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门:
查看: 13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郑渊洁与GRE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1#
清风居士 发表于 09-8-25 21:51:21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divaclee(以下四楼,全转帖自divaclee)

这可能有点标题党
但是也可以看到
灵感来源是无处不在的
只要视野广博
善于观察,思考,比较,联想
一切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

就像发贴的那位GRE猜题老师


http://bbs.gter.net/bbs/thread-285820-1-1.html
从“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访谈中来看一些与教育相关的issue题目
沙发 2#
 楼主| 清风居士 发表于 09-8-25 21:51:40 | 只看该作者
从“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访谈中来看一些与教育相关的issue题目
前段时间在复习准备6G笔试的时候,到了晚上都感觉到很累,再硬着头皮看书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于是就找些讲座、访谈之类的节目来看。一是放松,二是也可以听到一些平时看书不太有机会接触的东西。碰巧前段时间又恰逢儿童节,因此在网上看到一段中央10套《人物》节目对“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访谈。在该访谈节目中,一个主要的内容是郑渊洁对于他儿子的家庭教育的回顾。Issue题目中有好些题目与教育有关,在看访谈的时候觉得里面的一些观点、想法也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参考。(以下谈话内容抄录自6月1日中央10套《人物》节目。)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人物》节目。2004年底,北京一家媒体做了一项关于“童年时代对你影响最大的十个公众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童话大王郑渊洁位居第六。实际最高学历为小学四年级,虚假学历为小学毕业,靠写作为生,能熟练使用500个汉字,在计算器的支持下,会四则运算。这就是郑渊洁对自己的全部解释。2004年5月,已经从媒体视线里消失十年之久的郑渊洁,突然公开接受采访。这次的重新露面,让人想起八年前他的一个惊人之举。(指的是他把儿子接回家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接受学校教育。下文中有介绍。)

[郑渊洁]:有时候还是跟做梦似的感觉,就是还是不太感相信,本身应该是进精神病医
院的人,现在怎么居然就人模狗样地坐在这儿了。

[旁白]:2004年5月,喜欢郑渊洁的人,和不喜欢郑渊洁的人,都在期待郑渊洁的回答。8年前,他自办家庭学校,让小学毕业的儿子郑亚旗退学回家。8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小学生一切都还好吗?

[郑渊洁]:其实我觉得这个一般人来讲,只要他认了字、会查字典了,没有什么东西他
学不会的。不一定非要前后左右都坐着同学,然后有一个老师在上面面授;然后把几幢
房子用围墙围起来叫学校。这样才能学习吗?其实我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学到;而且
自学它是个主动的、它是个很愿意的事儿。

好,这里首先遇到的是关于自学和对于学习态度的问题。
来看一道issue题目:
issue223:
Education is primarily a personal matter;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school or college.
知识完全靠自学可不可以?如果是,自学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优点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相反可以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优略性来。关于自学成材,大家可能很快会想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这的确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当时的他已经具有退学创办公司,实现他的想法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往往并不现实。

在Google上搜索的一小段关于自学的材料:

      培养自学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作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创新的基础,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自学者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的观念,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具体地说,自学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着力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主动阅读力。尽管各种视听技术蓬勃发展,但是文字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主动,则主要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懂得自学的意义,能主动、自觉地去读书,能科学地自我组织学习。要通过粗读、细读、精读,读懂教材,抓住要点,掌握知识点的要义。总之,要使自学者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主动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关,是基础,也是关键。

  2.独立思考力。思考与狭义的思维是同义词,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展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考有敏捷与迟钝、深刻与肤浅、灵活与笨拙、简洁与繁琐、依赖性与独立性之分。所谓独立性,就是通常说的批判性,其特征是反对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习中常常不满足于释疑,而是不断进行质疑,于无疑之处生疑。独立思考能力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问题启发,使自学者思考具有方向性;强调用心读书,克服思维的惰性;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与严肃性,十分注意思维技巧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即抽象概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

  3.自练自检力。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学习目标去做练习,不待教师与他人督促。任何知识的学习和任何能力的掌握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测试来检验。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并能找出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自学辅导教学的教材为自学者形成自练自检能力提供了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和方法。教材中,有做练习的指令性要求。练习本中,有练习题,留有做题的空白,答案附于课本后面,便于自学者当时知道结果。要训练自己如何做练习,如何进行自检。这样就很快使自己形成了自练自捡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很快迁移到各个方面去。

  4.促进自制力。这是自学习惯的迁移。自制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不待教师和他人约束、监督,自己能够用规范的标准和道德要求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自觉的能力。

