际中,差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鼓励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差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先进的强大内驱力。
[郑渊洁(1994年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我觉得对于咱们国家的这个教育体制吧,
是非常担忧的。我非常希望有改变。我想如果公司、写作这些赢利了,有了一定的利润
以后吧,我想就是办学校。盖学校是挺费钱的,我想将来就是一直从幼儿园办到大学。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确有很多弊病;但是考虑到国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时的主持人]:连你都是个不太爱上学的孩子,你办这个学校是什么意思?
[郑渊洁]:我办这个学校,我想就是说这个学校里,是不强调分数。它告诉孩子就是说
,分数,他在我的学校毕业以后,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不太看中分数。
分数的问题。就像当今社会中大家都认同的一点:财富并不等于幸福;但是财富的确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严格重要标准。同样,考试分数,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的检验。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当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地强调分数,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issue55:
Competition for high grades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issue100:
The pressure to achieve high grades in school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ithout grades would promote more genuin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旁白]:郑渊洁立志办学的愿望,在两年后变成了现实。只是学校的规模,和他当初的
设想差异太大。一间教室,一名学生。
[郑亚旗]:快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才一起把这个事儿好好商量了一下。包括他也咨
询了好多专家。
[郑渊洁]:但是没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让他不上学,一个都没有。清一色的就是说要上
,起码初中要上完。
[白冰(儿童文学作家)]:知识方面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教给孩子。但是孩子和这个社
会的交流怎么办?
[崔永元]:我是会让他去上学的。我没有这个勇气,说弄个私塾让他在家里,然后我来
教他、我来培养他。我觉得不行。这个社会有多复杂,就得让他感受到这种复杂。哪怕
他摔跟头,他付出沉重的代价,那都是没有办法,那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
会化的过程,离不开同伴的交往。那么他这个同伴的交往呢,就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不
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群体当中,所以我就担心他的孩子会出现一个社会化程度偏低的问
题。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issue130:
How children are socialized today determined the destiny of society. Unfortunately, we have not yet learned how to raise children who can help bring about a better society.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鬼鬼曾经给出的微软百科全书上的资料:
Socialization,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learn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behaviors for a given environment. 社会化的定义。
As they move in different social worlds, older children begin to grasp the informal rules for each setting and manage themselves accordingly. Children act differently at home and in the classroom, for example, calibrating their behavior to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in each setting. They also learn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in social settings, looking undisturbed in the face of a peer’s taunting and laughing appropriately at a teacher’s joke. Social understanding develops in other ways also, as older children perceive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others as psychologically complex beings with their own emotions, motives, and perspectives.
Peer relationship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complicated in middle childhood. Whereas preschoolers master basic social skills as they play with friends, older children begin to face issues of acceptance, fitting in, exclus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 their peer groups. The nature of friendship changes in middle childhood to incorporate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as well as shared activities, and friendships thus become more intense and exclusive. Children create a smaller circle of close friends and are more upset when friendships end. Friendships also coalesce into larger peer groups or clubs with their own norms for dress, vocabulary, hair style, activities, and behavior. These norms distinguish those who are included (and excluded) from the group and create strong pressures on group members to conform. At the same time, such groups can help children build self-esteem and social skills.
Socializing in middle childhood requires considerable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self-awareness, especially when conflict occurs. Older children can negotiate, bargain, cajole, compromise, and redirect conflict—such as through humor—in ways that reflect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maturity. Not all children are so successful, however, and some become rejected by peers because of their aggressive, confrontati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al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peers rejected for aggressiveness are impulsive and deficient in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ten misinterpreting casual social encounters as hostile and considering few alternatives to reacting confrontationally. They also develop negative reputations. A rejected child’s lack of acceptance can, unfortunately, foreshadow long-term social difficulties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remedied in childhood.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老外说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与同龄人的交流interaction,对环境的适应和学习等等的行为。
Parents remain central in the expanding social world of middle childhood. Although it is common to view peers as replacing parents in importance to older children, parents continue to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define and reinforce values, promote academic success, enable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offer a sensitive ear and perceptive judgment. They are reliable cheerleaders as their children face the challenges of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家长起到的作用。
[郑渊洁]:我也是一直犹豫,其实那个中学已经给他报了。报了名之后呢,它有一个入
学的基本测试,就是老师带着他们,然后我就跟着,在一所中学里面。然后就半天不出
来,我就进去看去了。我就看见所有同学都趴在桌子上在写;那个老师就是一脸傻气那
样子的,在那里背着个手,就是一会儿说这个东西。你这怎么讲,因为这个老师并不认
识这些同学,它就是一个入学测试嘛。我就站在那楼道里,远处一看,我突然就一激灵
,就说这个不能再忧郁、再错下去了。
[郑亚旗]:可能如果没有网络,我爸他也不敢就是真是让一个人在家上。因为他也怕一
个人在家这么长时间,就是比如会孤独啊,或者怎么样,他可能也会担心。
[郑渊洁]:这个是时代对我们的恩赐。假如没有这个,在家里那么一个孩子的话,会有
问题。要如果没有这个(网络)的话,就起码应该找几个孩子一块上。
这里又附带提到了科技创造、发明、进步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issue205:
As society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more and more access to new information, the effectson life-long learning can only be positive.