  5.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进行调节、控制的意志能力。自学能力的情意要素的优化与自学能力的智能要素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只有克服自身的盲目冲动,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才能全身心地进行学习,全面发展。大量数据表明,自学习惯较好,学习计划性强,持续时间较长,不仅提高了智商指数,而且情商指数也有提高,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自觉探求力。这一能力是自学能力的纵深发展,即自学者遇到问题,能自觉思考,自觉寻找答案,自觉寻找参考资料,一直到问题的解决。要求由于增强自学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能主动预习将学内容,能自学有关资料,读参考书,扩大知识量,并且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废寝忘食,遍寻解决方法.学习劲头永远是那么旺盛,一往直前,穷追不舍的精神永远是那么旺盛。

  7.加速形成概括力。对典型事例及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等心智操作,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为概括能力。概括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加速”二字。

  8.能动的应变力。能动应变能力是自学能力结构中的—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动,是指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应变,是指对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对付意料之外的问题。

  9.发展创新思维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其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灵感的活跃性。在创新思维中,想象具有特殊的作用。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性的想象,是不断改变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再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自学是个主动的事,而且去自学的东西往往是自身比较感兴趣的,这就可以引申到有关学习的兴趣上去。有一些相关的issue题:

issue51:
Education will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issue80:
All students should be required to take courses in the sciences, even if they have no interest in science.

issue90: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ursue subjects that interest them rather than seek programs that promise entry into the job market.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当碰到是自己喜欢的事物时,再麻烦、在困难都不会当成一回事,能够都克服,最终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学习兴趣与教学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客观必要性(例如现在学习和将来工作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但这种学习自觉性和前面所说的间接兴趣有密切关系。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1.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

      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或称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这种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如学生是否注意听讲、注意看书、注意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进行思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否热情,是否具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对待困难是否具有足够的意志力,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自制和坚持性;等等。所有这些特点都是考察学习积极性的标志。

      实践表明,在中、小学里,学习兴趣正确而浓厚的学生,就能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中学生的表现),完成作业的态度好,遇到困难时也能发扬顽强的战斗精神;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学习不专心,态度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差,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

      2.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成绩属优等和差等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兴趣的范围较广,差等生往往学习兴趣的范围也比较窄。这种不同的学习兴趣自然要影响学习的效果。现在我们专门谈一下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直接兴趣)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例如一个学生初学外语,感到很困难。他坚持学习,只是因:为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但他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到兴趣。这时他主要是靠意志努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但如果他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取得了成绩,他逐步能对学习外语本身感到兴趣。这时他就不再以学习外语为苦,而以学习外语为乐了。只有在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仅仅学习与其兴趣有关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些基本的常识、道德、法律、公民,以及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有都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另外一些教育类题目,在这里恕不赘述。



[郑渊洁]:不管承认与否,事实上,从我儿子出生之日起,我便加入了同其他父亲竞争的行列:竞争谁的孩子长大有出息。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只有创造性思维是能够导致孩子日后出人头地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同压抑和限制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issue128:
It is often asserted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free the mind and the spirit. In reality, however, formal education tends to restrain our minds and spirits rather than set them free.
影片《黑客帝国》里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Free your mind。创造性思维对于新的学习、研究成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vital来形容。如今日益发达的金融交易市场,种种金融创新工具的推陈出新,正是得益于这种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美]多拉·豪维尔
      (前略)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能够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它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的、独特的概念,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培养这种创新能力的策略包括:让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的问题之中,而问题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答案。比如说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目前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讨论这个问题,让他们探讨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些时间讨论这些问题。此外的策略还包括测试、评估学生提出的这些可能性,这时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他们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让他们从其它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创新能力不是依赖于特别的天赋或特别优秀的智力,而是依赖于思维产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即使这样做可能意味着将推翻他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就是创新思维的典范。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在他的一个著名的有关思维的实验中,他问到:“如果我能以光速运行,世界将会怎样?”这个独特的视角使爱因斯坦超越了现有的知识。现有的知识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当光穿越时空的时候会不断发生变化。”爱因斯坦在思想上的这一小小的转换,使光超越了人们的原有概念,而被重新定义成了一个绝对的、时空的延续体。爱因斯坦具有创造性的想象给了我们全新的启示。
       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完善,学会了走路、说话、了解周围的事物。孩子们在早期的几年里,用一种奇妙的创造性方式来观察身边的新事物,这种感知未知事物的能力要求他们留心身边的事物,敏锐地意识到事物的细微之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含义通常变得狭隘了。在学校里,孩子们常常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来积累知识,从而达到取悦老师,考试过关的目的。孩子们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正在逐步退化。当孩子们再稍大一点,他们学会了害怕犯错误,这对于培养感知事物是很不利的。可是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树立和维护自我的完美形象,错误被看作是能力低下的标志,因此他们认为经常犯错误会不受同伴的欢迎。害怕犯错误当然会影响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都要涉及到尝试新事物。一旦害怕犯错误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会制约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四、公共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领导人面临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多重挑战。教育领导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培养他们高层次的读写技能,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写技能不仅包括阅读和写作,而且包括算术、科学、技术动力学、世界语言和世界文化。教育领导人面临的另一挑战是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必须帮助学生理解到知识既是一种掌握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还要理解到知识的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学生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在学习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事物异同点的敏锐的洞察力是解决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板凳 3#
 楼主| 清风居士 发表于 09-8-25 21:52:04 | 只看该作者
[郑渊洁]:就让他很明白无误地要感受到他的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是因为他学
习成绩好,考上什么重点中学,我们就爱你。不是。这爱是无条件的;你就是不及格,
你就上工读学校,我也一样爱你。这是啊,谁让你生了他嘛!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缘分啊


[刘庭华(《动物世界》主编)]:最珍惜的东西是他的稿子,再有就是他的儿子。当他
的儿子和他的稿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是什么样呢?有一次他在写东西,他儿子爬到他的
桌子上,然后站在那儿就开始撒尿,把他的稿子都给浇了。哎呀,心疼啊!但是,让他
儿子尿完。

[旁白]:有一次,一个记者问我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最自豪的是
,我从未打过自己的孩子。

[郑亚旗]:他的观点就是孩子没有做错事的时候。比如像我小时候拿那个奶瓶喝奶,喝
的时候我都会先往我那脚踏车上倒这个牛奶。要是别的家长早就,不管什么原因,他就
肯定会骂这个孩子嘛,然后严重的可能都会打孩子。他(郑渊洁)就不会,因为他知道
我是看他骑摩托车,在加油站给摩托车加油。他是知道我是先给这个脚踏车加油。

[郑渊洁]:老师和家长,要真想让你的孩子有出息,如果真的啊,不是说为了管他的时
候过一种管人的瘾的话,最好的方法、最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鼓励他。发现他的长处
,鼓励他;没有发现他的长处,也鼓励他。说不定,因为你不一定都能看得准,但是你
广种薄收啊,撒开了鼓励,各个领域都鼓励他。你画画画得好,你音乐好,你写作好,
你数学好,你逻辑思维好,比如说这样鼓励完了以后,总有一个瞎猫碰上死耗子碰上的
吧?那这个作用就非常大。

[郑亚旗]:后来都觉得,我真做得有那么好吗?是不是因为他这人就这毛病啊,就爱鼓
励别人。当时都这么认为。

[旁白]:因为被老师关了一次黑屋子,郑渊洁再没敢把儿子往幼儿园送了。但是上了小
学以后,他又为儿子在学校的遭遇感到忧心重重。

[郑渊洁]: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老师是这么跟我说的,说你的
孩子是不是有毛病。这个事儿到现在为止没跟亚旗说过,就是说他现在都不知道。因为
我这个不能跟他说呀,到现在为止我也觉得说了对他是个伤害。我说:怎么了?老师说
他怎么就弄不清我这个性呢?这老师的性是一个比较不常见的性。

[赵俐(郑渊洁小学老师)]:还上小学没毕业的时候,就是领亚旗到我们家去了。我问
他一句话:我说那个,老师好不好啊?你猜他说什么?——老师哪有好的啊?这是他(
亚旗)上小学的时候,他说老师哪有好的呀!就是说明老师真是伤了他。因为他那个老
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没表扬他过一次。没说过他一次好。

[郑渊洁]:有几个事儿他回来跟我说,他说我们老师说我们班上一个同学,“吃屎都接
不上热的”,就是这个老师。当时我就苦笑,我说,我也就说自己啊,自己也就是一个
日本人来了我也就是个汉奸的这种料。我说自己孩子在这种老师手里,都不能把他弄回
来;也没办法,就让他上。

这里讲到的是鼓励,对于教育和学习的作用。
issue228:
The best way to teach - whether as an educator, employer, or parent - is to praise positive actions and ignore negative ones.
当然这道题还涉及到是否忽略消极、负面的行为的问题。但是表扬、鼓励的正面作用还是可见一斑的。
      在教学中“鼓励”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鼓励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鼓励为教师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育能力的有效方法,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鼓励具有确定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鼓励作为一种诱因和激励手段,可把各个体育实践序列间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有助于构成完整的体育实践过程。没有这种目标的联系性,体育实践往往会变得无定向,无目的。

      鼓励能提供成败的信息,有利于学习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使用鼓励这一语言手段,能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信息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体育实践的结果和进步情况,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从事体育学习的信心,增强努力的程度。因此鼓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鼓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它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鼓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中勇于“出风头”,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中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优点及时予以表扬,抓住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会产生怕苦怕累等情绪。若教师首先用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祖国夺取巨大荣誉等事迹进行教育,再结合课中出现的学生中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就会激励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努力跑完全程。达到教学的目的和锻炼的效果。

       鼓励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创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条件。这是因为适度的竞争具有以下的心理学意义:一是能促进学习将潜伏状态的动机变成活跃的起作用的有效动机,从而使个人目标明确化;二是能创造一种力争上游的条件,使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得到充分肯定;三是提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帮助和影响。