由于是科技类的题目,具体在这里不多赘述。不过还是有相应的资料。
简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刘尧
【摘要】作者认为因特网是一种对现代教育有正面和负面重大影响的,也是现代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有用工具。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方式、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评述了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因特网; 现代教育; 课程; 学校
一、 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远程教育是最早介入网络的领域之一,“网络教育”也是网络技术拓展应用的一大空间。从CAI技术到CD?ROM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直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从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到物(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教学设备等);从硬件(教室、图书馆等)到软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这些都是现代远程教育所要研究、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特指基于因特网(地网)和卫星网(天网)而进行的远距离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新兴模式或者前沿分支。现在我们需要探索因特网这一新手段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问题,关注这一新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动向,研究它将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什么前景。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学的真实环境,发挥得好可以在教学方面采用声、图、文、动画、录像多种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完美地结合,才能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的效率,还需要进行许多研究和探索,但是总的趋势是会大大有利于学校教学,强化学校教学的效果,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界面,提供全程化的教学内容,提供终生化的教学手段。现在一个远程教学网站,不只是提供教学内容,还把丰富的课外读物、课外小组、课外活动等提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在这方面,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进步和利用因特网水平的提高,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 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
因特网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转换问题,而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出了更大挑战。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特网的作用。
第一,终生教育及融合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校门之外,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远程教育的出现使得不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的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是为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并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了决策者和大众的观念中。
第二,创新教育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观念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因为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联接和关系,总的方面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特征相吻合,激励人们的思想更延伸、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敏捷。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它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要求教师的地位从细节的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要求教育的领导者和从事者不仅应该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应该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而且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三,重塑文化能力的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涉及文化水平、读写能力的界定。在以印刷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水平通常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读写能力往往又是根据识字的多少来界定的,后者也是判断文盲与否的标准。在网络社会,个人的文化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层次上,他必须能阅读和写作;在另一个层次上,他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使用计算机和其他远程交流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读书与写作;在更多的层次上,他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人,应该同时具备适应两者和创造两者的能力。
第四,学校虚拟化的观念。网络作为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要素——资金、场地、库存和熟练劳动力等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的潜力将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了一起。学校硬件设施的界定将超出规模、存量、占地等指标,而增加了创造性、流动性和速度等新的要求。学校的功能、校区建设等方面的观念也将变更。
第五,社会教育化的观念。在网络社会,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日益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个人和家庭将教育作为最佳的投资领域;企业把教育看作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视教育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
三、 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方式