      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要实事求是。教师在鼓励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表现出对全体学生的真切的爱,不可存在偏爱的心理和厌恶情绪。保护是指教师在表扬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就是说鼓励时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夸大其词,不符合实际的表扬和评价,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群体心理效应,而且对受表扬者也不会产生好的影响。

      对差生要优先鼓励。教师的鼓励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将这种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但在实际中,差生往往因运动成绩差而与鼓励无缘,这对差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差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先进的强大内驱力。


[郑渊洁(1994年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我觉得对于咱们国家的这个教育体制吧,
是非常担忧的。我非常希望有改变。我想如果公司、写作这些赢利了,有了一定的利润
以后吧,我想就是办学校。盖学校是挺费钱的,我想将来就是一直从幼儿园办到大学。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确有很多弊病;但是考虑到国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时的主持人]:连你都是个不太爱上学的孩子,你办这个学校是什么意思?

[郑渊洁]:我办这个学校,我想就是说这个学校里,是不强调分数。它告诉孩子就是说
,分数,他在我的学校毕业以后,得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不太看中分数。

分数的问题。就像当今社会中大家都认同的一点:财富并不等于幸福;但是财富的确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严格重要标准。同样,考试分数,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的检验。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当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地强调分数,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issue55:
Competition for high grades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issue100:
The pressure to achieve high grades in school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ithout grades would promote more genuin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旁白]:郑渊洁立志办学的愿望,在两年后变成了现实。只是学校的规模,和他当初的
设想差异太大。一间教室,一名学生。

[郑亚旗]:快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才一起把这个事儿好好商量了一下。包括他也咨
询了好多专家。

[郑渊洁]:但是没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让他不上学,一个都没有。清一色的就是说要上
,起码初中要上完。

[白冰(儿童文学作家)]:知识方面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教给孩子。但是孩子和这个社
会的交流怎么办?

[崔永元]:我是会让他去上学的。我没有这个勇气,说弄个私塾让他在家里,然后我来
教他、我来培养他。我觉得不行。这个社会有多复杂,就得让他感受到这种复杂。哪怕
他摔跟头,他付出沉重的代价,那都是没有办法,那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
会化的过程,离不开同伴的交往。那么他这个同伴的交往呢,就出现了问题。因为他不
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群体当中,所以我就担心他的孩子会出现一个社会化程度偏低的问
题。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issue130:
How children are socialized today determined the destiny of society. Unfortunately, we have not yet learned how to raise children who can help bring about a better society.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鬼鬼曾经给出的微软百科全书上的资料:
Socialization,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learn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behaviors for a given environment. 社会化的定义。

As they move in different social worlds, older children begin to grasp the informal rules for each setting and manage themselves accordingly. Children act differently at home and in the classroom, for example, calibrating their behavior to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in each setting. They also learn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in social settings, looking undisturbed in the face of a peer’s taunting and laughing appropriately at a teacher’s joke. Social understanding develops in other ways also, as older children perceive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others as psychologically complex beings with their own emotions, motives, and perspectives.

Peer relationships become richer and more complicated in middle childhood. Whereas preschoolers master basic social skills as they play with friends, older children begin to face issues of acceptance, fitting in, exclus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 their peer groups. The nature of friendship changes in middle childhood to incorporate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as well as shared activities, and friendships thus become more intense and exclusive. Children create a smaller circle of close friends and are more upset when friendships end. Friendships also coalesce into larger peer groups or clubs with their own norms for dress, vocabulary, hair style, activities, and behavior. These norms distinguish those who are included (and excluded) from the group and create strong pressures on group members to conform. At the same time, such groups can help children build self-esteem and social skills.

Socializing in middle childhood requires considerable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self-awareness, especially when conflict occurs. Older children can negotiate, bargain, cajole, compromise, and redirect conflict—such as through humor—in ways that reflect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maturity. Not all children are so successful, however, and some become rejected by peers because of their aggressive, confrontati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al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peers rejected for aggressiveness are impulsive and deficient in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ten misinterpreting casual social encounters as hostile and considering few alternatives to reacting confrontationally. They also develop negative reputations. A rejected child’s lack of acceptance can, unfortunately, foreshadow long-term social difficulties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remedied in childhood.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老外说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与同龄人的交流interaction,对环境的适应和学习等等的行为。

Parents remain central in the expanding social world of middle childhood. Although it is common to view peers as replacing parents in importance to older children, parents continue to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define and reinforce values, promote academic success, enable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offer a sensitive ear and perceptive judgment. They are reliable cheerleaders as their children face the challenges of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家长起到的作用。


[郑渊洁]:我也是一直犹豫,其实那个中学已经给他报了。报了名之后呢,它有一个入
学的基本测试,就是老师带着他们,然后我就跟着,在一所中学里面。然后就半天不出
来,我就进去看去了。我就看见所有同学都趴在桌子上在写;那个老师就是一脸傻气那
样子的,在那里背着个手,就是一会儿说这个东西。你这怎么讲,因为这个老师并不认
识这些同学,它就是一个入学测试嘛。我就站在那楼道里,远处一看,我突然就一激灵
,就说这个不能再忧郁、再错下去了。

[郑亚旗]:可能如果没有网络,我爸他也不敢就是真是让一个人在家上。因为他也怕一
个人在家这么长时间,就是比如会孤独啊,或者怎么样,他可能也会担心。

[郑渊洁]:这个是时代对我们的恩赐。假如没有这个,在家里那么一个孩子的话,会有
问题。要如果没有这个(网络)的话,就起码应该找几个孩子一块上。

这里又附带提到了科技创造、发明、进步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issue205:
As society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more and more access to new information, the effectson life-long learning can only be positive.
由于是科技类的题目,具体在这里不多赘述。不过还是有相应的资料。
      简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刘尧

【摘要】作者认为因特网是一种对现代教育有正面和负面重大影响的,也是现代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有用工具。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方式、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评述了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因特网; 现代教育; 课程; 学校

  一、 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远程教育是最早介入网络的领域之一,“网络教育”也是网络技术拓展应用的一大空间。从CAI技术到CD?ROM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直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从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到物(教材、工具书、参考资料、教学设备等);从硬件(教室、图书馆等)到软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这些都是现代远程教育所要研究、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特指基于因特网(地网)和卫星网(天网)而进行的远距离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个新兴模式或者前沿分支。现在我们需要探索因特网这一新手段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问题,关注这一新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动向,研究它将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什么前景。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学的真实环境,发挥得好可以在教学方面采用声、图、文、动画、录像多种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完美地结合,才能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的效率,还需要进行许多研究和探索,但是总的趋势是会大大有利于学校教学,强化学校教学的效果,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界面,提供全程化的教学内容,提供终生化的教学手段。现在一个远程教学网站,不只是提供教学内容,还把丰富的课外读物、课外小组、课外活动等提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在这方面,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进步和利用因特网水平的提高,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 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

  因特网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转换问题,而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出了更大挑战。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特网的作用。

  第一,终生教育及融合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校门之外,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远程教育的出现使得不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的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是为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并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了决策者和大众的观念中。

  第二,创新教育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观念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因为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联接和关系,总的方面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特征相吻合,激励人们的思想更延伸、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敏捷。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它要求教育体制和机构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要求教师的地位从细节的陈述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要求教育的领导者和从事者不仅应该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应该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而且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三,重塑文化能力的观念。这一观念直接涉及文化水平、读写能力的界定。在以印刷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水平通常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读写能力往往又是根据识字的多少来界定的,后者也是判断文盲与否的标准。在网络社会,个人的文化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在一个层次上,他必须能阅读和写作;在另一个层次上,他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能使用计算机和其他远程交流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读书与写作;在更多的层次上,他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文化人,应该同时具备适应两者和创造两者的能力。

  第四,学校虚拟化的观念。网络作为普遍现象,意味着生产的传统要素——资金、场地、库存和熟练劳动力等不再是经济力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的潜力将越来越多地同控制和操纵信息的能力联系在了一起。学校硬件设施的界定将超出规模、存量、占地等指标,而增加了创造性、流动性和速度等新的要求。学校的功能、校区建设等方面的观念也将变更。

  第五,社会教育化的观念。在网络社会,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日益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个人和家庭将教育作为最佳的投资领域;企业把教育看作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和社会视教育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

  三、 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方式

  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易于从学校可获取的资源这一方面看出。比如:因特网可以使农村学校和弱势人群、不便离职学习的人群等不再受到学校条件和在学校里才可获取教育资源的限制。进入因特网后,他们就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服务。因特网还有其他信息提供方式不具有的独特好处:一旦连上,巨大的信息量不需要增加物理空间,储存简单,不需要学校和个人增加储藏室。信息可以保存在磁盘上供将来使用或不用时删除。不管怎样,学校和个人不会面临增加藏书空间来贮存大量增加的资源这一任务。因特网对课程的直接影响,从学校开出的课程种类中可以看出。比如,如果一所学校能把整个图书馆上网,以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上网进入,这所学校就能开有关因特网新技术课程。学校通过把这样的新技术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不仅对现在的课程产生影响,而且整个新的课程需要进一步开发。课程编制人员、学生和教师都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学生对因特网知道什么?教这些技能和概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考察哪些道德因素?在什么层次上教给学生这些概念?此外,教师目前正在使用的课程将直接受到因特网的影响。当因特网在课程中应用得越多,我们就将看到教师扮演教练和辅助者的角色也越多。当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学习发生。当教师学会并应用了这些方法,学校的整个课程将会改变。然而不管什么方法,教师必须齐心协力把因特网引入学校日常生活中。随着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因特网的有效应用可以以教科书同样的方式甚至更有效的方式影响课程。