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易于从学校可获取的资源这一方面看出。比如:因特网可以使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不便离职学习的人群等不再受到学校条件和在学校里才可获取教育资源的限制。进入因特网后,他们就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服务。因特网还有其他信息提供方式不具有的独特好处:一旦连上,巨大的信息量不需要增加物理空间,储存简单,不需要学校和个人增加储藏室。信息可以保存在磁盘上供将来使用或不用时删除。不管怎样,学校和个人不会面临增加藏书空间来贮存大量增加的资源这一任务。因特网对课程的直接影响,从学校开出的课程种类中可以看出。比如,如果一所学校能把整个图书馆上网,以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上网进入,这所学校就能开有关因特网新技术课程。学校通过把这样的新技术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不仅对现在的课程产生影响,而且整个新的课程需要进一步开发。课程编制人员、学生和教师都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学生对因特网知道什么?教这些技能和概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考察哪些道德因素?在什么层次上教给学生这些概念?此外,教师目前正在使用的课程将直接受到因特网的影响。当因特网在课程中应用得越多,我们就将看到教师扮演教练和辅助者的角色也越多。当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学习发生。当教师学会并应用了这些方法,学校的整个课程将会改变。然而不管什么方法,教师必须齐心协力把因特网引入学校日常生活中。随着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因特网的有效应用可以以教科书同样的方式甚至更有效的方式影响课程。
间接影响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为教师,总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学习并终生学习的志趣?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难题。然而,现在我们却能亲眼目睹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几小时的信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喜欢利用因特网就某个课题进行研究,我们还看到了学生借助因特网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学习。因特网有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魔力。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可以更多的控制他们选择的信息。其次,学生将以多媒体的形式探讨问题。再次,因特网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机会。最后,因特网提供了与他人和它地的联系。这些不是按照国籍、种族或智力来评判一个学生,而是按照学生交流使用的文字和思想进行判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随着对因特网新奇感的消退而消退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否!这是因为:假设你有一本你真的很喜欢读的书,你读了许多次,每一次你都会发现作品的新内涵。虽然,你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但结论总是不同的。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因特网结尾很少有相同的,因为它在不断的增加新材料。这些材料不是一年、一月、一天增加,而是每小时、每分钟在增加。某一问题在某一天信息不多,一天以后可能会很多。这就是因特网对学生来说都是生动的原因。
四、 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尼尔·波思特曼(Neil?Postman)在他的《技术》一书中警告说,每一门技术对社会都会有影响,不管这技术是好还是坏。波思特曼要我们理解技术从来就不是中立的。当现代教育利用因特网技术获得各种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负面影响。
第一,我们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因特网的时候,不能不关注一些重要的道德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必须教学生经常筛选网上获得的信息,弄清是谁发的?其来源于哪里?这些材料有无明显的错误吗?其次,必须考虑的道德问题是因特网上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材料,像黄色网页等。再次,“因特网迷恋症”又是一个问题。台湾学者对2000名大学生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生患有严重的“因特网迷恋症”。他们长期沉醉于网络世界,有的已经懒得和身边的人沟通,有的经常因担心发出的电子邮件是否已送达而睡不着觉,有的日常的不快事通过网络来发泄,有的人一上网就废寝忘食,超过一小时不上网就手指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迷恋因特网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人、有心理问题的人等只增不减。对此,学校要通过明确的道德准则和学生行为守则来规范这类问题。
第二,因特网仅仅是一种工具。因特网允许网民同世界上的任何个体分享信息、思想、消息,这种分享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特网对现代教育产生的潜在影响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特网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教师用来提供给学生打开世界窗口的工具——因特网不会教学生,仍是教师教学生;因特网虽然能增加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信息,但若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教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些新资源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特网的正确应用会有益于学生的教育,如果应用不当,会使学生身受其害;因特网将永远不会代替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好的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书面课程。因特网对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提高的教与学的质量。尼古拉丝·耐格波特(Ne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走向数字化》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人利用因特网学习知识和技能,因为它将变成一个人学习的辅助网。
第三,因特网能否进课程?如果我们增加了网络课,我们就改变了学校计划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责任。如果把因特网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就会改变。更进一步说,如果学校选择了增加因特网课,学校本身就会改变。没有办法列出一所学校选择上网可能面临的所有变化。然而对教师来说,明智的选择是:首先,作为教师,他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如何处理信息,也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查找新信息。其次,必须意识到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进入我们的世界,而是在教育他们进入一个未来的世界——他们的未来。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适应解释学生的未来的需要,那我们就将做了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最后,变化最大的方面可能是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因特网在将来10年或20年会是什么样子?对学校和课程有更大的影响吗?勒温司·皮尔曼(Lewis Perelman)在他的《学校的出路》一书中,构想了一个未来需要学习的社会。一个相似于又先进于现在因特网的社会。不管未来是什么样,作为教师总是承担着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服务的重担。如果我们不能教学生如何运用可获得的资源,那么波思特曼的话将是正确的——运用技术代替人,我们可能发现自己被技术所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