  间接影响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为教师,总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学习并终生学习的志趣?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难题。然而,现在我们却能亲眼目睹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几小时的信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喜欢利用因特网就某个课题进行研究,我们还看到了学生借助因特网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学习。因特网有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魔力。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可以更多的控制他们选择的信息。其次,学生将以多媒体的形式探讨问题。再次,因特网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机会。最后,因特网提供了与他人和它地的联系。这些不是按照国籍、种族或智力来评判一个学生,而是按照学生交流使用的文字和思想进行判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随着对因特网新奇感的消退而消退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否!这是因为:假设你有一本你真的很喜欢读的书,你读了许多次,每一次你都会发现作品的新内涵。虽然,你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但结论总是不同的。我们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因特网结尾很少有相同的,因为它在不断的增加新材料。这些材料不是一年、一月、一天增加,而是每小时、每分钟在增加。某一问题在某一天信息不多,一天以后可能会很多。这就是因特网对学生来说都是生动的原因。

  四、 因特网进入现代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尼尔·波思特曼(Neil?Postman)在他的《技术》一书中警告说,每一门技术对社会都会有影响,不管这技术是好还是坏。波思特曼要我们理解技术从来就不是中立的。当现代教育利用因特网技术获得各种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负面影响。

  第一,我们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因特网的时候,不能不关注一些重要的道德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必须教学生经常筛选网上获得的信息,弄清是谁发的?其来源于哪里?这些材料有无明显的错误吗?其次,必须考虑的道德问题是因特网上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材料,像黄色网页等。再次,“因特网迷恋症”又是一个问题。台湾学者对2000名大学生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生患有严重的“因特网迷恋症”。他们长期沉醉于网络世界,有的已经懒得和身边的人沟通,有的经常因担心发出的电子邮件是否已送达而睡不着觉,有的日常的不快事通过网络来发泄,有的人一上网就废寝忘食,超过一小时不上网就手指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迷恋因特网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人、有心理问题的人等只增不减。对此,学校要通过明确的道德准则和学生行为守则来规范这类问题。

  第二,因特网仅仅是一种工具。因特网允许网民同世界上的任何个体分享信息、思想、消息,这种分享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特网对现代教育产生的潜在影响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特网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教师用来提供给学生打开世界窗口的工具——因特网不会教学生,仍是教师教学生;因特网虽然能增加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信息,但若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并教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这些新资源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特网的正确应用会有益于学生的教育,如果应用不当,会使学生身受其害;因特网将永远不会代替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好的研究、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书面课程。因特网对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提高的教与学的质量。尼古拉丝·耐格波特(Ne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走向数字化》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人利用因特网学习知识和技能,因为它将变成一个人学习的辅助网。

  第三,因特网能否进课程?如果我们增加了网络课,我们就改变了学校计划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责任。如果把因特网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就会改变。更进一步说,如果学校选择了增加因特网课,学校本身就会改变。没有办法列出一所学校选择上网可能面临的所有变化。然而对教师来说,明智的选择是:首先,作为教师,他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如何处理信息,也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查找新信息。其次,必须意识到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进入我们的世界,而是在教育他们进入一个未来的世界——他们的未来。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适应解释学生的未来的需要,那我们就将做了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最后,变化最大的方面可能是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因特网在将来10年或20年会是什么样子?对学校和课程有更大的影响吗?勒温司·皮尔曼(Lewis Perelman)在他的《学校的出路》一书中,构想了一个未来需要学习的社会。一个相似于又先进于现在因特网的社会。不管未来是什么样,作为教师总是承担着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服务的重担。如果我们不能教学生如何运用可获得的资源,那么波思特曼的话将是正确的——运用技术代替人,我们可能发现自己被技术所利用。
马扎 4#
 楼主| 清风居士 发表于 09-8-25 21:53:3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还可以看一下这道题:
issue42:
Because learning is not a solitary activity but one that requires collaboration among people, students of all ages will benefit academically if they work frequently in groups.



[郑亚旗]:有一天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同龄的女网友。然后她就问我,你知道F4(演艺明
星)吗?我不知道。然后我就跑去问我爸,他肯定都知道啊,我什么事都问他嘛。跟他
说F4,他说,他以前不是当空军修飞机吗,他说F4我知道啊,美国战斗机啊。然后我就
跑去跟那网友说,我说F4是美国战斗机。然后她说,就说了一句话,然后这人就再也没
有出现过。她就说了一个,我奶奶都知道F4是什么!

[郑渊洁]:第一次见网友,在一个麦当劳。我是表面上表现得那个,就是同意的很快
嘛。因为在这之前,我觉得他自己过马路都没有单独过过,这样就出去见个人。那我说
这样,你是让我用车把你送到附近呢,还是说送到一个什么地方你再自己坐车去啊什么
的。他说送到一个地方自己坐车去。这样呢,其实他走了以后,其实我还是跑到那个麦
当劳附近去了。我还是在很远的地方看了一眼。就是说,这就是父亲吧。看了一眼以后
,我看了他跟他坐在一块的人谈笑风生啊,也都是我这个岁数的,男男女女的,我也觉
得很高兴。因为等于自己孩子大了、接触外面社会上的人了嘛!

[旁白]:1996年夏天,郑亚旗告别校园,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计划正式启动。

[郑亚旗]:专门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子来,然后就是布置成教室。然后也有大黑板,然后
有国旗都挂在旁边。然后上面都挂着什么牛顿啊,爱迪生啊这些人的头像。就跟学校一
样,后面也有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

[郑渊洁]:我缺学校的环境,所以我就故意要给他布置出学校的环境。实际上这个道理
啊。其实我往上贴那个爱迪生的画的时候,我一边贴一边笑,我说我这个实际上是给孩
子在那儿施压呢。

我自己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在想,结果还是无法完全摆脱学校,是否学校的环境对于教育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呢?也有一道关于学校的环境的issue题。
issue232: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create an academic environment that is separate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is ideal because it allows students to focus on important ideas without being held back by practical concerns.

虽然不是完全切题,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学校的环境对于教育、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我们平时经常在说,好的学校会有较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公民道德意识等等;另外,学校还可以提供互相交流的场所(这又附带着一个socialization的问题),这就是在讲学校环境的作用。
      教育环境优化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环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它包括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文明的校园精神环境,完善的校园制度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以及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等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校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校园管理科学化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
  
      1、优化校园环境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一个干净、整洁、富有健康情趣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确实起着“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人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经常出入自由市场,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自己的言行自然随之而无拘无束,甚至粗鲁无礼;但一旦进入那“静”字高悬,窗明几净,人人都在埋头苦读的图书馆时,你就不得不收敛自己,而慢慢地与这种环境,这种气氛融合起来,这就是环境的陶冶作用。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每个学校的校园环境都呈现出一派整洁有序、欣欣向荣、文明大方、健康向上的和谐气氛,那么,对在这里成长、成才的学生们一定会产生一种巩固、持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审美观,一种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趣,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一种祥和向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总之,美好的校园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2、优化校园环境对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教育、启发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年时期(即大、中学生在校期间)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形成时期,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既懂事,又不懂事;既要独立思考,又不可能全面、深刻思考;既有独立性,又不善于监督自己。他们的道德信念既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可塑性,又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一个“会说话的校园”,确实会起到极大的教育启发作用。我们看到有的学校巧妙地利用其历史渊源、地理位置把校园建设得古朴、幽静,让学生沉浸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氛围之中,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发愤读书的意志;有的学校利用其良好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在校园中突出现代化气息,让学生置身于现代文明之中,激发其勇攀科技高峰的勇气;有的校园内那富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中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都给学生以具体道德形象的体验。的确,对充满丰富幻想的青年学生来说,校园的一枝一叶都会给他们以无限的联想,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如果我们的校园处处都给他们以健康的联想的话,其教育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3、优化校园环境对正常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
  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一个整洁安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布局规范、色彩协调、富有生机、校训醒目、国旗飘扬、歌声缭绕的校园,会使学生情绪安定、大脑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情趣,进而促进机体发育,心理健康。 谈到校园美时,我们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认识到校园美的灵魂是优良的校风、优美的师生仪表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美的特色是突出育人。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时要防止步入误区,不要追求宾馆式的豪华,不要讲究商场式的气魄。我们要以自己的劳动和心血去创建一个既利于教育、教学,又富有生机,能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育,融校园、花园、学习乐园为一体的最佳育人环境,这才是真正的校园美。



[赵俐(郑渊洁小学老师)]:每周一他在家里升国旗啊,每周一,老师他,和他的孩子
,也跟那个正式学校一样啊,升国旗啊,得起立啊,得唱国歌啊。这很不得了啊,这一
般家长就是接回去也不这样做了啊。

[旁白]:在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计划里,最显眼的,是他自编的400多万字的教材。一直
以来,很多出版商出于对摇钱树的渴望,设法把他挪到自家的院子里来。

[郑渊洁]:反正我想,可能还行吧,这么下工夫编的教材。本身又有写作文学作品的能
力,然后呢又知道这是给自己的孩子编,战战兢兢地很害怕是吧;然后就拿出那些看家
的本领。我觉得国家的教材,编得有的时候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是因为编教材的人
不是给自己的孩子编。如果他要是给自己的孩子编的话,我想可能会编得更好一点。

[崔永元]:他不让看,他说那个是一级机密。他说怕,他说你们都认识人特别多,看完
了以后传出去;然后国家教委看到了,就变成全国统一的教材了。

附带谈到教材的问题。有一道大家很熟悉的题目。
issue5:
A nation should require all its students to study the same national curriculum until they enter college rather than allow school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nation to determine which academic courses to offer.
这道题目更不切题,但是我个人认为里面有一个合适度的问题。正像郑渊洁说的,他是给自己的儿子编教材,所以一他会下工夫去编;二,他了解他儿子,因此他可以因材施教,编写适合于他儿子的教材。一个人可以这么做,但是当覆盖面扩大到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要编写适合于每个人的教材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回到issue5,给予每个州一定的自由度来提供一些于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有关的课程内容,就应该是一个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尽量适合于各个州的情况的合适度的问题。



[郑渊洁]:因为也看过别人编的嘛,看过学校的教材嘛,反正就是小家子气吧。就是说
不想拿出来。

[郑亚旗]:因为这教材不是他编的么,他编的等我学完了以后,我每期出题。我就想怎
么把他考得不及格。因为题是他出的么,他应该都会嘛!然后我就仔细看这本书学会了
东西,然后考他。然后把他考得不及格了,就证明我学好了。如果每次他都考个七八十
分,证明我学得不好。

[郑渊洁]:我看重的我觉得还是那个,就是叫这个“道德篇”,就是叫《罗克为什么不
是狼心狗肺》。因为写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就是再坏的人看了我这本书,就也变好了
,就是也坏不起来了。

[旁白]:罗克是一只大灰狼,它和皮皮鲁、鲁茜茜兄妹,还有小老鼠舒克、贝塔,是郑
渊洁自编教材里的主角。他们一起陪伴着亚旗长大。而在中国童话世界里,他们是不朽
的传奇。

[于莹(读者)]:舒克和那个贝塔,他们这两个人物,就是两个老鼠嘛,然后它们就完
全人性化了,然后孩子们看起来又特别亲切,然后又能同过他们的奇遇、还有他们的一
些行侠仗义的行为,你又能够从中,比那些老师课堂上教你你要怎么助人为乐啊,要有
礼貌啊等等的,比这些要来得立竿见影得多。

[沈巍(读者)]:如果要是没有他,有那么多的童话写给大家、写给我看,可能我不会
有今天这么很勇敢很自信很坚强,而且生活各个方面都很好。

[旁白]:1979年9月,郑渊洁发表第一篇童话。此后,他迅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儿
童文学作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孩子,很多是读着他的童话长大的。20多年来,他一直是受人追捧的明星。没有哪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能像他那样得到如此狂热的喜爱;但是,也没有人像他那样,会引起种种非议。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有一年,我和郑渊洁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去
签名售书。我们两个签售的台子就隔着,那边是郑渊洁,这边是我。结果郑渊洁就有事
先走了。然后这个时候有个妈妈就来了:“哎,哪个是郑渊洁?我要找他!”我还以为
她来找他签名,我说对不起他有事先走了。她说这个郑渊洁怎么能这么写作呢?我说怎
么啦?她说他写东西太色情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怎么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什么小东
西,然后钻到妈妈的乳罩里去?!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以前呢就好像都觉得,尤其是八十年代啊,喜欢郑渊洁作
品的那个小孩,都是坏学生。不爱上学、不听老师话。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就是有人很欣赏
他,有人很贬低他。

[崔永元]:郑渊洁的童话,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我有一种感觉,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
,我觉得他的这个童话,不是给孩子写的。含沙射影,话里有话。我觉得是写给孩子的
家长,孩子的老师,可能是写给他们看的。我想他可能用心良苦。因为孩子们看了就会
口口相传,就会说这个事,那种声音就会反馈到老师、反馈到家长那儿。实际上我感觉
他的童话里,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那种抵抗,就是抵抗现在大家已经认可的、已经成型的
这种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育规矩。他的童话里有很多都是抵抗这个的。

[旁白]:在犹豫了几年之后,郑渊洁终于答应,由郑亚旗来创办《皮皮鲁》画册。亚旗
的表现,让郑渊洁八年前家庭教育的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访谈最后几分钟的内容由于感觉相关度不大,因此未做抄录。)

访谈的后面部分大部分讲述的是郑渊洁想象力丰富的话题,与教育、学习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不过如果要硬扯的话,还是可以涉及到有关imaginative的题目上去。

最后要说的是,郑渊洁的家庭教育,等于是完全放弃了学校教育;但是从结果来看,他是成功了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事例就像盖茨的例子,永远只会是例外。对于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的完整统一才在普遍意义上来说达到完全的教育。
issue154:
Both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local schools. Education is too important to leave solely to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educators.
由于加进了许多素材,帖子比较长。当然也不能算是很权威的东西,只是我当时在看这个访谈节目的时候,觉得里面讲到的不少东西,或者观点,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些教育类issue题目的参考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
草席 5#
divaclee 发表于 09-8-26 09:20:32 | 只看该作者
你直接把我的贴移过来不就行了

干嘛先删除然后你发布哦

还有

贴里郑渊洁的话都是蓝色字体

你这也都没保留

实在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言论及责任仅代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出处

Discuz! X3 系统驱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